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I?閑扯劉備
上一章 I?第三卷 飛龍在天:三分天下的定鼎【六】入成都進位漢中
撰文 I?容藍
【一】失荊州桃園夢碎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剛剛在漢中王的位置上坐下,屁股還沒有坐熱乎,荊州一聲霹靂,直把他驚得魂不附體。
關羽被東吳所殺,荊州丟了,《三國志.先主傳》:
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劉備和諸葛亮自入川后,就將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當然,也將大權交給了關羽,《三國志.先主傳》: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我向來認為,就是這個“假節鉞”害了關羽。
在古代,在君王所有的授權方式之中,假節鉞的規格是極高的,武將假節鉞的話,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對于劉備來講,當時自然是對鎮守荊州的關羽給予至高的榮譽和進行充分的授權,讓他有足夠的威望和權力去管理荊州的軍政大事。但是劉備的錯誤在于,他忽視了關羽的性格缺陷。
關羽這個人,陳壽評價他“剛而自矜”,同時期東吳的呂蒙說他:
“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
一個有文化又剛愎自負的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那就是災難。關羽也沒有逃出這個魔咒。
《三國演義》的故事脈絡清晰的交代了關羽丟失荊州的源頭,就是拒絕孫權提出的聯姻。這段聯姻本是孫權一方押寶式的抓鬮游戲:
諸葛瑾曰:“某聞云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愿往與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長肯許,即與云長計議共破曹操;若云長不肯,然后助曹取荊州。”孫權用其謀,先送滿寵回許都;卻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
但是關羽自大高傲的性格讓他果斷的拒絕了孫權的聯姻示好,而且口出辱罵之言,令孫權無地自容,大為惱火:
云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遂喚左右逐出。
瑾抱頭鼠竄,回見吳侯;不敢隱匿,遂以實告。
權大怒曰:“何太無禮耶!”便喚張昭等文武官員,商議取荊州之策。
你不答應聯姻也就罷了,但是罵人家的兒子是犬子,完全是不看孫權的面子。你一個曾經在涿郡殺人亡命的逃犯,有何資格罵人家孫權這樣簪纓世家的兒子是犬子?《三國志.關羽傳》對這件事情也是有記載的: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本來多次向劉備索討荊州無果,東吳上下已經是群情激奮。此時魯肅已死,對孫劉聯盟再無極力維護的人了,東吳拿下荊州的輿情洶涌。
按照正常的套路,關羽此刻最應該謹遵諸葛亮離開荊州時的八字真言“東聯孫吳,北據曹操”。但正是關羽的性格,再加上整個劉備集團對他的毫無原則的力捧,使他自大狂的脾氣無人可以制止。我常說,關羽是被劉備集團捧殺了的。
你看《三國演義》中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派費詩去傳誥,當關羽聽說劉備封的五虎上將有黃忠時的話和費詩的勸解,把關羽的性格和劉備集團內部對他的吹捧忍讓刻畫得入木三分。
孫權受了關羽的氣,立馬轉過頭去與曹操搞在了一起。這個哥們兒也是個能屈能伸的主兒,馬上就對曹操低眉順眼。
建安二十四年初秋,劉備命令關羽向駐守樊城的曹仁發起攻擊,目的是先發制人,以避免曹操與孫權聯手進擊荊州,希望關羽干掉曹仁以威懾孫、曹雙方。
這一仗,關羽擒于禁、斬龐德,群盜遙受,威震華夏,按《三國志》的記載,關羽這一套動作下來,搞得曹操驚慌失措,都想遷都避其鋒芒: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這一仗是關羽一生的巔峰之戰。但所謂否極泰來,泰極否至。大勝之下的關羽愈發驕狂,趾高氣揚。緩過勁兒來的曹操也看明白了孫權對于荊州的兇饞渴望和對關羽的宿怨:
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就此,孫權有了曹操的許諾,再加上東吳內部對荊州的追求欲望愈演愈烈,逢此良機,怎可錯過。孫權完美的詮釋了“趁你病,要你命”,毫不猶豫的抄了關羽的后路。
此時北上的關羽其實還是留有后手防備東吳的,而且對于東吳的呂蒙,關羽是知道這個人有幾把刷子的。所以他在江陵、南郡一帶布置了防守兵力,還在長江沿線設置了監控崗哨,已防止呂蒙截他的后路。
呂蒙確實不是易于之輩,他為了讓關羽放松警惕,馬上跟孫權商量裝病退休,讓陸遜接替自己。關羽知道后派人打聽陸遜這個人,傳回來報告說陸遜是個白面書生。事實上這個陸遜是個什么角色我就不給你介紹了,劉備后來就是死在他手里。
陸遜接替呂蒙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措辭十分恭敬,把關羽圍樊城取得的一連串勝利比作是晉楚“城淮之戰”和韓信“破趙之戰”。還謙虛的自稱書生,說我沒有什么經驗,還請關叔叔多多照顧,《三國志.陸遜傳》:
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
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就這樣,自大狂關羽果真落進了呂蒙和陸遜的圈套,他認為此刻荊州安若泰山了。所以就放心大膽地將防守江陵和南郡的一部分守軍抽調去加緊對樊城的攻打。后面的事情我們都清楚了,正當關羽在樊城同魏軍發生激烈戰斗的時候,呂蒙率領大軍從長江逆流而上,誘降了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輕松拿下江陵。
《三國演義》用呂蒙白衣渡江的精彩故事演繹了呂蒙陸遜奪取荊州的過程。
話說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他的投降我是非常詫異的。但當我讀了《三國志.關羽傳》后,我就不奇怪了: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
這倆哥們兒投降是被嚇的。本來一向對關羽瞧不起自己就心里不痛快,還因為供給軍資的事情被收拾,重點是關羽那句“還當治之”,意思是等我回來再收拾你。這句話為什么這么可怕,因為關羽假節鉞,他是有權力殺這兩個人的。雖然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但是關羽來個先斬后奏,劉備估計也不會為了糜芳把關羽怎么樣。
