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都不知道他的錯誤僅僅是大意呢,還是他的人就是如此糊涂。新三里面的關羽雖然性格形象和演義中的有不少差別,但是和歷史向的關羽,真的是太太像了。LZ深刻滴感覺歷史上關羽滴為人,的確就應當是如此滴令人討厭滴。
7.10.
權蒙——生死同命,榮辱與共
還是在關羽兵敗被殺的同年(公元219年),孫權再次奪得荊州之后,意氣風發極了,大擺筵席,封賞功臣。首功當然推舉呂蒙“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孫權不僅冊封呂蒙為南郡太守,還“增給步騎鼓吹,敕選虎威將軍官屬,并南郡、廬江二郡威儀”,“ 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固辭金錢,權不許”。
當封爵還在路上,尚未下達的時候,呂蒙在南郡突然發病。當時人在公安的孫權立即將呂蒙迎到公安,將他安置在自己殿內,四處尋找良醫為其治病“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為了能夠經常看到他的病情是否有起色,又為了不驚動病人,孫權還特特在呂蒙臥榻之處的墻上鑿了一個小孔“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孫權為了許愿呂蒙病愈,不僅大赦天下,而且“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只可惜權主攻所做的的一切努力都沒有能夠留住愛將的性命。
同年年底,權主攻的心腹愛將,東吳鷹派首席代表,也是淮泗集團最后一個重量級人物呂蒙,呂子明病逝于公安內殿之中,時年四十二歲,“權哀痛甚,為之降損”。呂蒙在自己“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命令后人在自己命絕之日后歸還孫權,“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LZ前面就提到過權蒙的關系雖不如權瑜輝煌耀眼,但是卻更加和諧友愛。他們才是真正志同道合,才略相當一對君臣。呂蒙在孫權當年的勸導下,折節讀書,終于使自己從一名只是“果敢有膽而”的軍人,變成一位“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的最高統帥。呂子明能有如此成就,權主攻功不可沒啊。呂蒙不僅為孫權奪回了日夜不忘的荊州,他也是陪著孫權在張遼手下大敗過一場的人。LZ評論他們兩個“生死同命,榮辱與共”應該不為過吧。也難怪權主攻為了留住愛將的性命,要如此煞費苦心不擇手段了。新三把孫權可是黑得不輕,如果說權瑜還算是黑了一半,留了一半的話,那么權蒙則是被一黑到底了。
7.11.
從呂蒙病逝到陸遜掌兵,談一談東吳的黨爭——淮泗集團和江東世家之爭
隨著呂蒙的去世,孫氏兄弟的嫡系部隊淮泗集團中最杰出的人才,周瑜,魯肅,程普,呂蒙在短短的十年中全部亡故了,此時雖有張昭、諸葛瑾、周泰、韓當、呂范、步騭等淮泗人物仍擔當著孫氏政權的文武重任,然而或年事已高,或資質不夠,他們的力量已經很難再和新興的江東大族抗衡了。東吳以呂蒙的去世,和陸遜正式領兵為分水嶺,從此正式進入了黨爭時代。相比黨爭中的血雨腥風,奪嫡宮斗等,外界的敵人入侵已經不再是東吳君臣最主要的話題了。
有關于淮泗集團和和江東世家之爭,網絡上有不少磚家們專門寫過論文研究此事。由于黨爭并不是本文的重點,但是和日后的東吳戰略走向,以及權蒙,權遜等君臣關系大有相干,所以LZ在這里簡單地818他們。這里引用的相關材料和觀點基本上都是別人研究的成果哈,LZ自己并沒有仔細研究過。對此感興趣的筒子們,可以借鑒一篇很有名的網絡文章《暨艷案與呂壹事件再探討》:http://tieba.baidu.com/f?kz=959623509。LZ這里也基本上屬于全篇摘錄,就不再單獨注明了。
創建吳國的孫氏,雖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也算是江東土著,但卻不在大族之列。且自孫堅起就離鄉參與中原逐鹿,在江東并沒有多少根基。至孫策時,始利用軍閥混戰無暇東顧之機,向江東發展基業。在其初,所率不過其父孫堅余兵千余人,“騎數十匹,賓客愿從者數百人”。然而,孫策一到江東,便得到了迅速發展, 史稱其“旬日之間,四面云集,得見兵二萬余人,馬千余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究其因,皆在于有一批出身淮泗地區的士人追隨其左右,在進取江東時又有不少先期南渡的北人投入其麾下,給予孫策以十分有力的支持。其中著名者,如“彭城張昭、廣陵張纮、秦松、 陳端等為其謀主”,廬江周瑜、汝南呂范、右北平程普、遼西韓當等為其猛將。這些北方士人多出于淮泗地區,或精于謀劃,或勇于征戰,為孫氏據有江東出力甚多,成為淮泗集團的中堅。
而此時的江東大族,雖然也有一些人支持孫氏,如丹楊朱治,但畢竟只是極少數;更多的則對孫氏持疑懼、敵視甚至武力反抗的態度,如“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余人,處處屯聚”。因此,在經略江東的初期,孫氏所信賴和重用的,只能是由追隨孫策南渡的北方士人和招延的賓客寄寓之士為骨干的淮泗集團,而對江東大族則采取或誅戮、或羈縻的措施,以此來確立自己在江東的權威。顯然,這一時期江東大族與淮泗集團間關系的主流,是處于尖銳的敵對狀態之中,而淮泗集團在孫氏政權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又決定了其在與江東大族的矛盾沖突中占據了明顯的上風。
