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是我在看了小倉廣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了解到阿德勒后買的,不能比贊更贊了。讀完之后我非常認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觀點:一切取決于自己。
《自卑與超越》中有一段話,體現了上述核心觀點:
經驗并非成功或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所以說,我們是自我決定的,決定于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過去的經驗作為未來生活的基礎,那么我們很可能會一直錯下去。所以說,生命意義不取決于環境,而取決于我們給予環境的意義。
與阿德勒算是同時代的拿破侖·希爾,是成功學的創建者,他所說的——“世界上一切的財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個人觀念的轉變。”——與阿德勒上面的話異曲同工。
陳劍平在《富窮對話錄》里的核心觀點——“人,生而貧窮并無過錯,死而貧窮才是遺憾。”——,與阿德勒和拿破侖·希爾也是一致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帶給人勇氣的心理學,他秉持“人可以超越環境的限制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理念,影響了無數人,帶給無數人改變的勇氣。
我們對于意義的追尋
在《自卑與超越》第一章中,阿德勒抽象了人生的三大問題:
- 我與地球
- 我和他人/種族
- 我和他
這三大人生問題可以具象為三個疑問:
- 第一,在地球的有限資源限制下,為了永存,我們應該如何工作?
- 第二,為了與人合作,共同發展,我們應該獲得怎樣的定位與身份?
- 第三,面對“人有男女”和“人類延續依賴于愛與婚姻”這一事實,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我?
具象后的三個疑問還是有點抽象,所以,阿德勒在書里又多次用簡化的方式提及三大問題:
- 職業
- 交際
- 兩性(愛與婚姻)
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是相互影響的,然而它們的基礎是合作。所以他提出: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然后他又說,人生的真諦在于奉獻與合作。
心靈和身體
第一章提出了人生三大問題,定位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接下來的第二章——“心靈和身體”,討論了心靈和身體的關系,他指出:
感知與生活方式不是相互對立的,當目標確立后,感知會配合目標自動進行調整。
阿德勒認為,精神負責控制方向,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態度會對其身體產生持續的影響。個人的行為舉止永遠受到人生意義的制約。
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礎,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讀,就能接受“一切取決于自己”這個觀點。
自卑與超越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阿德勒給它下的定義是: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他還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注:我一直都有很重的自卑感,32歲以后才慢慢好起來,現在基本上比較淡定從容了。
人人都在追求屬于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它取決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單單是浮于表面,而是體現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個獨特的生命基調貫穿人的一生。
人們通過追求優越感來釋放自卑,而優越感則來自于生命的意義,只有我們設立了積極的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才可能順利獲取到優越感,超越自卑。
童年記憶
阿德勒在“童年記憶”這一章(第4章)對記憶有深入的分析,摘錄一段:
記憶有助于個體更高效地認知自我,更準確地解決周圍環境的意義。記憶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義。所以不管記憶清晰還是模糊,近或遠,都可以給一個人的成長提供有價值的東西。
曾經寫過一些文字,記錄了我小學時的一件事兒:
五年級時開始下象棋,沒多久,在班上就頂尖了,哥哥因此也比較佩服我,很是高興了一陣子。有時候教語文的老師在課間也會拉我和他殺兩盤,感覺非常好,能和老師下棋的人沒有幾個。
在虛榮心和滿足欲的支撐下,年少的我忘乎所以了。學習拋到了一邊,甚至又開始打牌和玩其它了,又恢復了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的日子。這樣做的后果是很顯然的,學習成績雖然沒怎么下滑,但是影響極其不好。周圍的人都知道我去干什么了,當父親或者母親悠長的呼喚在村中回蕩的時候,我就成了眾人笑話的對象。不是笑話我愛玩,而是笑話我老被父親喊,沒有自由之類。有的人常常攛掇我別答應,再玩兩把,可我不敢,往往是聞聲色變。
時間慢慢的往前走,父親對我越來越失望,幾個叔叔也沒少訓斥我。可是少年的心很難把持自己,常常當時很慚愧,覺得無地自容,臉紅的像玩把戲的人帶來的猴子屁股。可好了瘡疤忘了疼,沒記性,轉眼就把那陣子難受勁兒拋到云天眼兒里去了。父親還是和以前一樣不太說我,只拿眼看我掃我。我回家的時候總灰溜溜的,不敢和他對眼神。母親則說我,你這孩兒又跑哪兒玩去了,家都不知道回。嚴重的時候會說,你這孩兒咋老叫大人生氣吶,跟你操不清地心,誰家跟你一樣恁不懂事兒。可我對母親則沒什么感覺,刮風一般就過去了。母親也不計較,常說,常不計較。后來父親不理我了,也不喊我了,只母親喊我。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心里很害怕。偷偷看看父親冰板板的臉,想認錯也不敢,想和解也說不出來。只好就這么僵著,倒也不怎么出去玩了。