所以糜芳和傅士仁這對難兄難弟一聽到關羽的這句話就懵了,惶惶不可終日。東吳知道了這個事兒,真是喜出望外,趕緊派人送來厚禮,許以利益。這哥倆一想,與其等關羽回來被他干掉,不如我們就讓他回不來。
這是一次簡單的求活命的原始背叛,這是關羽親自給自己挖了這么一個大坑,毫無懸念,他真的栽倒在這個坑里了。
于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關羽打得曹仁痛苦不堪,曹操趕緊派徐晃領兵來支援。估計是關羽的好運氣也用完了,居然搞不定徐晃和曹仁的聯手,只好引軍回撤。但是,一切都晚了: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孫權向來就是個痛打落水狗心狠手辣的主兒,心想,反正臉皮也撕破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關羽: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關羽的被殺,荊州,終于再一次從劉備的手里丟失。
對劉備來說,荊州的丟失是一個無法愈合的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再也不可能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夙愿最終也化為泡影。
關羽荊州大戰期間,在成都的劉備、諸葛亮、法正一幫人居然沒有任何的支援和救助,在正史中也沒有明確的提及原因。這就給后世讀史之人和像我這等腹黑讀史的人無盡的想象空間。
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訄書》中對這件事的解讀是:
“葛氏假手于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后)之后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雖然我向來敬重章老,但是在這里我是不贊同這個說法的,主要我不同意是諸葛亮的謀劃。因為此時,劉備的謀主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法正這個同志,我認為其能力重在戰術,不在戰略。他在劉備命令關羽進擊樊城曹仁的時候卻沒有給劉備做最關鍵的提醒和建議,未充分考慮劉備集團的戰略格局,未發一言,從而導致了劉備的輕率冒進。
有人說,諸葛亮為什么不提醒他呢?你要知道的是,劉備此刻也想以奇謀快速取勝,他很早在心里就已經認為諸葛亮奇謀為短,他是不會聽從諸葛亮的建議的。我們看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后,諸葛亮說:
法正若在,必不使主公行此事。
這一方面可以說是諸葛亮自責式推卸責任,但更重要的卻是說沒辦法,你不會相信我的。
劉備在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后,威勢極盛,但是獲得的漢中卻是個空架子,因為曹操把漢中的人口都弄走了,劉備得到的是個空城。這時候,他希望通過荊州一戰,威懾孫權、曹操,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
諸葛亮是幕后黑手不成立,一方面諸葛亮此時沒有這么大的話語權,劉備不太會聽他的話;另一方面,對諸葛亮來說,荊州是他所依托的五大家族世代經營之地,荊襄勢力的興起遠比關羽要有利得多,諸葛亮此時就是荊襄大族的代表,為了一個關羽,將荊州拱手于東吳,與他何益?
所以說,我認為,這件事情首先是劉備對于當時的局勢和戰事缺乏透徹的理解和應有決斷,謀主法正缺乏戰略格局而導致的。
東吳要立國必須壟斷長江,如此就必須占據夏口、江陵,控制長江沿線。所以東吳奪荊州是必須的,是早晚必做的事。從孫權數次討要荊州就可以看出來,而劉備忽略了對東吳的局勢關切。
關羽對于東吳聯盟的關系維護問題,也是劉備沒有及時關注和調整的。關羽率軍北上后,荊州的兵力缺陷已經不可能去依靠與東吳的聯盟來維系。更何況,東吳上下奪荊州之心從周瑜開始就沒有一刻減弱過。
關羽北上威震華夏的戰果,導致了曹操拼力舉國來援。關羽一己之力,獨木難支,這時劉備沒有清醒的認識,而導致其在整個戰役中沒有做任何進退調整,失敗成了必然。
當然,劉備不支援關羽還有另一種陰謀論,就是劉備要關羽死。
這種腹黑論調的立足點還是關羽太跋扈。劉備看著自己的世子劉阿斗,認為自己死后是無法駕馭關羽的,因此要在生前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但這個提法有個關鍵問題,就是劉備此時身體好得很,而且劉備也還沒到清理功臣宿舊的時候。但既然有這個提法,我還是去找到了一些論據。
《三國演義》說劉備聽說關羽戰死的消息后:
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我翻邊史書,也沒見到類似記載,這完全是羅貫中先生臆想出來的。
對于史書中的缺失,我甚詫異,因為劉備身邊幾個人死后,都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劉備的反應:
龐統死后,“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法正死后,“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這難道不奇怪嗎?
照理說關羽是為國捐軀,英勇犧牲,《三國志》中說,劉備同關羽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那么關羽死后,他應該內心是極度悲傷才對,但是我很遺憾的告訴你,史書中只字未提。
還有就是關羽死后,按常理劉備是應該對他進行追封的,給他謚號。但是關羽的謚號壯繆侯,卻是后主劉禪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劉備當即追封他為翼侯。
累此種種跡象,我認為劉備陰謀論還是有一點市場的。
最后,我以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對關羽的評價作為我對關羽的: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千百年之后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關羽,你是一個偉岸的人,但是你也逃不過性格決定命運這個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