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e,我覺得我們應該花2000美元租一輛房車給Party用。”
—— “嗯,Jorge,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對了,你說如果這2000美元拿來雇一些脫衣舞女郎會不會更好?”
—— “好主意!哦對了對了,還有,或許直接花這個錢去脫衣舞俱樂部更好啊!”
這樣的對話來來回回幾趟,把在辦公室里面開會的幾個人都逗得捧腹大笑。這一天我們正在開頭腦風暴會議(Brainstorm Session),目標是思考接下來的一個季度里面我們團隊能做的項目有哪些。
老板要求Joe和Jorge兩個人先做角色扮演,討論如何用2000美元的經費籌劃一個派對。并且他還規定,在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的時候,不能對別人的想法說“不”。于是就有了上面的一番對話。接下來,對于同樣的話題,他們倆將再討論一次,但是這次的規則是每次都要說“不”。
—— “Joe,我覺得我們應該花2000美元租一艘游艇給Party用。”
—— “不,Jorge。我覺得顯然拿來買一瓶金瓶的香檳酒更劃算。”
—— “不行。就算不要游艇,至少也得是租一個豪華的房子。”
……
同樣是在討論,“不”字卻能讓人很快進入一種防御的狀態。一個健康的頭腦風暴時間里,應該是沒有人處于防御狀態的,而應該都是主動輸出的狀態。仔細回想一下,每個時候有人對你說不的時候,你的小心臟跳動是不是會加快那么一丟丟,語速加快,音量變大呢?這便是很典型的心理防御。
對人說“不”,一般而言都會構成一種暴力溝通。所謂暴力溝通,就是會瞬間致人于防御狀態的對話。暴力溝通有很多種,例如在團隊會議上說,“這個季度大老板發話了,要有5%的利潤增長”,這樣的語言也會形成暴力溝通,因為底下的人心里會馬上開始想,“怎么可能,大老板是不是腦子瓦特了?”
你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暴力溝通一旦多了起來,很有可能會擊垮你的社交和朋友圈。辨別出暴力溝通以及避免之的能力成為了談話、談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達到非暴力溝通這一目標,最直接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別人對我產生的防御心理”。
避免觸發防御心理的第一個訣竅便是知己知彼。
困難的地方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觸發點。一旦被觸發,就會有所防御。例如有些人特別討厭他人用即時通訊軟件(例如微信)一上來就催工作,哪怕你再客氣,他也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用電子郵件和他進行交流,他反而會很認真地閱讀并且給你回復。或許也不會是特別耐心的回復,但是你至少能跟蹤到進度。倘若你在詢問他之前就搞懂了他的習慣,和他溝通起來就會很順利。
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和你工作的人。例如,在和一個陌生的同事溝通時,第一個問題先問,“你是喜歡用郵件還是我可以直接微信聯系你?”。以征求意見開場的溝通往往效果都不會差;對于同一個團隊里的人,你們很可能要共同相處一兩年,那就更沒有理由不通過日常生活了解他的癖好了。
學會了問第一個問題,接下來的對話也不一定是風雨無阻的。避免觸發別人防御心理的第二個竅門是學會問開放式的問題。
詢問一個項目是否能在某個時間前完成,你可以直接問工程師“你覺得這個東西有辦法在18天以內完成嗎?”。哪怕這個項目工程師真的覺得兩周不是問題,他心里八成也會想,“這人真煩,雖說兩周的確做得完,但也得要是我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才能做完,唉,怎么可能呢”。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行得通的,只不過由于太過于具體(18天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天數),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你說話不留余地的印象,哪怕這只是個問句。這個時候,問一個開放的問題,會讓溝通豁然開朗:“你覺得這個項目在你手上領導的話,可以給我一個粗略的時間,然后我好方便安排后面的工作嗎?”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進階的問法。首先,這個問法不再具體,人的抵觸感也會減弱;其次,一些細微的用詞,例如“領導”,可以帶動一個人的積極性,讓他覺得在這項工作上自己很倍受重視;最后,實際上我偷換了我問這個問題的目的。因為最后我澄清了,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好安排工作,而不是為了催你。
再更加高級一點的問法,你可以再跟一句,“有什么我可以幫你的能讓我們一起很快地推進這個事情?”。在這里,把自己也加到局內人里面來,讓人覺得你不是一個把自己置身事外的人。
有了這兩個竅門,對話的前幾個來回不出意料就應該會非常順利。若還要讓對話保持溫和、平緩和理性的節奏,還有第三個竅門你可以不斷的運用 —— 重復對方所說的話。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十個人站成一排,從左到右傳遞一個很短的故事。由于每個人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短期記憶能力的不同,這個故事很有可能從一開始的灰姑娘,變成了最后的獅子王。正因為信息傳遞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在公共演講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重復聽眾提出的問題之后再作答。
非暴力的對話也一樣,要保證你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首先你要先完全了解對方的立論和論據是什么。例如下面可能是一個老板和員工的對話。
—— 員工:“我覺得在這個團隊里面缺少一些比較尖端的技術,有的時候做起來比較缺乏激情。這個可能是需要提高的地方。”
—— 老板:“所以,對于你剛才所說的,我的理解是你覺得你現在在這個團隊里面感覺學不到非常尖端的技術,你因此好像有點沮喪,是嗎?”
—— 員工:“哦,不是的,我的重點是在于我們團隊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這點讓我覺得很興奮。正因為缺少尖端的技術,所以我才會時刻學習,嘗試為團隊的技術做一點什么。”
試想,若這個老板不重復員工的問題,給他澄清的機會,那么這個老板就會覺得員工有抱怨,很可能瞬間就會有防御心態,感到不開心。
對話不是打乒乓球,你來一句我立刻就要回一句。在整個對話從開始到結束,前幾個問題起著關鍵性作用,而后續對話的健康進行也需要你稍微保持一些敏感度。每個人對于達成非暴力溝通的目標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在這里也不過是談了三個個人的經驗,相信你會有其他更多的想法和點子。
所以,在對話的過程中,時刻關心對方是否已經對你的所言有了防御心理至關重要。有的時候,只是簡單的察言觀色就能看出來。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你想辦法澄清自己所說的話,把潛在的誤解降到最低,溝通才能進行得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