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道菜,不僅僅從“廚渣”到“廚娘”

廚霸未滿,廚娘養成中

一年前,我從來不去菜市場,對蔥、姜、蒜傻傻分不清。一年前,我不會為了一個調味料沖到10公里之外,拉著售貨員詢問不同牌子之間的差別。

我從來不是吃貨,不會滿大街的邂逅美食,更不會抵抗不住舌尖的誘惑。我也不是小資,講究某種格調,愛考究那些與吃有關的細節。我更學不會“賢惠”,在自己的小窩,為喜歡的男人,做上一桌自己親自下廚的晚餐,配上紅酒和音樂。

我又燒不好菜,外面飯館那么多,我為啥要做菜!菜市場和廚房是不適合我的,對我來說,那簡直是地獄,都是些大媽大嬸呆的地方!

這樣的我,被家里人說“怎么一點基本生活常識都沒有!”,被人打擊“一個女人連飯不會做,還算女人嘛!”......一連串的刺激讓我自認為“強大”的心靈也受到了那么一絲絲震動,我是不是該學學廚藝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大概就是這么想著,要證明下自己,至少讓他們也看看,我也辦得到!讓曾經那些“鄙視”我的人對我刮目相看!這是我最初學廚藝的動因。

而到我真正開始,在與食材、味料與烹飪器具打交道的過程中,才發現“廚藝”這件小事竟然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從不知到知,從動口到動手,從不愛到上癮、從悅人到悅己。

第一階段:光看菜譜你是學不會的

“廚渣”變“廚娘”第一步:菜譜是給有燒菜經驗的人看得,“廚渣”卻需要的是燒菜經驗(行動過程),而不是文字和圖片!

為了學廚藝,我逛了很多書店,精心挑選了高分廚藝書籍,中餐的有《巧廚娘家常菜》、《夠味兒!80道經典家常菜烹飪詳解》、《米飯殺手-80道讓你無視吃相下飯絕配美味》、烘焙的有《跟著君之學烘焙1》、《跟著君之學烘焙2》,料理類的有《最受歡迎60道南洋料理》......

每買一本書,我就有種心理滿足感,似乎自己又多學了一道菜式,仿佛自己懂了中餐又會了西餐,便自信的認為燒菜其實比較簡單,于是隨便買來食材匆忙操作,卻又因為不熟悉原料和操作要領而手忙腳亂,到最后自己的自信心打擊殆盡,便把各類廚藝書束之高閣,讓他們蒙上了滿滿一層灰。

廚藝書籍并不適合“廚渣”

過了一段時間,我大概是察覺到什么,覺得人怎么可能從文字性的菜譜里學會燒菜,圖像性的教學才管用,就迷上了各類廚藝節目,從央視的《天天飲食》到鳳凰衛視《美女私房菜》,那種久違的自信心又悄然在心中升起,猛然覺得又很有收獲躍躍欲試起來。鼓起勇氣進了廚房,哪知道熱油放蒜一股焦味就冒了出來,還沒動鏟子菜就這么黃了,原來是自己大小火都沒有掌握,還口口聲聲說跟人談什么“炒、燒、燉、煮、燜”各種技法。

廚藝視頻對沒做過菜的人不適用

直到后來我無路可循,機緣巧合報了個烘焙班,跟著烘焙師傅一步步地操作,才慢慢對廚藝這檔子事上了道。整個烘焙的過程中,留在記憶里的不僅僅是視覺,還有烤箱的熱度、淡奶油的膩味、打蛋器的聲響,以及手腕翻拌混合各種材料的動感,這種融合著觸覺、味覺、聽覺、視覺、聽覺的記憶才構成了我對廚藝的真正印象,對我的內心產生實實在在的沖擊。

如果說這個階段,我有什么收獲,大概是明白了一件事:看菜譜是不會讓讓人學會燒菜的!“知行合一”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從小到大卻從來沒有真正領悟!

看看柜子里藏的那么多書,突然明白沒有行動的閱讀是無意義的,不管看了多少本書,不管你看書的效率如何之高,沒有融入到生活實踐當中的閱讀,只能是自欺欺人,充其量是通過你的眼睛接受光電信號,產生些腦電波,腦回路里爽爽罷了。什么叫做“行動的力量”,行動要的是整個人身體的配合,人的肌肉時時刻刻在記憶,包括你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在發揮作用,并不是讀讀書,接收點視覺信號,通過眼睛轉換成腦電波就可以做到的!

