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原文直解
問:“儒者到三更時分,掃蕩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釋氏之靜只一般。兩下皆不用,此時何所分別?”
先生曰:“動靜只是一個。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應事接物的心。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故動靜只是一個,分別不得。知得動靜合一,釋氏毫厘差處亦自莫掩矣。”
【直解】問:“儒者到三更時分,掃除廓清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佛家之靜是一樣的。儒家和佛家的區別在于儒家不只是在‘體’上存心養性,而且在‘用’上是民胞物與的。而這靜的時候,儒家和佛家都是沒有‘用’這層功夫的,那么兩家這時有何分別?”
先生說:“在儒家來說,動靜一體,動亦定,靜亦定。三更時分空空靜靜,只是存養天理,而這存養之天理,就是現在待人接物的心。待人接物的心,也是遵循這天理,也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所以說,動靜一體,分別不得。能明白動靜合一,那么對于佛家和儒家的細微差別就應該能看清了。”
筆記
動靜一體,在動和靜的時候,都是遵循天理而行,不因動靜而有分別。
體用一源,不因動靜而有分別,動時的功夫也有存心養性,靜時的功夫也有民胞物與,時時處處,胸中都是廓然大公,萬物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