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閱讀:閱讀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總是會深受啟發。書中展示了他的人生觀、宗教觀以及世界觀,稻盛和夫先生是將簡單的人生道理活出來的人,他希望通過這本書“對真誠地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有所幫助”。從建立京瓷之初便以“追求全體員工獲得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要為人類和社會進步發展作出貢獻”的理念,經營和管理著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信守承諾的人,赤誠無欺的踐行這一理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稻盛和夫先生的經營哲學。
稻盛和夫向西鄉隆盛學到了什么?
京瓷集團的社訓取自于西鄉隆盛的遺訓:“敬天愛人”。作為官軍統帥的西鄉隆盛死后,生前言論編撰成《西鄉南州翁遺訓集》的是作為德川幕府親信的莊內藩武士們。西鄉隆盛是一位能夠讓被自己打敗的對手都崇拜敬仰、具有寬廣度量的偉人。
“立廟堂為大政,乃行天道,不可些許挾私。秉公正,踏正道,廣選賢人,舉能者執政柄,即天意也。是故,確乎賢能者,即讓已職。于國有勛然不堪任者而賞其官職,乃不善之最也。適者授官,功者賞祿,方惜才也(后略)”。
譯文:“在政府中執國家之政是行天地自然之道。行事不應挾舉半點私心。所以不論何事都要秉持公平,依循正道,廣聚賢明之人,讓能忠實履行職務者執掌政權,方為天意,換言之,就是遵循神靈的旨意。所以,若有真正賢明且適任之人,應該立即將自己的職位相讓。”
根據西鄉隆盛的觀點,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應該給予曾經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的老員工不是給予其不能夠勝任的崗位,而是給予財務獎勵。即便不得不給于他們晉升待遇,也不應該賦予他們超過自身能力的職位。
“位萬民之上者,慎己,正品行,戒驕奢,勉節儉,勤職務,為人民之楷模。下民若不憐其辛勞,則政令難行。然草創之始,華屋,錦服,關妾,謀財,維新之功業終難成也。今戊辰之義戰既成營私之態,念此,無顏以對天下及戰死者,淚頻催也。”
譯文:“當官為政者,應努力做到時刻謹言慎行,戒驕戒奢,圖節儉,戒浪費,謙恭樸實,勤于本職,勵精圖治,成為民眾的楷模。一般民眾若不為領導者的勤奮工作和簡樸生活所感動,不時對領導者起憐恤知心,則政府的額命令就難以得到執行。然而,現今雖為維新之業始創,有些人卻將家里裝飾得甚為奢華,平日也錦衣玉食,更有美妾作伴,而整日腦中盤旋的也只有斂財之道,完全無法實現維新的真目的。事到如今,戊辰之戰這一正義的戰爭也儼然淪落為只圖滿足私欲之結果,西鄉念及此事,深覺無顏面對國家,面對戰爭中的犧牲者,眼淚長流?!?/i>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管理者必須做到身先士卒。需要讓員工心聲贊嘆,“老板埋頭事業,工作起來徹底無死忘我”。當員工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經營者向員工們作出的指示和命令就會得到徹底實施與執行。
“薄租稅以裕民,即養國力也。故縱國事繁雜苦財用之不足,確守租稅定制,損上而不虐上也。試觀古今之事 ,道不明之世,苦財不足之時,必用曲知小慧之俗吏,巧聚斂,以解一時之欠乏,儼然擅理財之良臣,以手段苛酷虐民,人民不堪其苦,欲避聚斂,自趨譎狡猾者。上下互欺,官名敵仇,終至分崩離析乎?!?br>
譯文:“減少稅賦以富裕國民,這才是培養國力。所以,即便國家事務繁多,苦于財政不足,也應嚴守稅收制度的規定,上級附層承受損失而不可虐待下層民眾。試觀古今來的歷史,在道理未被明確貫徹的社會中,國家為財政所苦時,必會利用行為偏執,會耍小聰明的下層官吏,以惡劣狠毒之手段征收賦稅,以填補一時的財政不足,而且還夸他們是擅長財政的好官,這類小官玩弄手段,殘酷虐待國民,人們不堪重負試圖逃避這些不當之稅,自然開始挖空心思編造謊言,人性也隨之變得狡猾陰險,上層下層互相欺騙,官吏下國民水火不容,最終將導致國家分崩離析?!?/i>
