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教師辭職賣肉夾饃月收入過萬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不亞于當初北大畢業(yè)生賣豬肉的新聞。
教師的本職工作在于教書育人,從這個職業(yè)角度上說,教師辭職去賣肉夾饃的確有些可惜。但就像有些理智的評論說的那般,如果不是真心喜歡這個職業(yè),即使從事了這個工作也未必可以盡心盡力教好學生。辭職從事了自己想做的工作,未嘗不是好事。
個人原本就有自主選擇職業(yè)的自由,更何況這位老師原本就是因為家庭生活壓力大,而自己又身處西部地區(qū),收入有差距,才選擇辭職就業(yè)的。
有些人認為是教師的收入過低由此導致的“教師出走”事件,由此呼吁西部地區(qū)提高收入,保障教師權益。而更多的人關注的焦點在于“月收入過萬”。于是,社會上有些人所說的“知識無用論”又甚囂塵上。
難道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么"?我想并非如此吧。即使在西安這座歷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同樣賣肉夾饃我想收入肯定也是參差不齊。
賣肉夾饃這種工作,勤勞肯吃苦是首要條件,這點毋庸置疑,但能否走得長遠,其中知識的作用肯定功不可沒。
從口味的改善到地點的選址,從進貨渠道到成本核算,從人流量到時段還有銷售模式等等,我相信如果不是切實從事這個工作的人是不會細思量這其中的差別。而這些些微差別也許就是導致差別的原因。有時候多做一些“功課”,也許就會先人一步。
當年“北大學子賣豬肉”的新聞曾經引起巨大反響,一方面人們糾結人才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有人持有“考啥北大又咋樣,出來還不是賣豬肉”的論調。但能考上北大的豈止是泛泛之輩,若干年來又成就了的多少大家,以偏概全,一葉遮目多么幼稚。
十幾年以后,那個賣豬肉的陸步軒又一次上了頭條,還是因為賣豬肉,這一次與陳生合作,一個同樣是北大畢業(yè)生但把豬肉賣得“風生水起”的人。從賣豬肉到體制內,由體制內再到賣豬肉。我不知道陸步軒走得艱難與否,但他應該一直在堅持著自己堅持的吧。
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并有能力支持并實現(xiàn)夢想的人不多,但我想知識的力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陸步軒能夠吸引陳生的目光,應該不僅僅是因為他曾經賣過豬肉,除了校友以外,定會有其他方面的“過人之處”,“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
一直很難贊同有些人所說的“知識無用論”,很多時候之所以無用是因為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一個掌握了很多知識,見過很大世面的人,不過做什么的,都是有過考量的。即使一時是為形勢所迫,但長久的路子定是經過周密的思考與部署的,這其中大概就是知識的功勞。做生意更是如此,市場瞬息萬變,并非說沒上過大學的人就做不好生意,但想要長久的把生意做大做強的人,定不會憑借一次兩次把握商機的幸運,是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對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對自身有準備的定位,才會有準確的判斷。
所以就算教師賣肉夾饃又如何,就證明知識無用了嗎?我想收入過萬元,恰恰說明了有知識有文化的加持,即使賣肉夾饃也比你賺的多。這就是知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