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故事,你都不會在最開始的時候愛上它。有時候甚至非但不會讓你喜歡,反而會讓你放棄開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人生。無論這場人生是來自于我們可以想象到的還是我們完全陌生的。
在合上《Same Kind of Different as Me》的時候,正好天空響起了雷聲,一切都來的那么剛剛好。在游歷了這樣一場生活之后,能有一場雨確實是件最合時宜的事情。我之所以用了原文的名字而沒有使用翻譯之后的名字,是因為,我覺得看著這些不屬于我們熟悉的文化背后,能給我更多的理解空間。
每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都是有著獨有的魅力,我們想要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并不只是用雙腳去丈量這個世界的大小,更多的是我們的心到過那更廣袤的地方。
我最初拿到《世界上的另一個你》的時候,我以為,講的會是和我想的那樣:在這個世界上不知存在著一個我,我相信在某個時間和空間一定會有另一個我,一個除了長相完全不一樣的我。這就是這個名字最初給我?guī)淼木窒薜拿篮谩5钱斘易x完之后,我并不喜歡這個名字,它會讓很多中國讀者在沒有開始閱讀之前受到局限。
朗和丹佛從最開始根本沒有可能有交集的兩種人生,到最后成為彼此的支撐。三十年的街頭生活在丹佛的身上縫了一層厚皮,但也打造了堅固而強勁的心靈,同樣的歲月也讓朗屬于他的經(jīng)歷。
想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微博上前陣子很火的一段關(guān)于郭德綱的采訪,相信很多人也看過那段“吃虧要趁早”的段子。在郭德綱沒有火起來的時候,除了逢年過節(jié)電視上的那些個相聲小品之類的節(jié)目,我從沒有主動去聽過一場相聲。聽了郭德綱之后,我一直覺得這個人的聲音是帶有一種魔力的,他會讓你很想繼續(xù)聽下去,也許內(nèi)容并不十分喜歡,但是這個聲音發(fā)出來的聲就夠了。就像所有聽過丹佛的演講的人對丹佛的評價那樣,那個聲音就是一種磁鐵。
我聽郭德綱的相聲,我腦海中想的除了相聲本身帶來的畫面感之外,我更能想到的是他走過多少彎路,才能有今天這般豁達。很多人不喜歡他說話的語調(diào),尤其是最近參加了真人秀之后,他的那種帶有冷漠、距離感的親近會讓很多人覺得不舒服。但是我喜歡的偏偏就是這股子勁兒,那種只有達到一定閱歷的人才敢作為的勁兒。在那段采訪中還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郭德綱被提問到:“活得明白需要經(jīng)歷很長的時間吧?”
“不需要時間,三歲經(jīng)歷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jīng)歷這個事他明白不了。”
每個人的成長時間,成熟的程度都不是用那個身份證上的年齡來決定的。所以我喜歡和那些年長與我的人交流,我想有一天我的伴侶出現(xiàn)也一定是一個會年長我一些的人。
回到這本書,這本書算是一種插敘的方式開了頭。然后分別從丹佛和朗的童年寫起,逐漸的看著兩個完全不同方向的線是如何交集在一起的。這本書是真實的生活,被譽為是比小說更像小說的真實,這也再一次印證了生活是最好的編劇。丹佛做為黑人是如何從小姐開始接受奴隸般的摧殘,不斷地打擊,他在生死的門口徘徊過,對最底層生活有著最深刻的熟悉。而朗的童年雖然有著些讓他覺得傷痛的事情,但是比起丹佛的生活,他擁有著太幸福的人生開始。朗的機會很好,無論是事業(yè)還是愛情,這樣一種安排不只是巧妙,更多的是為那種從陌生到家人的感情發(fā)展提供的最好的安排。
這本書,你可以讀到是對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也可以學到婚姻中的愛情哲學,可以贊揚大愛的無私,也可以說成是人性的解讀。這本書的內(nèi)容的的確確包含了很多內(nèi)容,因為他就是真實的生活,是從孩提到暮年的過程。作為讀者我們在他們的故事里看著自己的風景。
我最喜歡的、認同的也是全書的最后一句話:就只是一步一步走回家。我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否看到過賴佩霞的一則演講--《找一條回家的路》。其實不管我們從什么樣的起點開始人生的旅途,這一路我們不斷地尋找,不斷地遇到,不斷地再尋找,你有想過自己到底在尋找什么嗎?又或者說,你從無比依賴父母,到成長后與父母漸行漸遠,是否在突然的有一天會無比的想念父母,想念那個你離開很久的家。
家庭覺醒會讓我們更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去看到最真實自己,去成就自己的輝煌。這條路對每個人有不同的走法,有不同的時間決定去走,但是這是我們無論如何只有一條可以走的路。
今天的結(jié)局我也想用賴佩霞提出過的那個問題問問每一位看到這里的你:“當你的母親悲傷 的時候,你敢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