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啊?”
書中的這個問題,如同書中一樣,我也打算把它的答案留在這篇文章的結尾。
《人性的枷鎖》是目前為止我讀過最長的一本書(網絡小說除外),64萬字,877頁,6厘米的厚度,1公斤的重量(比一塊磚頭還要厚還要沉)。真不知道自己哪里來的勇氣讀下去的,斷斷續續讀半個月,終于在今天,一個下雨的上午把它讀完了。
在開頭的時候,就想要寫一篇讀后感,只因對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長遭遇產生強烈的共鳴,很多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情緒在這部小說里找到了一些貼切的詞語。
在童年菲利普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菲利普,在某種程度上本就是毛姆自己的一個縮影。
你永遠無法想象一個可怕的童年究竟會對一個孩子產生多么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大多數都是消極的。)
菲利普從小父母雙亡,寄宿在身為牧師的大伯家,不幸的是他還有一只天生的畸形足,也因此,成為了別人眼中與眾不同的人。
毛姆并沒有畸形足,但他有困擾多年的口吃毛病。
每一個在別人眼中與眾不同的人身上總有些不同尋常的東西或標簽,可供那些成群結隊的人調侃嘲笑或欺凌。盡管你總在期待別人對你友善一點,但顯然是妄想。
菲利普的畸形足在進入學校之后,成為其他學生們欺凌取笑排斥他的借口。他們會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對他的厭惡,會戳他的畸形足,對他說呸,會打他,會拒絕他加入群體,會做出各種各樣無法令人忍受的事,會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欺負他。
似乎那個年齡段的孩子總以取笑別人或欺凌別人取樂。神奇的是,這一劣性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通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菲利普變得極度敏感,他和其他的同學之間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屏障,慢慢地他越來越沉默,并且開始思考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之處。而對于所遭遇的一切,由于勢單力薄,只能忍氣吞聲地逆來順受。
“菲利普只有在自己學習和睡覺的時候感到一點兒的開心,偶爾他還是覺得自己這一切凄慘的生活只是一個夢境。”
而與他人的隔離感,伴隨著青春期的來臨而越來越明顯。
受他大伯的影響,他開始閱讀《圣經》,那些關于殘忍、欺騙、忘恩負義、不誠實以及狡詐的壞品質的故事菲利普不加批評地讀下去。他開始信奉上帝,并在每個夜晚真誠祈禱,讓他一覺醒來畸形足就變好了。
事實證明,人在極度無助的時候總喜歡癡心妄想。
菲利普十三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在那里他遇見了校長伯爾金斯,他對菲利普說:“我擔心你會不會對于你的不幸過于敏感了,你有沒有曾經想過要為了你的遭遇感謝上帝呢?”
“你要帶有反抗精神看待它,它便只會給你惹來痛苦。可是如果你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為你足夠強大,所以上帝才給你這個磨煉,讓你承受,這是上帝的好意,這件事將會成為你幸福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源泉。”
上天賜給你磨難是為了磨練你,只因為你足夠強大?你信么?傻子才信。
盡管當時菲利普覺得自己的靈魂掙脫了骨架的束縛超脫出來。但有些傷害留在骨子里的痕跡卻是磨滅不掉的。
菲利普幾乎沒什么朋友,他熱愛閱讀,每次和一群人待的時間久了他就感到自己又累又焦躁,急需要書籍的慰藉。
他有一套挖苦人的本領,總能觸及他人的痛處。
他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
