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前兩年考過門薩。朋友問我,你怎么不去考?我說我不去,萬一考不過,顯得我比正太笨好多,不去考還留著一絲懸念。抱定這樣的想法的人,不止我一個,或許你也有過,“不就是這個嘛,換我來會比A做得更好”,或者是“只要我完成了XX,就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也可能會是這樣,“要不是因為我爹不如A爹,我臉大B臉小,我早就XX了”,可事實呢,你我都還在沙發上葛優躺,做著白日夢。
每日長吁短嘆大發牢騷覺得自己不幸的人,是真的不幸嗎?并不是。牢騷和抱怨不過是借口,而當一個人習慣把這些當成借口,把創傷當成勛章,那就只能接受不幸的結果,他不愿改變,自然也就不具備追求幸福的勇氣。
那么何來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幸福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自我接納。好比我只有155的身高,如果整日里只想著去打排球,只會很沮喪,不如學習高木直子在《150cm的生活》中的態度,接受自己155的身高和能獲得的快樂。
既然我們的未來并不是被給予的東西所決定的,一個人也不可能背著創傷或者牢騷像祥林嫂一樣過一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我們選定的三觀和生活方式,決定了我們對幸福的感知力。正太有句名言:“大多數人的幸福取決于他的鄰居(天文系門薩果然不容小覷~)”,說的就是在競爭的人際關系中,自己的幸福并不是由自己反而是由外人來決定,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患得患失,看到別人的成就而羨慕嫉妒恨,又或者看到別人的失意而自覺趾高氣昂。在競爭關系下,一個人難以獲得持久的安定,夸張的話,還可能會處在“總有刁民想害朕”的草木皆兵當中。所以要想幸福,第二要明確的是,人和人的關系絕非競爭。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中國有句老話,平淡是福。這話絕非無意義。三四年前同事間聚餐吃自助,旁邊一桌是高三學生慶祝高考結束,談笑間意氣風發,一個同事評論,“這就是學生,有一種天下舍我其誰唯我獨尊的無知者無畏精神”。沒錯,工作以后、結婚以后,甚至老了以后,我們都會有很多無奈和無力。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幸福,甘于平凡,也是一種勇氣和福氣。我和正太曾經討論過財務自由的問題,大概對話是這樣:
我:你覺得普通人能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嘛?
正太:不能。財務自由就是個偽命題,真正能夠實現財務自由的大概只有王思聰這類人,不是正常普通人能夠獲得的。
我:那你覺得你是那種非正常的普通人嘛?
正太:不是,我就是個正常的普通人。
這世上人億億萬萬,絕絕大多數都拿著普通的工資,過著不咸不淡的生活,如果能夠踏下心來接受自己的能與不能,接受這甘于平凡的生活,那就已經很幸福。
人生絕非爬山,只有登頂才是成功。與其把人生看成一條線,不如看成是連續的剎那所組成的。幸福,并不是過去的種種所累積的結果,未來的憧憬也并非都能實現,一個人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此時此刻,掌握此刻,就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就像跳舞,只要跳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真誠地幫助別人,平等地看待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需要等待他人,給自己獲得幸福的勇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