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記憶中的味道
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估摸著是煎“麥得”的時候了,小時候奶奶總會在農歷四月初跟我說,咱們又要煎麥得了哦。我一聽,立馬拍手叫好,只要一想就滿口生津。
次日清晨,紅糖塊在攪拌器的攪動下飛快地跳起舞,面粉也下來做了一個舞伴,就進行了一會兒旋轉的圓舞曲,二者完美地融合了。配比合適,稠度適合了,就開始熱鍋。油是個快熱的娃,熱的冒煙,一勺下去,一塊餅雛形就出來了,再翻個面兒,也就成了。喜歡焦香一點,可以多一會兒。最后就是餅出鍋,只一眼就感覺這個餅十分Q彈。品賞,一口就吃出麥子的韌性和勁兒,真香哪!
麥得,是這種食物的閩南語名稱,我對麥子的印象,像極了一個唱著鏗鏘民歌,揮灑汗水的青壯小伙。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
“嫲,我今天煎麥得了哦。”
“哦,已經吃過呀,是4月8日。”
“哈哈,我想吃呀,我記得好像大概是這個時候。”
“嫲,為什么要做這個食物呀?”
“要拜土地公,祈求一年五谷豐登,菜啊瓜啊作物呀,不得蟲害。”
“哦,原來是這樣呀。怪不得叫做“麥得”呢。寓意就是麥子豐收啊。嫲,明天就是小滿了,有什么故事嗎?”
“以前的人說,吃大碗,看小滿。”
“為什么呀,嫲。”
“小滿要是雨水多,山泉就會潤澤谷物,不然就少水干旱了。”
“哇,所以人還是看天吃飯呀,古人真有智慧呀。嘻嘻”
.......
舌尖上的味道,真的是讓人流連,是長大后多少年過去了都承載著的記憶。小時候吃的東西,雖然很是簡單,它可能只是一根油條,半碗豆花,一根五毛的麥芽糖,都是那時候樂呵呵的大事兒。小販的吆喝聲,更是牽動著我們這些娃的心,飛速到家備好了小碗,認真地揣著幾毛錢,排隊候著,眼睛都離不開了。
兒童時代,真是有趣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