該收麥子了,我也該考初中了。
語文老師在某一個上午下課的時候叫住了我,告訴我縣三中要面向全縣招生了,問我愿不愿意去考試。我沒什么概念,說去不去都行,無所謂。他知道和我說凈是白搭,我也做不了主,便叫我回去找父親,讓父親到學校里來。
我很矛盾,不敢找父親,想著我那么惹父親生氣,他一定不會管我了,已經有好長時間沒和我說過話了。那時候不知道什么,后來才知道不論我做什么,父親總是父親,遲早會原諒我,無論如何傷心也不會不管我。知道這一點之后也很少惹父親傷心了,倒是不知道的時候傷父親的心多一些。
我走在熱氣很燙黃塵滾滾的土路上,想著該怎樣向父親開口。那一段路好長,從學校到麥地,怎么都走不完。一會兒想快點走,趕快說了完事兒,一會兒想還是慢點兒,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就這么矛盾著,來到了地里。地里的日頭比學校的曬得慌,毒多了,簡直毒死了,不敢拿眼看,白刷刷的麥穗反射刺眼的光,眼晃的睜不開。
我家的地幾個叔父家的都相鄰,一群本家看見了我,也不說話,都不想搭理我。我很沒意思的從他們中間做賊似的快速穿過,進了自家麥田。
父親和母親正彎著腰呼哧呼哧的割麥子,沒看見我。我期期艾艾磨磨蹭蹭的往他們身邊蹭,跟豬蹭癢癢似的,半天動一點兒。終于接近了父親,卻喊不出來,長了幾回口又合上,那滋味那時候真覺得受不了,不如不叫算了,不如回去吧。就這么想。后來還是叫了,總得叫,不能不叫,沒法和老師說,再說也該打破和父親之間的僵局了。
父親聽到我的叫聲,停了下來,抹一把頭上的汗,臉上水膩膩的,在太陽底下黝黑閃光。問,你不上課跑地里干啥來了?我唯唯喏諾的說了老師交待我的話,父親沉默了一會兒,母親還在割麥子。這個時候有個叔叔過來了,聽到了我的話。很刺人的對我說,你還跑來干啥,打牌去可妥了。我一下子臉成了豬肝,手里滿是汗,不住地搓著皺巴巴的衣角,沒敢吱聲。母親心軟,停下來對父親說,你去吧,看看老師讓干啥。父親說去了也沒用,凈丟人。聽到這話我更難受了,心里跟雞爪子蹬了一樣,恨不得自己突然隱了身,或者人間蒸發算了。后來父親扔了鐮,拿滿是汗酸味兒的黑毛巾擦擦臉,騰騰騰的在前面走了。我趕緊跟上去,心里輕松多了,樹上的蟬鳴也變得那么好聽了。
走在父親重實的腳步趟起來的塵土里,我滿心的歡喜,走起路來倍感輕快,跟飛似的。即使父親不和我說話,感覺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啦。
麥地里那個畫面,上大學時我在兵馬俑上寫過一首五言古詩,描述過,上面的文字應該是我第二次寫到它,而那個畫面,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它對我的意義在哪里?
我這段記憶最初帶給我壓力:我不想讓父母和親人失望。初中時我曾因為考了全校第三名而在叔叔接我回家時在他面前流淚,大概就是怕他們失望。但這段記憶的價值更在于: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是我看了《自卑與超越》后更為篤定的解釋。
當我們從經歷中形成某種感知后,我們都慣于用這種感知解釋以后遇到的所有事。這就是人的慣性反應模式或者條件反射式思維。所以,一個人的記憶是不會與他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馳的。因為那些歷久彌新的記憶,正是他生活模式形成的關鍵節點。
環境可以超越
從第四章開始,阿德勒開始具體討論各種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比如童年的家庭環境、學校、青春期。除此以外,還討論了成人如何挖掘夢、童年記憶對我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以及我們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模式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無窮無盡的遞歸了這是)。
整本書的討論,涵蓋童年記憶、家庭環境、夢、青春期、學校的影響、犯罪及預防、職業問題、個體與社會、愛與婚姻,讀下來,你不但能對自己的生活模式進行解讀,還可以指導自己如何影響和教育孩子,不讓壞模式繼續傳遞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父母應該讀一讀的書。比如現在國家放開二胎政策,年輕的父母決定要二胎,那對老大的影響就會非常巨大,很可能形成心理陰影,如果處理不當,老大后來的整個人生道路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曲折,造成無可挽回的傷痛。
這里面“學校的影響”(第七章),里面有一些現在看起來老生常談的觀點,我們家長和學校卻始終都沒有做到,這些觀點甚至可能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關鍵影響。
比如他提到“興趣是影響智力發展的最大因素”:
比如他說,“沒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興趣未找到方向的孩子”: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瓊瑤,上學時數學零分,后來呢,言情小說大咖,電視劇大咖,捧紅了林青霞、趙薇、林心如、王艷、林鳳嬌、張艾嘉、張嘉倪、蕭薔、秦嵐、蔣勤勤等一干女星。
書里還有很多非常棒的理論和解讀,對我們的生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感興趣的可以讀讀,這里不一一說了。
如何過好這一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這是《自卑與超越》的英文名字,印在封面上作為背景,在書題目下面,有一句對應的中文:你要清楚,自己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
讀完這本書,可能你就清楚了。但,清楚了只是開始,還要,踐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