他極度渴望自由。
他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并被這種病態的自我意識折磨的苦不堪言。
“生命中有兩件很好的事情,思想的自由和行動的自由。”
他雖然有著不錯的成績,卻還是逃離了學校,由此開始追求自由與自我價值的人生。
至此,我對于菲利普的共鳴結束了。
這一部分是一個糾結而令人心痛的部分,因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糟糕遭遇,因為造成這些糟糕遭遇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令人討厭的。
菲利普離開學校之后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海德堡,在那里,他遇見了黑沃德(菲利普浪漫主義的啟蒙者),也是在那里,他拋棄了自己曾信仰的上帝。
他學習語言,之后去倫敦學會計,后來又到巴黎學藝術。
他遇到比他大近二十歲的威爾金森小姐,與她在一起又拋棄她;
他遇到了之后人生中影響至深的兩個人:勞森和克朗肖。前者是他的同學,小有天分,后者是一位詩人,他稱藝術為:“那些聰明人厭倦了食物與女人之后為了逃避生活的無趣而發明出來的避難所。”
他遇到了普萊斯小姐。她喜歡他,她和他是一同學藝術的同學,她并沒有藝術天分卻很自信,她十分貧窮,最終因饑餓而死。菲利普作為發現她尸體的人,辦理了她的后事。
普萊斯小姐的死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開始對未來產生質疑,并懷疑自己是否有繪畫天分,畢竟,學藝術的人很多,而成為畫家的人卻寥寥無幾。
“如果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那么就一定不要虛度此生,可是他并不覺得賺很多錢或者獲得很高的名聲便是成功了;然而他自己也并不知道所謂的成功到底指什么意思,也許是許多的經歷,還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吧。”
誠然,菲利普的迷茫是很多年輕人都經歷過的。可究竟什么樣的人生才不算虛度?大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貧窮會讓你受盡侮辱,會折斷你的翅膀,把你的靈魂腐蝕上癌癥。”在貧窮面前,在能夠維持生計之前,是沒有資格談論藝術的。
菲利普終究還是放棄了藝術,也就是這個時候,他收到了大伯的來信,他伯母去世了。而他也成年,得以繼承他父親留下來不多的遺產,開始了第二次前往倫敦的的旅程,開始了他人生第三次嘗試,這一次是走他父親所走的路——學醫。
若是之前,菲利普拋棄威爾金森小姐的時候,我對他打下了渣男的標簽,那么接下來遇見米爾德瑞德,則刷新了我對奇葩男女的認知。關于這兩個人之間的愛情,令人鄙夷,讀這一段的時候,我曾氣憤到想要沖到書里,打醒這兩個人。
不得不說,毛姆是一個非常善于掌控讀者情緒的作者。因為他筆下的這兩個人物,一度讓人聯想到網絡上的那句:“婊子配狗(原諒我忍不住想要飆臟話,我討厭說臟話,不過有些人物真是令人生厭到用臟話形容他們都是侮辱臟話的程度。)”,就連毛姆也用粗俗的婊子來形容米爾德瑞德。
米爾德瑞德是一個女服務員,專注于勾引有錢的客人,一心向往上流社會,菲利普與人一同去喝茶的時候被她吸引了。在這個既不漂亮身材也不好的女人身上,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花費了大量的金錢。
米爾德瑞德坦然接受菲利普給的一切,卻拒絕他的求婚,她答應了一個更有錢的人的求婚,有趣兒的是和那個人在一起之后她才知道那個人非但沒錢還是個有婦之夫。
米爾德瑞德和有婦之夫“結婚”之后,菲利普遇見了諾拉(又是一個比他大很多的女人),他們成為情人關系,彼此過得很開心。然而沒過多久被拋棄的米爾德瑞德大著肚子(帶著另一個人的孩子)回來找菲利普,菲利普竟然坦然接受,繼續在她身上投入資金和精力。
在米爾德瑞德回來之后,他開始厭惡諾拉。(典型的又渣又賤,受傷的時候去人那里尋安慰,一但自己愛的人回來就覺得別人一無是處。)
不過,渣男和賤女總是彼此的克星。(一物降一物)
生下女兒之后的米爾德瑞德很快就和菲利普的好兄弟搞在一起,不但如此,菲利普還用自己父親留下的不多的遺產為這對“狗男女”提供私奔資金。(腦子被驢踢了?)
