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500字并沒有老師想的那樣犯愁,或許是因為40天在簡書上寫了4萬字,昨天又整理了2600字的申報團中央的優秀項目“盎然中學生職業規劃公益微課”。
對于這篇文章,先瀏覽一次,發現其中的鏈接、電影、書籍涉及得多。要細細品讀。
積累的過程中,感覺比較亂,如何系統化這些例子?寫下來,講出來?深入思考。例如今天我找同學A,他找他的朋友B碰壁,又找他的朋友C,幫助解決了一個交暖氣費按住宅而不按商業的問題,粗略節省2000元。思考對每個人是否劃算?投入時間、注意力還有人脈。對我而言,我覺得不值。其中溝通的時間不低于3個小時,只算我的,加上其他人的,事后還要請客感謝,其實金錢不會省下多少,注意力也投入不少,多了的是同學朋友的情誼。但究竟多了嗎?
日本的棒球運動員王貞治能打出最多“全壘打”的秘訣:多打。
判斷自己寫出來的文章對讀者是否有用?是真的有用,而不是感覺有用。
閱讀《反向塑造-暗流涌動的勢力》,突然發現我被現在的工作反向塑造了。因為國企的工作環境,提拔上升渠道,種種,都是我不擅長的,更是我不屑的,終于我被反向塑造成我自己都不喜歡的樣子。好在我自己還一直在掙扎,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還可以呼吸,寫作,思考。
什么對讀者最重要?
簡單VS復雜;已知VS未知;次要VS重要。
要支持別人眼里沒有的那一方。記得我曾經調侃父母說,他們就教給我勤奮好學,這個社會哪需要勤奮好學,都是投機取巧的贏家,當時我面對的環境就是。但現在看來,勤奮好學就是極簡單的真理,如果能理解背后蘊含的深刻,這就足夠了。
寫作是雙向溝通。當眾講話、公開寫作,都是尋找最大公約數的游戲。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
搜索Informal Logic 和List of Fallacies這兩個詞,才發現自己的英文已經墮落到何種程度了。
對于認知偏差的糾正的研究鼻祖是Daniel Kahneman,《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早就從海燕那里霸占了,現在還沒讀。
精彩的例子是攢出來的。
修辭用類比,《圍城》是教材。積累類比。教育就像一副眼鏡。yc創業課中文社區。(cs183b)。
類比好,但要提防它影響思維。用登山和破冰類比不同的成長路徑。學到任何一個概念、方法論之后,都要問:還能用到什么地方?
微博紅人,琦殿,韻律高手。
今天這篇文章看了一下午,晚飯后接著看。
格式化寫作的套路:
1、是什么?
2、它的重要性。
3、大家如何誤解。
4、真的是什么。
5、如何正確使用它。
6、錯誤使用有什么可怕之處?
7、這個概念與其它概念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怎樣成為戰友?只有主動貢獻主動犧牲的人才可能有戰友,才可能有團隊。《領導梯隊》的書收藏了,當當無貨,可以上豆瓣去看電子版。
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影響力。
《ask right questions》。
把每一個鏈接都閱一次,已經過去幾個小時了,要閱也要讀,估計得一輩子。
This is the most difficult article I have read for ten days. And I am so tied. The computer is so tied too, because it cannot output Chinese, now.
問題:平時積攢的例子您是如何系統地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