很多人愛聽茶道卻不怎么泡茶、看過許多旅游節目但并不出去旅游、讀了各種談判溝通的書卻根本不去跟人溝通、聽了各種演講技巧的講座卻從來沒上過臺......覺得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書就是自己的東西了,當然這比書一頁未翻當擺飾的要好,可是卻從來沒有行動過。最簡單的例子:讀遍人際關系類書籍的人不會比居委會大媽更懂得怎么解決鄰里糾紛,畢竟實踐出真知,實踐就是你毛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接受信息和分析信息并輸出信號,整個談話的氣氛、對方的姿勢、語氣都是信號彈,這是書本這種文字視覺信號所不能傳達的。文字和圖片的東西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書本所承載還僅僅是靜態的表達!

于是我明白:這世界上沒人是從看菜譜開始學會做菜的,都是開始做菜后才看得菜譜!也沒人能讀完書就能成為演講或者談判高手,都是在談判或者演講中反復琢磨才掌握的技巧!更沒有人能從書里學會做人做事,只有在你做人做事的時候才會回味到書中所提到的道理!

第二階段:學廚藝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吃

“廚渣”要變“廚娘”第二步:請單純地愛上廚藝,不要為學廚藝再找另一個理由(目的)。

跟著烘焙師傅學烘焙,我漸漸上了手,基本上跟著操作過兩遍后就有了感覺,這種來自味覺、觸覺、聽覺的感知效果很明顯,我已經知道自己該怎么動手了。烘焙的配方明確,按照書中所述準備好相關原料和器具基本上就能做出個烘焙基本款來了,從戚風蛋糕、奶凍、木糠杯到蛋撻、蔓越莓餅干、用得都是基本的手法,這對重新樹立自己自信心很有幫助,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對我這種“廚渣”尤其受用。

先從簡單的烘焙上手

在小小的成就感的激勵下,我漸漸在朋友圈上打卡,想記錄下自己學廚藝的點點滴滴。可自從我曬廚藝開始,就有各種朋友圈的留言,大家從最初單純的對美食和廚藝感興趣“有口福了”、“真會享受”,到后來好奇我為何要學廚藝(目的),從開玩笑問“這是要嫁入豪門的節奏嗎?”、“最近應該有不少男生聯系你吧?”到“這么賢惠怎么嫁哦”、“什么樣的男人配的上你哦!”,“未來妞的老公要幸福死了”再到“看得出來,快擺酒了!”然而,他們似乎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有人憋不住了直接留言“你需要的是個男主人!”

看著大家對廚藝作品逐步認可,我起初滿是歡喜,覺著終于證明了自己,讓曾經“鄙視”過我的人刮目相看了,這有多難我不照樣也學會了。所以“認同感”這個學廚藝的初始目的也達到了。

漸漸像樣的烘焙作品

可隨著此類留言漸漸增多,心理總有一絲絲的不舒服,細想起來又覺得不太對勁,既然目的達到了我為何還要繼續呢?我繼續學廚藝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第一我知道自己學廚藝并不是為了吃(基本上做出來的美食都給別人分享);第二我學廚藝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評價(諸如心靈手巧之類)嗎?也許最初是,但是現在絕對不是,甚至我有種厭惡別人那種“羨慕嫉妒恨”的評價了,那我是為了什么呢?有段時間,我甚至給不了自己一個理由!我為什么要繼續學廚藝???既浪費時間又沒什么收獲(理由)!

雖然沒有找到理由,但是我仍然在繼續著學廚藝的過程:從菜市場把食材轉變成一道道可口的美味。慢慢地,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魔術師,好像在做著一次次的試驗,每一次的結果都是驚喜!同樣的東西從菜市場來到餐桌上,竟有了這么大的變化,而以前的我竟然沒有發現!

這個階段,我漸漸覺察:燒菜這件小事本身就有著很大的樂趣,我并需要為了一個其他的理由去學廚藝!

也許是我們的大腦一直尋找著做事的目的,把做一件事當做另一件事手段,而不認為做一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毀掉一個人的學習興趣,最好的方式是把學習所帶來的利益當作目的,將學習當做了手段,而不是承認學習本身就能帶來滿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毀掉一份工作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把工作看成晉升階梯的一道橫杠,不再認為工作本身值得嚴肅對待。

曾經,我們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讀碩讀博、為了晉升考證充電,卻忽視了讀碩讀博、考證充電這個過程中所能帶來的那種純粹的收獲和喜悅。我們,習慣了為做一件事找一個理由。而往往,當我們找了一個理由的時候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動力。

畢竟為了那個目的,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太多太多,你不必要非選擇這條路。為了吃到美味,你根本沒必要自己去學廚藝,滿大街的酒樓飯店任你選。為了找到“好工作”,讀碩讀博考證充電也不是你能走的唯一的路。“為而無所求”:做一件事真的沒必要拉上另一件事背書,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種享受!