為官的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民幸福,建立一個上在這個社會生活的每個人擁有高度的幸福感的國家,這時候眼前出現的是不丹這個被譽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想要國泰民安,必須盡一切打造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組織。
“道乃城地自然之道,故講學之道因于敬天愛人,以克己修身為終始也。克己之真義在”毋我”凡人皆以克己成,以縱己敗。觀古今人物,事業初創之人其事大抵十之成七八,余二三終成者稀。蓋因初能謹言慎行,故功立明顯。然不覺愛己之心起,恐懼慎戒之意馳,驕矝之氣漸漲,即成事業,茍信已萬笛膜皆能,則陷不利而事終敗,皆自招也,故克己”。
譯文:“所謂道同是天地固有之理,所以治學應以敬天愛人(這里的天可以解釋為神靈,但做”天道”理解似乎更為恰當。換言之,恪守天道即是敬天;而海內皆兄弟,故以仁之心愛眾即為愛人)為目的,時刻謹記克己以修身。克己的真正目標是<論語>所言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不獨斷,不固執,不唯我)。凡人皆因戰勝自我而成功,因放縱自我而失敗。以歷史人物為鑒,事業始創時,多數人能出色達到目標的十之八九,而能圓滿完成余下二三成的人則屈指可數。究其原因,最初能自我的約束,謹言慎行,從而功成名就。然而,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覺生起愛己之心,謹慎。畏懼的神經松懈,開始驕傲,得意忘形起來,事業既成便是自以為干什么都不費吹灰之力。這種過分的自信會把事情搞砸,最終導致失敗。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最重要的是戰勝自己,哪怕是獨處時,無人監督時也能自律,自誠?!?/i>
人在成功之后,尤其是取得了成績之后能夠保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境界,那真是需要有一定的自省能力和足夠強大的意志力?;叵胱约涸浽趧摌I過程中,取得的那么一點點小成績就一副驕縱的樣子,好似世界都是我的。
記得還有朋友說我是“自信爆棚”的那段時期里,我并不真正理解這句話,甚至還引以為豪,覺得我就是有能力,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譽都不應該成為追求的目的,因為身外之物都不是屬于你的,當你認為是自己的時候,內心不夠有足夠大的力量去承載,終日活在私欲中,會發現最終是被欲火燃燒了自己,每天活在患得患失中無法獲得快樂。最終會發現追求物化的我,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當向內心探尋的時候,總會遇見真實的自己發現真相。
“愛己為最不善也。修業無果,諸事無果,諸事難成。無心思過,伐共而驕慢生,皆因自愛不起,故不可偏私愛己也。”
譯文:“愛己,即只圖自己順心從不顧念他人,這種私心最為不善,修業無果,事業無成,不思悔改,這些均由過分愛己而致,所以絕不能做這種自私自利之事?!?/i>
“不惜命,不圖名,亦不為官位,錢財之人,困于對也,然無困于對者共患難,國家大業不得成也。”
譯文:“不惜生命,不圖名譽,也不為官位與錢財之人,是很難對付的。然而,若非與此種難以對付的大人物共同分擔憂慮,則難成國家大業。”
作為領導要敢于犧牲自我,具備徹底利他精神,甘愿為世人奉獻??吹竭@句話的時候想到劉一秒老師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你能帶領多少人的團隊,是你心中能夠承載多少人的夢想?!痹趧摌I的時候我非常認同這句話。也把這句話作為目標“成就他人”,回想起過去所做的一切,意識到說比做容易,太多時候我是說,太多時候是沒有做到,或者做的沒有讓員工感覺到,那么就跟說說是一個效果了。
也就是說,領導者必須遠離私心己欲,以人間大義為標準,在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坐標軸。
稻盛和夫向大久保利通學習什么?
