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或者一個選擇不能做到完美,你是直接放棄掉?還是一直到找到讓一切準備盡量變得完美的辦法后再行動?還是先行動再說?回想你以往做事的第一反應,看看你的“完美主義”傾向。
在咨詢師常用的蓋洛普優勢能力測評里,“完美”是一種天賦特質。有這種特質的人追求卓越,搜索優勢的蛛絲馬跡,并培育它,改進它,將它充分發揮,直到爐火純青。真正具備“完美”天賦的人,不是追求樣樣精通,而是將優勢做到極致。
在職場中,我們也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然而因為追求完美而一直糾結,因為追求完美而拖延,因為追求完美而耽誤發展時機,這樣的“完美”與上面所說的不一樣,用這篇故事中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陷阱。
故事里的來訪者把幾乎對于完美的追求集于一身:
創業,要到八成把握了才會行動,要如想象中的成功,萬一失敗就不好了;
工作,做的時間久了,缺乏挑戰性,所以想通過創業這種有挑戰的事情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追求更多成長,更大格局,從而實現完美;
發現新的職業方向,想作為副業,期待既把現在的主業工作做好,又能創業成功,然后實現華麗轉身,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成就感爆棚,物質精神雙豐收,最好還同時實現。
這一切看起來真的很完美。
表面上看,追求這樣的“完美”好像是為了做得更好,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病”,一種不敢面對失敗的“病”,一種逃避恐懼的“病”。
創業就不可避免的有失敗的危險,既然知道,又不能承擔后果,為什么還要猶豫是否選擇?其實背后的聲音是“我怕失敗”。原來并不見得是真想創業,而是在其他領域遇到了困難,想通過尋找一條看似可能的路來掩蓋自己的逃避。
覺得工作沒有意義,缺乏挑戰性,想通過有挑戰性的目標來克服缺點,實現完美。看起來很好,似乎是在不斷的成長,然而真正的精進,并不是以完美為目標,而是以更好來要求自己,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消滅缺陷就是在消滅可能,這不是成長,其實背后的聲音是“我不能接納我的缺點”。
將一個可能的領域作為自己新的發展方向,又要兼顧主業,還要創業成功,畢其功于一役,設想得越完美,就越難跨出第一步,因為難以達到預期而遲遲不能行動,時間久了,要么放棄,要么拖延,或后悔,或焦慮。這樣的“完美”,本質上是恐懼和逃避。它和文章開頭提到的“完美”特質是兩碼事。前者恐懼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內心不接納問題無法解決,選擇用看似追求完美的方式來進行逃避,從心理上獲得一個借口,連自己也說服;后者看到自己的優勢,將它努力發揚光大,追求卓越,成長精進,而并非盯著缺點讓自己樣樣精通。很多卓越的人都是后者,比如喬布斯就是一位追求真正完美的典范,前者只是“假裝追求完美”。其實要應對也很容易,直面問題,看哪些可以解決,哪些難以解決,能解決的制定計劃,分步驟分時間開始邁出第一步,不能解決的,接納它們,也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是一個很深的話題,大多與成長經歷,父母影響,自身不合理期待有關。如果會對來訪者的職業選擇造成直接影響,在生涯咨詢中咨詢師可能會進行初步的探討,如果影響頗深,通過初步探索難以解決,最好建議來訪者轉而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趙昂老師說:“接納需要的不是胸懷,而是智慧,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個體可能性的希翼。”缺陷也是完美的一部分,躲起來并不能讓它消失,對缺陷的恐懼也恰恰是對追求卓越的阻礙,知道它是怎樣的,讓優勢帶著它前行,覺察它的存在,削弱它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又何必要求自己處處完美,也正是因為這樣,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