三、先天天做一道菜,然后再愛上這道菜

“廚渣”要變“廚娘”第三步:重復是種魅力,基本手法是關鍵,反復持續+自我暗示會讓你對廚藝慢慢上癮!

如果說烘焙讓我跨入門檻,那中餐才讓我明白什么叫做廚藝,“炒、熗、煎、炸、滾、涮、燴、焗、蒸、燉、煲、烤、燒......”光是火候的高低和翻炒速度的快慢就可以演化成不同的做法,更不要說利用含油量的高低、含水量的多寡所能帶來的改變。對于中餐的學習我吸取了第一階段的經驗,向家人和中餐師傅請教,現場仔細地操作了基本的烹飪過程,還是手把手地帶,我漸漸掌握了“炒、煸、燒、炸、煮、泡、蒸、燜”等基本技法,把每種技法反復操練用在不同的食材上。這個階段,食材不僅僅是從菜市場走向了餐桌,烹飪方式和烹飪器具的改變給了我比烘焙更多的選擇。尤其是各種調味料的使用,就這么讓一塊塊臭熏熏的肉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味道:清甜的、香辣的、咖喱的、黑椒的...原來餐館里的菜是這么做出來的呀!

開始進階到中餐--每做成功一道菜我就會打卡

這個階段,我發現我漸漸愛上了廚藝,早已經沒有為學廚藝尋找其他理由的必要。在我打卡第50道新菜的時候,朋友圈的評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你可以開店了!”“開店的時候記得提醒我,我要入股呀!”知道是夸獎,自己也沒到能當主廚的水平,但看著這些評論和我打卡第20道菜的時候真是有了截然不同,大家覺得你真的是喜歡廚藝,忽然一夜之間都明白了廚藝成了你的興趣愛好了!連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似乎有種心理暗示在告訴我:廚藝已經悄悄地成了我的興趣愛好,我已經欲罷不能了,換句話說我有點上癮了!可回想起來,我最初學廚藝的目的并不是因為喜歡呀!

很多人說,做你感興趣的事,做你喜歡做的事!可我要說不是因為你喜歡才去做這件事,而是做了這件事你才喜歡上了它。

有的時候,態度對行為的影響很弱,倒是行為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態度:人一旦做出某種行為,會對行為做出解釋(歸因)。如果行為與初始狀態沖突,自我歸因又被歸入內部因素,人就會修改原來的態度。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原本并愛廚藝,可你天天學廚藝,你就會為學廚藝尋找原因,如果這個原因不是外部的(為學廚藝尋找另一個理由),那就是你就只能歸因到自己態度的轉變(自己感興趣),而且可以在沒有外部報酬結果(在某些人看來是毫無意義的情況下)持久下去。

四、讓大家一起來做菜吧

“廚渣”要變“廚娘”第四步:精益求精,教是學的最好方式。

在第50道菜后,我慢慢嘗試一些新的花樣,基本的中餐滿足不了我的好奇心,在玩著中餐的同時,也嘗試起日本料理、東南亞菜品起來,我發現學了中餐,那些西餐真的還是很方便操作的,基本也不用請教老師了,甚至也不需要看烹飪視頻,有了菜譜自己心里就有了譜子。

可可朗姆酒西多士--這道菜是在一家西餐店吃完后查了資料做的

這個階段,我嘗試著買來的廚藝書籍里的各種配方和菜譜、從君之到小嶋、從川菜到粵菜,書柜里擺著的書終于派上了用場,里面那些并不標明的油鹽醬醋的計量,我也能摸索出個大概范圍,這些廚藝書還真的是給會做菜(不是給學做菜)的人用的呀!我選擇范圍越來越廣,以前翻著美食杰和下廚房這類APP最多就是舔屏,而現在留心的是所使用的調味醬料和烹飪方式,甚至會注意每道菜的擺盤風格。

香茅椰奶青口--嘗試了新風格,注意了擺盤

而這個時期,我打卡的朋友圈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當然還有部分男性朋友)也開始不定期秀起了廚藝,有朋友讓我推薦書、推薦視頻,有朋友讓我介紹廚藝學校,還有朋友問我要菜譜,最后朋友上我的小窩來讓我教烘焙,“教別人”這可是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

第一次指導,我自己操作成功,卻沒發現小伙伴卻把奶油打發過頭了,“教”別人與自己“學”是兩碼事,需要更加純熟的操作和一定的溝通能力,你能做成功一道菜并不能保證你能教別人做成功一道菜。每教別人一道菜,都會被自己蠢哭,小伙伴們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而發現自己學的時候怎么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個細節呢!如果說要精益求精,那請你教別人一道菜!