推動明治維新的大人物除了西鄉隆盛還有就是大久保利通。他們兩位同樣是出生于鹿兒島的加治屋町,并且都是明治維新的功臣,也是稻盛和夫的同鄉。
由于大久保利通是西南戰爭中讓西鄉隆盛落敗的罪魁禍首的原因,所以,他在鹿兒島并不是很受歡迎。大久保通被公認是一個冷酷之人,在一個搞裙帶關系的主流社會中西鄉隆盛不善于搞裙帶關系。僅僅用“志”和“誠”不足以取得成功,還需要有大久保利通的“合理”和“邏輯”。
這種將“兩個極端合為一體”既不是指左右逢源的圓滑,非也中庸。美國作家F.S所說:“所謂一流的才智,就是能夠在心中懷有兩種相互對立思維的同時,又能保證正常運作的能力”。
一個普通人心中如果同時擁有兩種極端思維理念,那么很容易自相矛盾,產生混亂。作為優秀的領導者,則需要有能力在化解這種矛盾的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將就兩種不同思維理念加以區分、進行運用。
看到這句話,回想到自身。當初我就是被兩種極端思維理念導致的混亂打敗,對自我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陷入在了思考活著的意義的時候,兩個聲音在內心世界里無法平衡,出現了一些極端情況。比如,工作和生活無法平衡,生活像個蹺蹺板,忽高忽低上上下下。可是,平衡點,才是在蹺蹺板中的至高點。
原來是我無法將兩種理念區分和消化,最關鍵的是針對不同場景而進行運用。這句話深受啟發,一個人能力的體現也在于此,平衡兩種不同理念而不混亂。
基于原理原則進行判斷
“在尊重正義、公正、勇氣、誠意、謙虛以及愛等,作為一個人所理所應當遵守的基本價值觀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的判斷。我堅信以上這些標準既是作為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律,同時也是由于我從小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因為我在執行起來也不會有任何動搖。”
很多時候我們被欲望沖昏了頭腦,忘記了遵守基本的價值觀,甚至在誘惑面前而失去了原則。我猜想,有些人可能連基本的道德觀都沒有建立。沒有一個道德約束的人,做起事情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呀。所以,與這樣的人相處,會自帶一種不安全感。沒有根基,何談發展,事業、生活亦是如此。
人生與事業的方程式“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能力包含個人的才能與商業才能以及身體健康程度。這種能力代表的是先天因素,無法改變。
熱情是指不屈不撓的執著愿望,這個因素則依據個人心態的轉換而具有可變性。
能力和熱情都可以從0到100給予不同的數值加以衡量,如果將兩者的數值相乘,一個心懷謙虛之念,認為自己沒有太大能力因此甘愿付出超于常人熱情的人,或許能比那些自認為擁有不凡能力而放松懈怠、不愿努力的人獲得更加耀眼矚目的結 果。
思維方式是指一個人心中對于人生和事業的思想態度,并且這個思維方式打分范圍是從負100到正100。
消極思想:憤怒、嫉妒、仇恨、不滿等思維與念頭是負值,
積極思想:樂觀向上、體諒關懷對方的美好心態和意愿是正值。
要想要擁有精彩的人生,核心還是在思維方式上,因為這個是正值還是負值影響了最終的結果?;叵脒^去自己在成長中,思維定式每個人故然都存在,而如何打破負值思維,增加正值,還是要持續不斷的修煉。
稻盛和夫向二宮尊德學什么?
二宮尊德是活躍于日本江戶末期的農村實踐家,他通過宣講道德理念,使得六百個幾近乎荒蕪的貧困村落,變為豐衣足食的富饒之地。二宮尊德據說是一位終其一生,每天只睡2小時的勤奮者。除了他擁有健康的體魄,還有是他擁有超于常人的美好的心性。
原文:“彼心無術策亦無謀略,其至簡之信仰為,至誠所感、天地為動”。
譯文:二宮尊德堅信:“對自身而言,心中毫無任何術策與謀略,唯一一個堅定而不動搖的信念就是,自己的真心與誠意能夠感動上天?!?/i>
“至誠所感、天地為動”,想起了一句話,是不是這么說的“努力到無能為力,勤奮到感動自己”,真心誠意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行為都可以感動上天來幫忙。
原文:“一人之心雖微不足道,其至誠所致,鬼神為之所感,天地之大,亦為之所動?!?/i>
譯文:二宮尊德說:“一個人在毫無保留地付出了所有的真誠之后,不僅能夠感動鬼神,甚至連天地也能為之所動。”
稻盛和夫先生經營的京瓷從小到大的過程,正是一個超出常人勤奮付出利他之心,感動天地的過程。在我看來,有成果的人與沒有成果的人比較,不是在果上找原因,而是在因上,種下了什么種子,就會結什么樣的果實。
一定是沒有做到,才會沒有得到。向有結果的人學習,在探索的路上實踐,終究有一天會春暖花開。
夢想必定能夠實現
在通往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大家都知道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那么同樣,稻盛和夫先生也是經歷非常多的痛苦。比如,他想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卻陷入了世人的猛烈責難和誹謗之中,整日整夜地沉浸在憂傷苦悶之中,受盡煎熬。
所以,有些人在受盡煎熬的時候,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其實,再堅持一下,再有些耐心不放棄,說不定堅持到最后,是會有結果的。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失敗者,只有認定自己失敗的人和放棄者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當稻盛和夫先生備受煎熬的時候他向圓福寺的西片擔雪禪師求教。禪師認為這些都是說明你活著的最好證據,“你現在遭遇的災難是在消除你過去的罪業,如果你以往的罪業能夠就此得到消除,難道這不是一件應該為之高興的事嗎?”
