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朝代都有英雄存在的時候,而且也都演繹著可歌可泣動人的篇章,并且值得后人推廣和稱頌。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人才輩出最多的時候,同時也是軍事最輝煌的時候。耐人尋味的同時,也有讓人感到可惜和悲哀的時候,而三國演義中最讓讀者感覺到心酸的篇幅,莫過于關云長大意失荊州了,關云長大意丟失了荊州,不僅毀掉了自己,也毀掉了整個蜀國的名譽,但是卻成就了這三個人,那么究竟是哪三個人在這場戰役中名揚天下呢?
第一個人就是呂蒙。說到呂蒙這個人,我們都會想到初中課本上那個“吳下阿蒙”的典故,這個故事出自于孫權勸學,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就是孫權勸年輕時候的呂蒙多讀書,但是呂蒙卻推三阻四,說自己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去讀書,孫權就告訴呂蒙說,你再忙能忙得過我嗎?言外之意就是,呂蒙你不要找太多的借口了,讀書才是王道。從此之后,呂蒙發奮圖強,不僅在武藝上有所造詣,在軍事才能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而在荊州之戰上,呂蒙發揮出了非常大的作用。著名的呂子蒙白衣渡江,就是呂蒙一手策劃的。呂蒙不斷奉承關羽,讓關羽感到驕傲并且逐步膨脹,所以關羽在樊城之戰才會抽調了荊州的大部分守軍。而正是呂蒙利用關羽的驕傲之心,讓關羽對荊州的布防徹底放松,從而偷渡過江,幾乎沒有折損一兵一將就取得荊州全郡,收復了吳國的領土。從這一戰役之后,呂蒙被孫權任命為東吳的第三任水軍大都督,呂蒙自此名揚天下。
第二個人就是陸遜。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陸遜是繼呂蒙之后的東吳第四任水軍大都督,而陸遜的成名之作是“火燒連營七百里”。該戰役是這樣的:關羽丟了荊州也丟了性命,劉備知道之后悲痛萬分,所以帶著整個蜀國兵馬來討伐東吳,目的一則是為了奪取荊州,二則是為了幫二弟關羽報仇。卻不料在荊州附近的時候,由于天氣炎熱,劉備把所有的主力部隊安扎在了叢林中,目的就是為了避暑。卻不料被年輕的陸遜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從此劉備一病不起,蜀國也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了。陸遜火燒連營的故事也被后人所傳頌。
但是陸遜的出場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赤壁之戰。但是陸遜正式出現在舞臺,卻是在荊州之戰的前夕。呂蒙為了奪取荊州,一直是暗中策劃,并且對外一直謊稱自己身體不好經常得病,所以很多事物表面上就由陸遜代管。而陸遜當時沒有知名度,并且很年輕,所以關羽才會更大程度對東吳放松警惕。荊州之戰雖然讓呂蒙率先成名,但是也奠定了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從此以后,陸遜在東吳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因此才有機會能夠成為東吳第四任水軍大都督。
第三個人就是司馬懿。可能有的人會問,司馬懿和關羽大意失荊州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你單獨把司馬懿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從頭到尾找一找,你就會發現整個荊州之戰幕后的最大策劃人,就是司馬懿,而上面所說的呂蒙和陸遜,只是司馬懿策劃出來方案的具體實施者。
當時關羽帶領著荊州的主要兵力攻打樊城和襄陽,把當時身在洛陽的曹操嚇得夠嗆,曹操當時召集所有的文武大臣商討是否要遷都,并且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打算了,而這個時候司馬懿站出來說了一些話:吳蜀兩國看似聯盟,但是他們的關系比較疏遠,而影響他們關系最主要的矛盾點就是荊州這個地方。現在關羽帶領著荊州部隊向襄陽和樊城一帶進軍,其荊州必然空虛,東吳想奪荊州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個時候我們和東吳結盟,答應東吳只要幫我們奇襲荊州、解了樊城之圍,荊州就是東吳的地盤了。這樣一來樊城可以解救,我們魏國也不用遷都,吳蜀的聯盟也會被瓦解,可以說是一石三鳥之計。
正是司馬懿的這一番話,拉開了荊州之戰的序幕,也斷送了關羽的命運和蜀國的命運,所以說司馬懿是個狠角色,而司馬懿在荊州之戰方面是最大的幕后策劃者,更是未來的最大的受益者。從此之后,司馬懿在魏國乃至整個三國時期的地位也在逐步的確立。
關云長大意失荊州可以說是整部三國演義的轉折點,也是魏蜀吳三國命運的轉折點,更是司馬懿、諸葛亮乃至更多英雄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之后,三國演義更為精彩的部分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