五、也許我的前世就是個廚子

“廚渣”要變“廚娘”第五步:做你最不擅長的事然后期待變化,不管這事是什么!

在70道菜后,我發現廚房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地方,在廚房忙碌,就像是打坐一般的效果,在一道道菜變化的過程中,會有一種輕松和愉快的感覺。

八小時后,舞臺從辦公室搬到了廚房,而我就像是換了個角色,換了一種人生。整個人卸掉了工作時緊張,很多煩惱憂心的事情就飛走了,一些新奇的點子和想法都自動從這兩米見方的地方產生出來。有時候我站在廚房里,就想著也許我的前世就是個廚子吧,一種穿越的感覺。

越到后來越覺得做菜是種享受

人有的時候得換一個角色,體驗另一種生活,才能不窘困于上一個角色的心境之中。煩惱,大多來自于白天那八小時的角色,不管是企業老板、銀行高管、還是街邊小販,有些人總是入戲太深不能自拔,連給自己偶爾2小時的抽離時間都舍不得。我們大多成為不了演員去體味各種的生活經歷,可我們可以培養一種愛好,在短暫的夜晚時光換一副面孔,換一個角色活著。而這種來回的角色切換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心靈的置換。

現在,我前室友朋友對我說“你知道你以前是什么樣嗎?你做個西紅柿炒雞蛋,還打電話給你家人,問炒西紅柿先放水還是先放油?連我這種不做菜的人都知道該先油了,那時候真的無語了!當然你現在的確變化很大!”只做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事,留在安全域里心理是舒服的,無論多么精進與堅持也還是原有的方向,但是最改變自己的還是做自己不擅長或者不感興趣的事......就好像是挑戰了一個難演的角色,要模仿這個角色的一舉一動,才能演得活靈活現,現在看看,學廚藝這事行動起來發現其實挺容易,難的是自己最初的害怕、挫折與拒絕。


? ? ? ? ? ? ? ? ? ? ? 問答

? 練廚藝還需要堅持嗎?

說下堅持這件事,以前總覺得每天做一件事是會需要極大的毅力才能完成的。比如說跑步、寫作之類的,后來到自己嘗試,才發現那就是一種習慣,因為是習慣,所以不需要堅持。

什么是習慣?早晨起床后的習慣是刷牙洗臉,晚上睡覺前的習慣是洗澡更衣,你想想你每天刷牙洗臉洗澡,需要你堅持去做嗎?你不去做就會不舒服,就會心里硌得慌,所以,當你還是堅持某些事物的時候,那是因為它還沒有成為你的習慣。“堅持”就是個形容詞,只能用在不這件事還沒成為你的習慣的階段。

目前現在狀態是:雖然年底忙著做其他事,但是手還是會癢癢的,想著抽點時間嘗試一道新的菜品,許久沒有做菜心里就覺著少了些什么......這種感覺可不能用“堅持”來形容。

已經習慣了打卡做菜

? 廚藝到底是什么?

廚藝也許是種表達方式吧。

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是通過各種媒介來發生。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想法必須通過其他人的感知器官接受,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就是交流溝通的工具,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看繪畫看雕塑、我們也可以通過聽覺聽故事聽音樂、我們還以通過觸摸彼此來表達各種情感、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圖像、肢體觸覺等各種方式來表達,當然也包括味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僅僅是可以通過文學來表現,也可以通過廚藝最終成果--“美食”所帶來的味覺盛宴來感知。

?寫作、繪畫、音樂、廚藝、電影都是表達方式和交流手段,比如想表達愛情,你可以寫一首短詩,你可以畫一幅小畫、你可以唱一首情歌、你甚至可以拍一部微電影、你更可以給對方做一份“舒芙蕾”,就看你的想用什么媒介表達罷了。可是只有寫了才知道怎么寫,只有唱了才知道怎么唱,只有畫了才知道怎么畫,只有學了廚藝才知道怎么做出來一份美味佳肴.......多學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挺好的!

?當你品嘗一份美食的時候你是個接受者,當你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時候你也是個接受者,當你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你還也是個接受者。而當你做廚藝的時候就會變為行動者,唱歌的你是個行動者,寫小說的你也是個行動者。所以,與其天天沉浸在別人創造的東西里,不如自己來創造,讓自己的記憶、夢境、想象活過來,就算再不好也是自己的表達,也許是把自己的意識留存在這個世界的比較好的方式

從廚渣到廚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321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5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44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3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8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22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31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9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39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74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9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04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8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96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24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2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54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