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尼爾·波茲曼(1931-2003),他是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
本書的前言中以奧威爾和赫胥黎的兩種預言來讓我們思考。
奧威爾所要表達的是我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擔心那些來自外在的強制和禁止,而讓人們沒有資源去進行學習,思考等活動。
而赫胥黎所說的是因為技術發展,人們正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這種壓迫,也渾然不覺這些技術以溫和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愛上這種使人們正逐漸的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現實正在往赫胥黎的預言的方向上在走。
波茲曼首先以麥克盧漢的觀點出發"媒介即訊息"引起思考,進而通過舉例來說明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
而后關于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那個時候的人們崇尚閱讀,每個人都閱讀,即使是社會底層的人也同樣如此,所以這也就不難想象一個普通出身的的人寫出名著或者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觀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語言極具像文字一般,以及觀眾的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受到了鉛字文化的影響。
在掌聲不斷地情況下,道格拉斯他說"我的朋友們,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沉默比掌聲更具體,我希望你們能夠用自己的評判力、理解力和良知來聽我的演講,而不是用你們的激情或熱情"。那個時代更注重的是問題與思考,反觀我們現在的各類演講,特別是電視里的節目,似乎都成了一種形式,不管好與不好,是否真的傳達了某些思想,便掌聲不斷。而失去了掌聲所代表的意義,是發自內心的對某些觀點由衷的贊美。
人們在印刷機的統治下,還是將閱讀作為一種獲取信息或經驗之后的思考,來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
而隨著電報的出現,強制的使空間距離相隔甚遠的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引發的不是有價值的思考,只是一些和自身不相關的新聞,人們在意的是類似于"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白日咳"等的消息。
人們獲得某些信息不是為了解決和思考當下的問題,而是滿足于好奇心和即時性的新聞,體現于它的"新",卻并沒有體現在人們自身生活中的意義。
每天談論的話題也開始轉向,不再是那些偏文字的敘述,更多的是聊生活,聊和我們不在同一個時空的話題。
現在的我們是否也如此,每天用大量的時間關注娛樂圈的新聞,現代人很明顯的一個標志:手機已經離不開身,每天早晨醒來就開始刷微博、微信,睡前也要做著同樣的動作之后才能安然入睡。每天和同學,朋友談論的是某某明星的話題,出軌,整容,哪些是笑點等等,就連哪個明星發了什么微博,評論的什么,都能引起一片熱議。
是為什么呢,一面是因為忍受不了孤獨,想要融入一個集體,而去迎合這些話題;另一面是可能談論這些話題能夠緩解我們對于當下要面臨的問題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而我們所說的信息化時代,我們是否真的獲得了更多有意義和價值的信息呢?也許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像國際性的里約奧運會時,每天充斥的更多的是馬蓉的出軌,和對此一系列的輿論。有時候在想,不是說自己沒有同情心,而不說世界,就中國那么多對夫妻里,有多少比這更有故事,更有難以言說的心情的人在面臨這樣的問題。不能因為明星效應就把所有這樣的話題推到風口浪尖上,如果真要說清,可能永遠也說不清。我們現在的生活,遠比作者描述的更加突出。
隨著電報和攝影術的出現,沖擊了文字印刷的社會,類似于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都要有配圖,才能增加讀者的吸引力。文字似乎不再成為主要內容,可能加上配圖我們可以把毫不相關的信息聯系在一起,而圖片的一個缺點在于它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通過文字解說似乎很有可能歪曲了事實,得到一個斷章取義的理解。
而后,隨著電視的出現,電視突出的是"視",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媒介所要表達的內容有其特殊性。如果把芭蕾舞和表演放在了廣播上,那無論如何也不能顯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那種活靈活現效果,所以電視也必然展現其缺陷,它不可能像文字一樣有深刻的邏輯和連貫性來闡述,畫面感的轉瞬即逝,也讓人們來不及思考 就切換到下一個語境,像作者描述的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好……現在",如果我們有反駁,那應該在同一個語境下討論其矛盾性,然而一句"好……現在",使得語境不同,就不再具有矛盾性,所以也沒有要爭議的。
電視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方式娛樂化,更值得思考的是使它的內容也娛樂化。
像小時候聽到的關于學習,有諸多如帶著興趣學習更有效果,學習都是有難度和需要堅持和意志力類似的,不然就不會有"學海無涯苦作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詩詞描述了。然而現在的趨勢是,娛樂化的學習,有了娛樂化的陪襯,我們的學習更輕松,擺脫了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希望真的是這樣,而不是把娛樂化當成了一種內容。
它少了文字的嚴肅性和連貫性,在電視上,什么事都無關緊要,沒有肅穆感,也沒有嚴謹感。悲傷或戰事這一秒還很嚴肅和沉重,下一秒就被娛樂化的廣告后來居上,緩解了壓力下的情緒。
人們關于廣告,隨著新的媒介的出現,似乎也不再是內容至上,走向都是由明星來代言,似乎是很優越和舒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實質性的質量與產品的好壞。
因為通過娛樂化這種方式,其實它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因為"視",需要的是畫面感,我們所看到的,更加注重是形象,淺顯的。
就像一個資深,有學識的教授或者名人,如果它不具備說話的技巧和一個良好的外在形象,似乎就不能證明他學識的淵博與遠見。更多體現的應該是表演能力,而不是透過表象里的見解與思考。我們看著這些轉瞬即逝的畫面,沒有時間思考,似乎我們也愛上了這種娛樂化的方式。更多的文章有關于讓我們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能不能歸于一種取悅,讓別人對自己有好感的一種方式。這 是順應這個時代的潮流嗎?
作者提出我們不能通過禁止人們看電視來阻止娛樂化的過程,因為隨著新技術的誕生,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趨勢。或者通過電視來說"看電視的危害",因為這是自相矛盾的。也許通過希望渺茫的方法"學校",這取決于人們對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種天真而神化的信仰。
其實最可怕的并不是意識到了危機,而是人們沉浸在危機中而全然不知。
意識到了危機之后,也許未來有其他的方法,就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不出門坐著便知天下事,人們坐著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卻會以另一種方式來平衡,在清晨或傍晚出現了另一群人,他們熱衷于跑步,來展現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始終對文字有一種敬畏,文字可以把所想表達的相對淋漓盡致,讀一本書就像和主人公一同經歷一個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經歷與思考。就像我還是喜歡手寫一些東西一樣,相信在這個時代下,也許人們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能以另一種方式去平衡這個日趨娛樂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