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有關器官捐獻的視頻《他們并沒有離開,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整個視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真的看哭了我。
視頻剛開始向我們介紹了在器官捐贈的工作流程中,遵循“雙盲原則”(即受捐雙方互不知曉對方信息),這是為了保護受捐雙方,也是國際上被證實的必須堅持的原則。
視頻中一個19歲的男孩因為車禍突然離世,男孩的父親按照他的遺愿將他的器官進行了捐贈。透過視頻,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不舍和深深的無奈,這種撕心裂肺的痛沒有經歷過,是無法想象的。
沒有哪一個人可以輕易接受自己至親的突然離世,這更何況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死去的人已經離我們遠去,而活著的人要堅強的活著,讓死者可以在天堂中安息。
這個父親選擇了讓自己的孩子以另一種身份活下去,即使再也看不到他了,但他永遠的活在親人的心中。
醫護人員深深的三鞠躬,一句:“搶救新生命的開始”意味著生命的嫁接與延續,13位患者重獲新生,2位患者重獲光明。
劉先生是受捐者中重獲新生的一員,對于他來說這次的重生來之不易,所以每天都是快樂的,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一天。他不知道捐獻者是誰,所以只能心懷感恩的面對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發光發熱,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他對捐獻者最大的回報!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活在這個世界,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
這讓我又想到了不幸得“漸凍癥”的北大女博士婁滔,她在遺囑中說:“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的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
她在遺囑中提到她死后頭部將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癥”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能捐給他人使用。
我從心里由衷的佩服她,雖然無法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但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增加了生命的質量和厚度。
我親愛的家人們,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果有一天我很不幸的遭遇不測,我也希望將我身體里還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讓更多的人替我看看這世間的美好,讓更多的人替我感受這世間的酸甜苦辣。
我知道我們有個說法“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尸體保持完整,去了另一個世界才會健健康康的。但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誰又能知道呢,還不如把這些有用的東西留下來,讓我以另一種方式留在這個我愛的世界上,讓我以另一種方式陪伴你們。
器官捐贈,以另一種方式活著,讓生命得以延續。我希望這一想法有更多的人去認同、理解,讓捐贈代替那些非法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