孔子西藏書于周室。
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p>
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p>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 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老聃曰:“請問: 何謂仁義?”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意,幾乎后言!
夫兼愛,不亦迂夫!無私焉,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則天地固有常矣,
日月固有明矣,
星辰固有列矣,
禽獸固有群矣,
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趨, 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解釋:魯國政局動搖,可能爆發內戰。
孔子收拾最具有價值的書籍六種,所謂六經,亦即《詩》《書》《易》《禮》《樂》《春秋》,每一種若干卷,一卷卷卷起來,包扎成捆,牛車西運河南洛陽。
洛陽是天下的首都,周朝中央政府所在。
中央檔案室的官員說庫房已爆滿,拒絕代管這一車書籍。
孔子求情再三,奈何官員鐵面。
隨員兼保鏢仲子路先生,是孔子早期的學生,建議說:“學生聽說中央圖書館前館長老聃,現已辭職卸任,回家隱居。老師去求他寫封介紹信,把書交給中央圖書館代管吧。”
孔子說:“太好啦!”吩咐子路留在洛陽照管書籍,他去楚國苦縣鄉間,登門拜望老聃。
老聃說:“不行呀。”
孔子詳細陳述六經內容,想讓這位無為主義大師明白,這些書籍真是文化瑰寶,經天緯地,繼往開來,比一切都重要。
老聃心不在焉,聽得頗不耐煩,擺手打斷孔子的陳述,說:“太羅唆。扼要講給我聽?!?/p>
孔子說:“扼要講嘛,就是仁義。”
老聃說:“請問,仁義是人類的本性嗎?”
孔子說:“當然是。
君子離開了仁,在社會上怎么做人;
君子拋開了義,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仁義不僅是君子的本性,也是修道養德的真人的本性呀。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什么意思啊?”
老聃說:“還要請問,仁義的內容是什么?”
孔子說:“心術正直,態度和藹,博愛眾人,大公無私。就主體而言,這些都是仁義的內容?!?/p>
老聃說:“唉喲喲!剛才的話,令人擔憂。
世道人心如此之壞,他還要去博愛,豈不迂腐可笑,未免太不現實。
宣言自己無私,讓大家說他好,這正是自私喲。
先生提倡仁義,要使萬物不失牧養,是嗎?
可是,天反常,塌了嗎?沒有。
地反常,隱了嗎?沒有。
日月失明了嗎?沒有。
星辰出列越座了嗎?沒有。
禽獸失群了嗎?沒有。
樹倒了嗎?沒有。
誰要你濫操心!
先生仿照天德做人,順隨天道做事,就很不錯了。
何必高舉仁義大旗到處叫賣,就像丟失小孩,沿街打鼓尋找似的,惹人發笑。
唉喲喲!你可別搞亂了別人的本性呀!”
孔子返回魯國,把這一車書籍秘藏入家園的夾墻內,才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