佛法中講“念頭造業”,業便是因緣的原因。我記得第一次聽到“業力”這個詞,是在金剛智慧中,現在能夠理解,所有的果,目前所經歷的一切,源頭是這個“業力”,所以,當下種下向善向上的種子,將來才會結善果。
認知宇宙法則,善念召喚幸運
在書中稻盛和夫先生提到了宇宙法則,認為那種只是在意自身利益的不良念頭由于違反了宇宙法則,必然會使得產生這種念頭的人的命運走向凄慘的方向。而與之相反,如果我們的心中能夠充滿期盼所有事物都能發展的善意,這就順應了宇宙法則,從而為我們開啟幸運之門。
我們能夠順應這種力量,懷揣一顆謙虛、誠實、善意的美好心靈來對待工作和人生的話,成功必然會如約而至。
作為一名企業的經營者,如果不能夠立足于“善意”,擁有為了員工、股東、客戶、企業等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并以此為最高愉悅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的話,就絕對不可能永遠獲得成功!
很受啟發這句話,如果沒有真正的理解善意,可能也會通過勤奮而取得成功,因為宇宙愛他的每一個孩子,只要是你想要的通過全力以赴就會得到。但是,如果你沒有立足于善意,得到的也會失去,無法長久。所以,有些成功是一時的,有些成功是一世的。追本溯源,那是持續的“善意”決定的,這也最符合宇宙的運作規律。
稻盛和夫向佛法學什么?
稻盛和夫先生65歲出家修行佛法。
“十重戒”的戒律依次是:
一、不殺生戒(不得殺害性命)
二、不偷盜戒(不得偷取他人財物)
三、不貪淫戒(不得行淫穢之事)
四、不妄語戒(不得說謊)
五、不沽酒戒(不可販賣酒水)
六、不說四眾過罪戒(不在背后談論傳播他人的錯誤與缺點)
七、不自贊毀他戒(不得夸耀字詆毀他人)
八、不慳貪法財戒(不得貪圖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利益,要對他人不吝施舍)
九、不嗔恚(chēn huì)戒(不無故發怒、仇視)
十、不誹謗三寶戒(不得中傷佛、法、僧)——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凈!
反省這十誡,“汝今能持否?”如果沒有十足的出家的決心,還真心的很難說出“能持”這兩個字。悶響自問,這也許就是出家人與凡夫俗子的區別所在吧。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應該努力純凈、升華自己的心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主動地積累善行的人?!?/b>
《易經》中曾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從善心到善行,還是要心想好事,口說好話。
回想自己多年的心靈修行,也是在追尋著一條純凈自我的修心之路??磥磉@條路是人間正道,我需要繼續精進,活著修身、修心、修行之路無止境。
為身邊的人、為這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是對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人生的終點線是在“蓋棺定論”時,其他時刻都是在找著方向在前行,那是靈魂渴望的生命存在的方式。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這篇讀書筆記的結束語吧。
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稻盛和夫先生都會做到,“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我的人生軌跡
第二章:我的人生觀與思想源頭
第三章:為什么哲學對于經營必不可少
第四章:追求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