菲利普這時候開始想起諾拉的好,轉而回去找她的時候,諾拉已經同另一個男人訂婚了。
這段復雜的“愛情”看著著實惹人惱火,不單單是道德的問題,更憤恨的是這些糾纏在其中的大多數人物都打著愛的旗號,一面喊著“我控制不住我自己”,一面傷害著另一個人。
“愛情就像是住在他心底的一條寄生蟲,貪婪地以他的血液為食討厭地茁壯成長;它那么猛烈地吞噬著自己的生命,使得他對別的任何事情都感受不到樂趣。”
愛情分為很多種,我鄙視這樣的愛情。
“這世上大概沒有什么比同時愛著一個人又鄙視著一個人更加折磨人的事情了。”這段寫在封面上的話,恰到好處地概括了這一段惡心的“愛情”。
如同所有惡有惡報的場景一樣,米爾德瑞德自食惡果,很快又被拋棄,之后菲利普曾再次接她同住,并照顧她們母女。那時菲利普對米爾德瑞德已沒有愛,她終于受不了發瘋似的毀了他的家帶著女兒離開,她靠出賣身體為生,她的女兒死了,自己染了病,從此再無消息。
這個可恨的女人終究得到了自己應有的懲罰。
曾經,菲利普問克朗肖生命的意義的時候,克朗肖曾送他一條毯子。
之后在倫敦,菲利普曾遇見過克朗肖,那時他已經病入膏肓,在一個睡夢中死亡。他的葬禮是菲利普辦的第二個葬禮。
后來他認識了艾瑟里一家,和他們在一起,他有過一段不錯的時光。
菲利普曾因為錯誤投資陷入極度貧窮,畢竟遺產總會揮霍光,他交不起房租,如流浪漢一般漂泊,因為尊嚴不想向艾瑟里求助。幸運的是,艾瑟里找過他,打聽到他的近況,并幫他度過難關。
有時候菲利普是善良的,比如,他曾幫助別人辦過兩次葬禮,但有的時候,他又是邪惡的。因為貧窮,他曾祈禱他大伯盡快死去,這樣他就能再次得到一筆小小的遺產,為了這一份遺產,為了擺脫窘境,他甚至想過謀殺。
幸而,他克制住了。
不久后,他接到了黑沃德的死訊。他離開家鄉遇到的第一個朋友也離開了這個人世,和普萊斯小姐、克朗肖一樣,黑沃德也是底層人民的代表,他們都曾苦苦掙扎著,滿腹抱負和理想,卻都沒能逃得過早早死亡的結局。他們都不是天才,卻依舊早逝。
黑沃德的死,讓菲利普想到,他的死亡和他的人生一樣,毫無意義。
他開始想到克朗肖給他的那塊波斯地毯,恍然找到了答案。
人不過是地球表面毫不起眼的土地上千千萬萬種生物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一個人出生、受苦,然后死亡。
生命毫無意義。
當得知這一點的時候,他開始釋然了。
不久后,他的大伯去世,他得到了那筆遺產,得以繼續學醫。他的醫學事業一波三折,前前后后整整七年,終于拿到了醫師執照。
后來,他和艾瑟里的大女兒薩莉在一起了,他放棄了曾經想要環游世界,追求自由的理想。
“他永遠都活在未來,而當下永遠,永遠地都從他的指尖溜走。”
終于,菲利普獲得了幸福的生活。
到這,你已經知道了文章開頭問題的答案。
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所謂的意義,不過是個人賦予的而已,菲利普想要的意義,或許從和薩莉一起編織美好生活的圖案開始。我敢肯定,是因為現在他已經不迷茫了。
不過,毛姆的故事的確是結束了。但菲利普對于愛情的態度著實令人擔憂。畢竟,在去往和薩莉約好的餐廳時,他還在追尋著那個和米爾德瑞德相似的身影。
毛姆的作品擅長反應中下層人們的生活,《人性的枷鎖》中有很多代表性的人物:米爾德瑞德、普萊斯、克朗肖、黑沃德、菲利普的病人……包括菲利普自己,雖然他看起來像一個紳士。
“貧窮會讓一個人變的小氣、刻薄、貪婪,貧窮會扭曲一個人的性格,并且會讓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變得粗俗。”這句話,大概只有深刻體會過貧窮的人才會懂吧。
這可憐又可悲的社會,無論是故事還是現實,總少不得貧窮的故事。不禁讓人想到魯迅《在酒樓上》與呂緯甫之間的對話:
“那么,你以后豫備怎么辦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
這一點,《人性的枷鎖》中諾拉給了一個很好的回答:“我從來都不會想未來的事情,我要是想著今天愁著明天那生活壓根就沒有過下去的意義了。”
是了,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過好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