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文章大綱
1、三條基礎常識建議
多寫、多寫、多寫……
認真思考所選擇品類的受眾屬性。
寫作是雙向溝通而不是單向表達。
2、內容質量判斷原則
邏輯嚴謹
雙向溝通>對自己要求邏輯嚴謹>如何讓邏輯并不嚴謹的讀者理解且不引起不必要的情緒。
論證精彩
論證精彩是最難的部分。文采、語法、其詞造句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精彩的例子(證據)。
精彩的例子(證據)是攢出來的,不是找來的。
秘訣在于:長期系統地收集整理例子(證據)。
想要系統,起碼要做到兩點:
? ? 1.知道自己要什么?
? ? 2.琢磨手里的東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3、關于所謂文采判斷
修辭
修辭有很多種,我只用一種:“類比”。類比的好處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在我看來類比是一種非常特殊且有效的“溝通”工具,我找到對方已知的點,然后用那個對方已知的點讓對方理解對方之前未知的點——這多精妙啊。
韻律
韻律這東西,其實是小學的時候就學過的,說話寫字的時候,多一份打磨就有,不刻意就沒有。在我看來,無非兩個方面(這兩方面都是最容易把握的),韻腳和節奏。我們平時講話是沒必要每句話都恪守韻腳的,但寫文章的時候總有那么一兩個地方應該注意韻腳,這不僅是基本功,也是最容易加分的選擇。
4、格式化寫作的好處
很多人并不屑于格式化寫作這種方式,認為“每次都要有創意才對”——事實上,格式化寫作并不排斥創意的。
最厲害的格式化寫作通常都是把結構與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后,進行格式化。這就是為什么電影會有很多類型片的重要原因。
想想吧,所有論文都是有套路的:
提出一個觀點;
說明這個觀點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證明這個觀點;
駁斥對這個觀點的質疑;
說清楚這個觀點的超級意義……
甚至可以更簡單。我寫《七年就是一輩子》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模一樣的套路,簡單講,就是:
說清楚一個重要的概念。
展開了之后還是套路:
我要說的是什么概念?
這個概念為什么重要?
這個概念普遍被如何誤解?
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正解這個概念有什么意義?
如何正確使用這個概念?
錯誤使用這個概念有什么可怕之處?
這個概念與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聯系?
5、你為什么非寫不可
寫作(其實公開演講也一樣),本質上來看,目的是為了產生影響。
只有產生影響,傳播才算是起了作用,否則那就是一坨堆砌起來的文字,有沒有都可以的文字,談不上價值也談不上意義的文字而已……
如果關注影響力的話,那么就要問自己起碼一個問題了:我的文章讀者讀過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有的時候,那答案會讓你感覺“非寫不可”——那就對了。
做什么事情都要講方法、有耐心,寫作也一樣。
審美常常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創造美的人必須有方法論,否則不可能持續創造。我們去餐館吃飯,好不好吃,常常并不需要我們有精湛的廚藝,但廚子卻是必須知道“怎樣做才能好吃”的人。
我在寫說理類文章的時候,總是去認真思考三個要素:
簡單 vs 復雜? ? 已知 vs 未知? ? 次要 vs 重要
概括起來,就是不管怎樣,都要真相。
我有個類比,能真正理解的人其實并不多:當眾講話、公開寫作,基本上是個“尋找最大公約數的游戲”。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
在我看來,所謂的邏輯推理,有三個層面:
形式邏輯(Formal Logic)
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
認知偏差糾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人們普遍畏懼“不確定性”與“未知”,所以,絕大多數人其實是“跟著感覺走”,“聽從內心的聲音”,最終骨子里就回避學習非形式邏輯,乃至于最終對所身處的世界不可能有清晰的認識。這道坎很難過去,真的很難。但并沒有結束,后面還有道坎,很高很高的門檻:認知偏差的糾正。
可見簡單四個字的“邏輯嚴謹”是多么高難的技藝——肯定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掌握。事實上,因為三個層面中,后兩者都比掌握形式邏輯更難,難出很多,所以很可能最終全面掌握的人群比例其實連千分之一都不到……
還有另外一個意外需要不斷應對且必須應對:邏輯差的人脾氣大。
所謂的聰明,指的就是一個人腦子里擁有足夠多的、清楚、正確、必要的概念,并且在這些概念之間建立了足夠多的、清楚、準確、必要的關聯。
進而,又定義了進步與成長:
所謂的進步與成長,無非就是不斷習得新的重要的概念與關聯,不斷更新已有的概念與關聯。這個過程不大可能是瞬間完成的,只能靠積累——這是長期的掙扎。
我總是覺得更重要的本領是“如何向自己正確提問?”問自己問對了,才有機會想到正確的依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進而引發正確的行動。
每個貌似簡單的選擇,多維度最終疊加起來之后,就會形成所謂的“風格”。所以,學別人的表象是沒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選擇是為了什么很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對我來說最重要?什么對讀者來說最重要——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最終,每個人都會形成不一樣的風格,有著強烈的個人印跡。
名詞解釋:
形式邏輯(Formal Logic)(邏輯學術語)
所謂邏輯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是關于思維規律的學說,思維規律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的統一。“形式”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規律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么純“形式”的邏輯。
非形式邏輯是邏輯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講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釋、評價、批評和論證建構的非形式標準、尺度和程序
認知偏差是一種系統性偏差,當我們做判斷時,它會使我們偏離標準,不再理性。因為當我們引用從其他人身上或者不同的境況所得到的經驗時,很可能會產生不和邏輯的判斷。
人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知乎解答
或與非(邏輯運算的三種形式)
邏輯運算又稱布爾運算布爾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問題,成功地建立了邏輯演算。他用等式表示判斷,把推理看作等式的變換。這種變換的有效性不依賴人們對符號的解釋,只依賴于符號的組合規律 。這一邏輯理論人們常稱它為布爾代數。
與:條件全部滿足
或:條件滿足一個即可
非:就是相反的條件
思考與踐行:
自認為知識面還不錯的我,在讀這篇文章非常吃力,從早到晚,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才看完,現在做一個總結。
文中涉及以下幾部分內容讓我覺得吃力:
1、許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概念,如“邏輯推理的三個層面”
2、多處參考閱讀,閱讀量、知識量極大。
3、很多新概念和參考閱讀是全英文的,特別是維基百科,用軟件翻譯的效果非常糟糕,再一次說明了英文的重要性。
自從參加了007寫作社群,每周寫一篇文章,慢慢的對寫作有了一些新的、更深入的看法。每次學習新東西的時候都有這種感覺,就好像邁入一個新的世界,你在世界之外聽別人描述的再多,也沒有踏入之后的一天精彩。
很幸運,在開始寫作之處就剛好看到了這么好的寫作知道文章。
謹記基礎常識,慢慢積累例子,努力提高邏輯能力,思考并實踐自己的格式化模版。愛上寫作,非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