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天道?:何謂仁義?

2021.12.29周三陰D363

“志道樂學·國學經典”D506

《莊子》外篇 天道

【原文】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1],不廢窮民[2],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3],云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4]!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 ?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5],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

? ?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6]。老聃中其說,曰:“大謾[7],愿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8],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9]!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10]?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11],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釋】

? ? [1]敖:通“傲”,傲慢。無告:有苦無處申告。[2]廢:遺棄,丟棄。[3]經:規律,法則。[4]膠膠擾擾:麻煩的樣子。[5]謀:出主意。徵藏史:徵,通“征”,掌管文獻書籍的官員。[6]繙(fān):反復申告。[7]大謾:太繁瑣,空泛。[8]愷:歡樂,和樂。[9]意:通“噫”,感嘆詞。幾:危險。[10]牧:教育,養育。[11]偈偈(jié):用力的樣子。

? ? 【譯文】

? ? 曾經舜問堯,說:“作為天子,你用心如何呢?”堯說:“我從來就沒有侮慢過那些有苦無處申訴的百姓,也不拋棄生活無計走投無路的窮苦人民,哀憐那些死去的人,愛憐孤兒和寡婦,這就是我的用心之處。”舜說:“這樣做雖說不錯,但以大道來看就未免太狹隘了。”堯說:“那你還想讓我怎么做啊?”舜說:“自然而成形跡安寧,像日月照耀,四季運行,像晝夜交替,形成常規,像云彩隨風飄動,雨水潤澤萬物。”堯說:“整日里紛紛擾擾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博大的,黃帝、堯舜共同贊美它們。所以古時為天下之王的人,還要作什么呢?像天地那樣虛靜無為就是了。

? ? 孔子去西方,打算把書藏到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有位掌管府藏墳籍的官叫老聃,已經免職回家,先生想要藏書,就去試試依靠他。”孔子說:“好吧。”

孔子前去拜見老聃,然而老聃對孔子的請求卻不答應,于是孔子只好翻檢眾多經書反復解釋給老聃。老聃中途打斷孔子的話,說:“你說得太冗繁,希望能夠聽到有關這些書的內容大要。”孔子說:“要點就在仁義。”老聃說:“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孔子說:“是的。君子不仁就不能成長,不義就不能生存。仁義,確實是人的本性,還有什么可值得懷疑的呢?”老聃說:“那我再問你,什么叫做仁義?”孔子說:“中正而且和樂外物,兼愛而且沒有偏私,這就是仁義的實情。”老聃說:“噫!你后面所說的這許多話幾乎都是浮華虛偽的言辭!兼愛天下,這不是太迂腐了嗎?對人無私,其實正是希望獲得更多的人對自己的愛。先生要想使天下不失去其養育嗎?則天地原本就有恒常之規則,日月本來就是光明的,星辰本來就排列有序,禽獸本來就是群居的,樹木本來就有植立之處。先生只要遵循自然規律,沿著大道前進,就可以達到目的;你又何必這樣努力地標榜仁義,這就像敲著鼓去追捕逃犯那樣,你不覺得可笑嗎?唉,先生這種學說是違背人的本性的!”

2021.12.30周四晴D364

“志道樂學·國學經典”D507

《莊子》外篇 天道

【原文】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1]:“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2]。今吾觀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應。

? ?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于子[3],今吾心正卻矣[4],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茍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5],而目衝然[6],而顙頯然[7],而口闞然[8],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凡以為不信。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 ?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9],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10],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11],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12],極物之真[13],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釋】

? ? [1]士成綺:虛構人物。[2]百舍:三千里。指路途遙遠。舍,三十里為一舍。[3]刺:譏諷,諷刺。[4]卻(xì):通“隙”,裂縫。[5]而:通“爾”,你。崖然:傲慢。[6]衝(chōng)然:怒目而視的樣子。[7]顙(sǎng):前額。[8]口闞然:口張大的樣子。[9]遺:遺憾。[10]有世:統治天下。[11]棅(bǐng):通“柄”,權柄,權力。[12]假:通“瑕”,瑕疵,污點。[13]極:深究。

? ? 【譯文】

? ? 士成綺見到老子,便問:“我聽說先生您是位圣人,我不遠萬里,就是想能見到你,走了上百天,就是腳掌上磨出厚厚的老繭,我也不敢停下半步,急急忙忙地跑來見你。但是現在見到先生,我覺得你并不像圣人。老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許多余剩的食物,看輕并隨意拋棄這些物品,不能算合乎仁的要求;您到處堆滿了食物,但是還依然貪心地聚斂財物。”老子聽后默默地不做聲。

? ? 士成綺第二天又來見老子,說:“昨天我挖苦過您,今天我已有所省悟而且改變了先前的嫌隙,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說:“你所認為的圣人,我從來就不曾奢望過。過去你叫我牛我就稱作牛,叫我馬我就稱作馬。如果我真的像你說的那樣,人家批評我,而我卻不接受的話,那就是罪上加罪了。我順應外物總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我并不是因為要順應而有所順應。”士成綺像雁一樣側身而行,不敢正視自己羞愧的身影,躡手躡腳地走向前來問道:“修身之道是怎樣的呢?”老子說:“你的儀容莊重而嚴肅,你的眼睛如此專注直視,你的額頭高高凸起,你的言論兇猛暴烈,你的體型高大威猛,好像奔馬被拴住,身雖休止而心猶奔騰。你的行為暫時有所強制,一旦行動就像箭發弩機,你明察而又精審,自持智巧而外露驕恣之態,凡此種種都不能看作是人的真實本性。如果邊境上有人像你這樣有意造作的話,他們就叫做竊賊。”

先生說:“道,包容任何大的東西也不會使其本身窮盡,對于任何小的東西也從不遺漏,天下萬物都存在著道。廣大啊,道包容一切;深遽啊,道不可測知。推行刑罰德化與仁義,這是精神衰敗的表現,不是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誰能判定它!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一旦居于統治天下的位置,不是很偉大嗎?可是卻不足以成為他的拖累。天下人都在奮力爭奪統治權力,而至人卻不與他們相同,謹慎持守真性,不為外物所吸引而發生改變,審慎地深究事物的本原,持守事物的根本,所以能將天地萬物置之度外,而自己的精神不受干擾。與大道相通,與道德相合,斥退仁義,摒棄禮樂,那么,至人的心也就趨于平靜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