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道

文章結構


1.天道、帝道、圣道。

2.本末有序。「道」是本,「仁義」是末。

3.圣人之書與「道」的關系。

原文注解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 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 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 ,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赍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1.[天道],[帝道],[圣道]均無所積,但萬物成,天下歸,海內服。無為即是有為。

2.【靜】是通往無為的開始。物來則有,物去則無,平靜不起波瀾。

3.無為六通。當遵循天道時,即可左右逢源。

4.與人和,與天和,關鍵在「和」。【人樂】合乎人道,【天樂】合乎天道。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 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 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1.天地為本源,道德為本體,無為為外用。三者一體,由本及末。

2.在上為君,在下為臣。君臣同時無為,則臣失了本分;君臣同時有為,則君失了地位。應該君無為治臣,臣有為治天下,這才是不變的道理。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 ;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1.帝王之道無為而有為,帝王之德匹配天地。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詳在于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囗(左“纟”右“至 ”),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后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1.本末有序,體為本,用為末,知所先后,則近道。

2.圣人取自然之象定人世尊卑之序。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 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 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 。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 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1.【明道】的次序應該是: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總的來看,是由「天」到「人」,由「先天」到「后天」,由「無為」到「有為」。

2.世人講【末】——形名,卻不談【本】。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云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 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1.堯代表儒家,舜代表道家。儒家格局在人,道家格局在天。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老 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 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 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夫!無私焉,乃私也。夫子 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趨, 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1.繼續討論【仁義】。老子認為人貴乎天性,仁義是世人定義,刻意求之,會影響人的心性。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觀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棄妹,不仁也!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應。士成綺明日復見 ,曰:“昔者吾有剌于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茍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 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顙囗(左上“月 ”左下“廾”右“頁”)然,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 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凡以為不信。邊竟有人焉 ,其名為竊。”

1.士成綺拜見老子,見其外在,不見其內在。

2.形名是外在的,人心不應受其困擾。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1.【道】充塞于宇宙萬物之間,不分大小彼此。

2.仁義形名,是【末】不是【本】,返璞歸真,舍末逐本,才是至人之心。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 ,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1.盡信書不如無書,執著于文言名相,無法真正了解【道】的本質。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 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1.書接上文。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精彩語句


1.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2.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3.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4.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5.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6.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7.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趨, 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8.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9.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

讀書心得


文章開頭便談天道、帝道、圣道。三者是「道」在不同方面的體現,在天為天道,無為而萬物生成;在君王,為帝道,無為而天下歸心;在人,為圣道,無為而四海皆服。要想達到【無為】的境界,需先從【靜】入手,心如明鏡,洞徹萬物,物來則來,物去則去,不留心中,自在無為。靜極生動, 萬物也才會從【無】變為【有】。合乎于【道】,關鍵在【和】,和于天道,即得天樂,和于人道,即得人樂。人在世間,往往容易本末倒置,被外物所擾,追求【末】——形名,而忽視【本】——道。為什么會如此呢?是【道】太復雜,人們很難了解?還是【道】太簡單,人們選擇忽視?形名的追求,可以滿足人本身的欲望,而這些欲望的緣起則來自于我們的內心,我們無法做到【靜】,外在的一點變化變會擾亂我們的心緒,被其牽引。而且,相對于【道】,對【形名】的追求,往往來的更為簡單,就像文中最后提到的如何看待圣人留下的經典一樣,我們以為讀書就是在修心悟道,其實這只是有了修道之名,并無修道之實。真正的道,還需要【實證】,就像后世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才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