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的微笑是什么樣子的?
面部主管笑容的顴骨主肌和環繞眼睛的眼輪匝肌同時收縮,嘴角翹起,眼睛變小,眼角泛起褶皺,眉毛微微傾斜。
一個虛假的微笑是什么樣子的?
由于眼部肌肉不受人的意識支配,只受真實情感影響,眼輪匝肌不會收縮,面部僅有嘴角上揚。
由此可知,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在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花言巧語抵不過真情實感,千言萬語抵不過真操實作。
而《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書,正是以真實為準繩,以操作為目的,全面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科學溝通觀。
《溝通的藝術》的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與拉塞爾·F·普羅科特,前者專職溝通寫作,后者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
兩人結識于1990年的一次溝通學會議,此后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用具達成共識,多年來默契合作,圍繞“溝通”主題廣泛撰寫文章、四處演講,并且出版了多本教材。
《溝通的藝術》一書就是二人通力完成的杰出之作,是一本經典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人際溝通的教科書。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以人為本,由內而外,致力于幫助我們實現人際關系的聯動溝通。
當然,想要合理且有效地使用一樣東西,首先要明確它是什么,有什么用。
作者開篇就詳細介紹了溝通的定義以及必要性。溝通,即他人的陪伴,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脫離人類社會,失去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將會對個人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四肢伏地、茹毛飲血的狼孩就是一個鮮明而殘酷的案例。在長期缺少與他人的接觸之后,他最終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資格。
前新聞記者特里·安德森曾直截了當地表明:“我寧愿與最糟糕的人相處,也好過沒人陪伴。”
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首先,對內,作者以自我認知為起點,從自我發掘、自我展現和自我坦露三個維度明確自我在溝通中的重要地位,詳細闡明了知覺和情緒對人際交往的重要影響。
1、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說簡單點兒就是,“你認為自己是誰”。想要進行有效溝通,首先要有一個清晰且正確的自我認識。
并且,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展現和坦露一個相對正面的自我形象,更有利于溝通交流的順利進行。
2、知覺
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的整體認識,歷經選擇、組織、詮釋和協商四個步驟。
知覺傾向直接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為了進行有效溝通,應該避免“寬以待己,嚴于律人”、先入為主、“己所欲,施于人”以及期待過高等不正確的知覺傾向。
3、情緒
情緒借由內在的生理變化發出信號,通過非語言反應進行呈現,并被認知重新評估。
我們的情緒更像是我們想法的結果,而非我們所遭遇的事件的結果。
因此,進行情緒管理,把無助益情緒最少化以及有助益情緒最多化,重新評估自己的非理性想法,將有助于我們更自信和更有效地溝通交流。
其次,對外,作者從使用語言、非語言溝通和學會傾聽三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何在溝通中進行信息的發送與接收。
1、語言
語言是聯結字詞和所指代事物的一種符號,同時也是一種便捷的溝通工具。
在溝通中使用語言,需要理解字詞、結構和情境,避免出現誤解。
2、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是通過與語言無關的途徑所表達的信息,包括身體動作、聲音、觸碰、外貌、物理空間、物理環境以及時間。
一個信息所造成的情緒影響有將近65%來自非語言的線索。非語言溝通對于我們理解他人的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為了實現有效溝通,我們應該善加利用非語言溝通的重復、補充、替代、強調、調控以及矛盾等多種功能。
3、傾聽
傾聽是弄懂別人所傳達的信息的過程,涵蓋五個要素:聽到、專注、理解、回應以及記憶。在與人建立關系上,傾聽與訴說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為了更有效地傾聽他人,接收溝通中的信息以及予以反饋,我們應該減少說話、集中注意、避免過早評斷以及尋找說話者的著力點。
最后,作者由內而外,分別從建立人際關系、剖析親密關系、改善溝通氣氛、處理人際沖突和使用社交媒體五個方面最終達成了人際關系的聯動溝通。
《溝通的藝術》中的小欄目實操性非常強。
“技巧構建”欄目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改善溝通技巧;
“想一想”欄目幫助我們將溝通理論和研究聯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倫理挑戰”欄目提供了解決相關溝通難題的思路,引導我們進行正確的抉擇。
除了實操性之外,本書也充滿了趣味性。
書中填充了多部與章節內容相聯系的熱門美劇、電影和真人秀,讓我們在愉快看劇的同時,輕松復習溝通法則。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書,無論是在深度、廣度、完整度以及時效性方面都無愧于它的盛名,而我從中領會到的最重要的三點是:
第一,在溝通中,適度坦誠。
在溝通過程中,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坦誠是溝通能夠有效進行下去的基礎。
不過,過分直白和極力偽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樣的,對于進行有效溝通并沒有什么益處,適度坦誠才是正確選擇。
舉個例子,我之前跟好友一起去逛街,她選了一條白裙子問我好不好看。說實話,我真沒看出來有什么好的。
但是這個時候,“我覺得紅裙子比白裙子更適合你”明顯比“我覺得你穿白裙子真難看”要合適。
適度坦誠,讓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第二,在溝通中,設身處地。
在溝通過程中,設身處地,即擁有同理心,從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和經歷他的處境,了解世界對他的意義。
采用對方的觀點,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將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的選擇和行為,從而讓溝通更有效地進行下去。
舉個例子,我弟把鄰居小孩的玩具槍占為己有。我讓他還回去,他不肯,我就問:“隔壁家小孩因為丟了玩具很傷心,如果你的玩具也被人拿走,你難道不傷心嗎?”于是,他乖乖把玩具槍還了回去。
擁有同理心,讓鄰里和睦相處。
第三,在溝通中,靈活操作。
在溝通過程中,溝通的情境、溝通的目的和對他人的認知,都將影響溝通行為的產生以及進行。溝通沒有固定模板,需要因時、因地、因己、因人制宜。
舉個例子,我在房間里奮筆疾書。我媽問我:“干嘛呢?”我回:“賺錢呢!”我弟問我:“干嘛呢?”我回:“看你的書去!”好友問我:“干嘛呢?”我回:“追逐夢想!”
靈活操作,讓我溝通順暢無難題。
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時只有微量的,甚至沒有自我認同感,我們是在別人詮釋我們的過程中才逐漸明了自己是誰。
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維持生存,認識自我,并且一步步向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靠攏。學會有效溝通,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以及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