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走紅,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成於央視,紅于B站,說起來也是有些好笑,但足以證明,當代中國的年輕人還是有情懷在的。前幾月寫了一篇“但把初心變匠心——從《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看二次創業”,投稿至市局省局,但好像沒有消息,仍然不死心,仍然想在這里說說這部紀錄片。
影片用一種年輕的視角,望進古老深宮中,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和“江湖”的互動,近距離的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們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這是一部介紹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紀錄片。故宮博物院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故宮文物的“醫生”:儒雅的鐘表組王津師傅、木器組小伙子屈峰、青銅組王有亮師傅、陶瓷組王武勝師傅、書畫組張旭光師傅……一件件或許在倉庫里堆積了數百年、破損程度或輕或重的古文物在他們手中得以重見天日,并重新煥發光彩。這些大師們,傳承著千古的匠人精神,在一件事上,一做就是幾十年,幾十年逝者如斯,珍寶重獲新生。他們每個人身上都閃耀著無法遮擋的光芒——“工匠精神”,在這寂寂深宮中,在這高墻大院中,依然熠熠生輝。
故宮的修復技藝一直是師徒祖制,他們精湛的手藝通過師徒的方式代代相傳。在文物修復的隊伍中,看到的是老中青三代,高顏值的七八九零后,很多人被鐘表組王津圈粉,奉為男神,他戴著眼睛專心修理鐘表的儒雅樣子確實閃閃發光呀~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到故宮博物院,做的是一些極平凡極細碎的事情,并且要三年才能出師,都說擇一事,終一生,但是如果是自己呢?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好像永遠看不到終點,縱然它看起來如此偉大,縱然他們每天接觸的東西是很多人一輩子都觸碰不到的。應該還是不能忍受的,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浮躁了,他們老一輩身上的那種沉下心來的踏實是我們所缺失的……
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上映,首周末的票房就接近400萬,收獲了如潮的好評,被打上了“在浮躁慌亂中回歸安寧”"很真實,很生活化"“人情味都在京腔十足的生活場景中緩緩流淌”“是一道小心翼翼,細碎零零但堅韌的心靈橋梁”等等標簽,作為12月電影里的一股清流,《我在故宮修文物》仿佛讓人們感覺現代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好似被深宮高墻所阻隔,為人所見于一份不為繁華易的匠心傳承。但是,其實一直對把紀錄片拍成電影圈錢這一事不可置否,幾年前芒果臺的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反響劇烈之后出來大電影,從那以后不管是人是鬼都去拍成電影,特別是對于一部這樣有深度的紀錄片來說,反而讓它多了點商業的味道,失去了原本的意味。
整個三集的紀錄片,印象最深刻的是紀東歌騎行在空無一人的太和門廣場上,對誰都是難得的人生體驗,最早享受過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還有一代一代生活在這里的御貓,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