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書中除了強調技藝的傳承,另外一個重要的理念是:擇一事,終一生。
有時候絞盡腦汁想在身邊尋找這樣一個人,來滿足內心的親切感和自豪感,卻成了比登天還難的一次尋覓。還算幸運,我身邊還真有一位做木匠三十多年的老師傅。過年的時候,聽母親提起,老師傅已經年逾古稀,可木匠活一直都沒落下,雖然定制家具的人越來越少,但只要有人上門去訂貨,老師傅就滿心答應。五年前我曾經去過老師傅的家,院子里面的房子已經翻新過一陣子,可剛進院門旁邊的小屋卻好像一直都沒變,老師傅說,還是舊的好,做起活計來有感覺。
走進小屋,可以聞到一股濃烈的木屑味和油漆味,由于小屋坐南朝北,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會有絲絲陰涼侵入心底,老師傅說,年歲不饒人,這些年定制的人少了,大多都是在夏天干活兒,冬天太過陰冷,關節都不靈活了,有時候為了家具能做的規整,往往得低頭修補木料半個多小時,以前沒有機器的時候,都是用木工刨手動刨平,這個活兒首先得眼神兒好,否則很有可能刨不平,其次胳膊得有力量,記得小時候去老師傅家玩兒,經常趁老師傅不在的時候拿木工刨也刨幾下,但木工刨本身就很重,而刨木料時得用胳膊按壓住木工刨才能刨起木屑,刨起的木屑多與少所需的力量又有所差別,所以這項技術活是最考驗人的,但也給老師傅留下了眼神不好,駝背和腰椎間盤突出的很多身體毛病。
后來,老師傅的子女都有了出息,家里人都勸他扔了這個活計,可老師傅卻固執的很,他說這一生他就這點愛好,做木匠不再求能為家里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他求得是心中的那份歡樂,顯然木匠活計能給他帶來這份歡樂,如果現在再去那個院子,大概還可以聞到那淡淡的木屑香。
我們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可能已經很難體會到一生只專心去做一件事的那種淡然和其所帶來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愿意停在一顆古樹前去思考那一圈圈的年輪是如何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淀而成,也沒有人會愿意去聽那一幅幅古畫背后那動人的故事,去看那描摹它的人所歷經的心血,我們更多的是急匆匆的一掃而過,或用手機讓它成為一個固定影像,是我們把活的都變成了死的,所以生活讓我們過的寡淡無味。
有些東西是需要慢下來去體會的,《從前慢》里說: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其實,現在也可以,那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人仍然比比皆是,只是好像他們比我們專情很多,所以,日子過得快與慢,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就看你是否愿意擇一事,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