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曾經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好像是太遙遠和不切實際的事情,就像這影片宣傳語一樣“一道宮門,兩重世界”。
這是一部紀錄片,之前看過它的3集劇集版,它神奇地方在于,不論你從哪段開始看,都能有收獲,比如,大家都知道陳道明女兒取“格”為名,是來自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名句“致知在格物”,大家都在講“格物”,你真的知道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嗎?
除了正統知識,還有很多的小道傳聞,比方說,大家都說故宮鬧鬼,真相到底如何?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5天來,口碑一直很堅挺,對于紀錄片來說非常難得。
可惜,高口碑之下,票房卻低到塵埃里。
在采訪的時候,導演蕭寒表示,《我在故宮修文物》年初3集紀錄片投入了150萬,至今未收回成本,所以,院線影片采用了眾籌模式,細想也是心酸。
好不容易實現院線上映,可票房卻還是慘不忍睹,原來大家在社交圈大呼支持只是口頭上,買單的人是少之又少。
也難怪。
這部片子,沒有激烈的打斗場面,沒有纏綿的愛情故事,更沒有盛世美顏的小鮮肉供觀眾舔屏,有的只是,故宮文物修復師的點滴日常,早八晚五,擇一事,終一生。“馮老師用10年來臨摹《清明上河圖》”很多摹畫師傅,出一件作品需付出一生。“庫里文物太多了,我們這代人下代人一代一代傳下去,都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是不是有種回到古代的恍惚?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這里,他們的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如果不是有鏡頭對準他們,我們現在也很少有人知道,在宮門深深的紅墻內,還有這么一群人,還有這么一個職業。
當我們崇尚日本“匠人”精神的時候,殊不知,在我們中國,這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已傳承了幾千年,那些流傳至今的瓷器,書法書畫,青銅,木雕,紡織,鐘表,正是基于不同時代的匠人。還有跟影片中一樣為了保護文物而存在的修復師傅們。
也許這也是票房不高的原因之一----距離我們太遙遠。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于生活中沒有太直接借鑒意義的事,對于寸金寸光陰的你我來講,看片需要付出1個多小時的時間,太奢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更傾向于“3秒鐘get到重點”。
另外,《長城》,《血戰鋼鋸嶺》等國內外大片的夾擊,也為此片票房添加了一些悲壯色彩。
雖然,我們也需要“慢下來,等等靈魂”,只是,這個過程非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可一步到位,跟故宮文物修復師傅們一樣,我們需要一代一代潛移默化,一代一代言傳身教,一代一代的潤物細無聲的浸入到每一寸心靈。
而這部片子的作用就是鋪路石子,有一天,終會證明其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