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下載了簡書,每天都要求自己要寫一篇文章,每篇大概千多字。于是每天下班以后,我就花上一個小時,去構思,去造句。有時候總是會寫著寫著就覺得詞窮,還是要硬著頭皮寫下去,于是文章自然而然在質量上就不過關了。可是我還是想寫,總要有點什么來充盈空曠的靈魂。
我想了一下,我寫文章寫的不夠好,大概歸因于以下幾點,
第一:固步自封,充電不夠。
每天寫的一大篇都像是記流水賬,到了詞窮之處更是絞盡腦汁湊字數(shù)。而這,我都覺得是因為平時學習的太少,學習等于充電,手機沒電就會關機,大腦的創(chuàng)造力沒電同樣也會停止工作。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不斷的看書,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在別人的成功之處借鑒經驗,你才會慢慢的通往成功,做得更好。
離了學校之后,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沒有空余的時間上書店,甚至也假裝自己很忙,連手機上的書城,堆了好幾本書在那,從來沒有去翻閱過。這樣,自是不會有什么新詞創(chuàng)意在腦中閃現(xiàn)的,因為你所儲存的閱讀量已經定格了。所以,要想寫的好,首先你要看的多。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總歸是好的,畢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錢和顏都有了,你就已經無敵了。
所以,接下來的日子,我想,除了要堅持寫,我還要堅持讀。讀和寫原本就是一對孿生姐妹,因為讀的越多,所以寫的越豐富,你想寫的越活,你就得讀的越廣闊。
第二:沒有目標,泛泛而談
高中時寫作文都靠平時積累的素材,立幾個論點,靠幾個素材支持各自的論點,于是一篇議論文的框架就出來了。我在簡書上寫了八天了,八天對于那些堅持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長輩來說,簡直是寫文路上的一小小步。而才八天的我,竟感覺到有一絲困難,我會想好久我今晚該寫什么話題,以什么立意。
其主要原因我想大概是,我不能明確自己是如何的一個寫作方向。我喜歡雞湯文,讀起來蠱惑人心,總是會讓人有一種這條路再難走我都會成功的主觀感受。我也喜歡青春勵志的,可能是剛好在這樣的一個年紀,正青春需要靠勵志來給自己加油鼓勁。可是我又想寫小說,靠著一些真實經歷寫成虛假過程,然后在文中去突出一個中心思想。
方向有很多,心只有一個。我想,當自己明確了一個寫作方向,也許就不會糾結著我該如何把生活中的平凡事寫成雞湯。我得靜下心來想想,我到底適合在哪個方向走的更久。
第三:眼界太小,經歷太少
我發(fā)現(xiàn)大多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故事,都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里面說,如果你辭掉你正擁有的工作,而準備全心宅在家里只寫作的話。那樣你寫出來的文可能更局限,因為你沒有接觸到這個精彩的世界。的確,故事來源于生活。寫文的素材都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太懶,還是因為自己太懶,懶得出門走走,去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很簡單,就連出去坐一趟公交車,都可以遇見很多美好。有恰巧純凈湛藍的天空,有路過長江大橋就忍不住拍照的沖動,坐在公交上,看著路過的大街所發(fā)生的一切故事,都可能是創(chuàng)作的起點。
與其把自己關在家里做著夢,倒不如出門走走自己去編織一個夢。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背景,每一個路人都有它的故事,多出去看看,以城市為背景,都可以寫出一個路人很好的故事。
第四:沒有真正用心去做好這一件事
熱愛是做好一切事的基本點,也是最大的動力。寫文這件事,我是愛的,但是不夠熱愛。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覺得,如果夠熱愛,我就會把每一篇文章精心去雕刻,從立意到列大綱再到充實文章,我都應該一步一步做到。但我沒有,我想起我今晚要寫一篇文章,我就開始寫下標題,然后雜亂無章的寫下全文。就好像是小學生為了應付每天晚上要做的作業(yè)。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對閱讀文章的人不負責,也是對口口聲聲說的夢想的褻瀆。想要做好的事,那就用心去做,沒有什么事是你用心做不好的,因為過程決定結果,你把過程做好了,結果自然不會差到哪里去。不要把它當成飯后甜點,可有可無,有了更好,而要把它當成一日三餐,維持基本生命所必需。
下筆時,走點心,久了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用心做的任何事都比一時興起的努力勁要長久的多,而你的夢想,值得你去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