這一格局,直至孫權繼立的初期亦無大的變化。建安五年(200),孫權初立,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全賴張昭、周瑜等“委心而服事”,才得以平穩過渡。于是,“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文武重臣,或為隨策南渡的舊臣,或為招延聘求的新人,依然是清一色的淮泗人物。其時孫權也想延用江東士人,卻難以實現。如吳郡沈友、弱冠博學,多所貫綜,“其筆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過絕于人”。孫權亦曾以禮延聘,最后卻因沈友“終不為已用”而殺之。可見,直到孫權繼立的初期,江東士人對孫氏的敵視、不合作態度,并無多少改變。
然而,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以后,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從當時的天下大勢看,北方的曹操經赤壁一役而元氣大傷,雖從未放棄過對江東的襲擾,但來自北方的威脅畢竟已大為減輕,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以“保有江東”為既定國策的孫權,得以逐漸把主要的注意力轉向穩固江東的各項建設,其中也包括政權建設;再從當時江東的情況看,赤壁之戰以后,自建安十五年(210)至二十四年(219),周瑜、程普、魯肅、呂蒙等淮泗集團的杰出人物在10年間相繼去世,此時雖有張昭、諸葛瑾、周泰、韓當、呂范、步騭等淮泗人物仍擔當著孫氏政權的文武重任,然而或年事已高,或資質略遜,淮泗集團的力量和影響已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與此相反,隨著時日的推移,江東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已有了明顯轉變,越來越多的江東士人出仕任職,并日益顯露出卓越的才干。面對此種形勢,孫權有必要亦有可能更廣泛地吸納江東士人,并委之以文武重任。于是,以淮泗集團為主體的孫吳政權開始了向以江東大族為主體的轉變。
建安二十四年(219),作為吳郡顧、陸、朱、 張四大姓代表人物之一的陸遜,被拜為偏將軍右都督,取代呂蒙以當荊州上游之任;黃武元年(222),又被任為大都督、假節,督率諸將迎戰劉備。對于孫吳政權極為重要的上游統帥之任,從此轉入了江東大姓之手。這是江東大姓與淮泗集團間力量消長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此之后淮泗集團作為孫氏政權主體的地位已經動搖,江東大族的地位和影響卻在急劇上升,并已呈現出取前者而代之的明顯趨勢。一方的力量日漸衰落,卻仍然要設法維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希望盡快地取而代之。兩黨相爭從而引發的這篇文章的題目:“暨艷案與呂壹事件”。案件的具體情節LZ這里不再過多八卦了,有興趣的筒子們自行觀看吧。LZ在這里只想借著這個話題,繼續八卦本篇文章最后一位重量級人物:陸遜陸伯言童鞋。
7.12.
小番外:呂蒙升職記——818呂子明童鞋的個人軍事才干
在開始八卦荊州最后一個話題“夷陵之戰”之前,為了進一步確認當時的一個有爭議的一個話題:東吳應該北伐徐州,還是偷襲南郡,LZ認為有必要再研究一下東吳當時的首席鷹派代表:呂子明童鞋滴個人軍事才干。多八卦一句:按照《呂蒙傳》記載他是汝南富陂人,但是汝南貌似應該是河南汝南,而富陂經LZ查找應該是安徽阜南縣,所以LZ也木有搞明白他究竟是哪里的人。肯定的是,呂子明一定不是江南人士,而是淮泗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
呂蒙童鞋的軍事生涯起步得挺早的,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跟著姐夫鄧當投奔了孫策,“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因為殺了一個辱罵他的官吏,出逃后又自首,被孫策看中了“引置左右”,從此正式滴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LZ:由此可見,在古代的一個亂世當中,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能像韓信那樣忍得胯下之辱,很不容易做到啊。)
姐夫鄧當死后,呂蒙在張昭的推薦下接替了他姐夫的位置,很快呂蒙就在一次閱兵時被孫權看中,本來想合整軍營的孫權不經沒有合并他的隊伍,還給他曾添了不少兵。
再往后的紀錄就是:呂蒙跟著孫權和周瑜征討黃祖時,黃祖派都督陳就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黃祖聽說陳就死了“委城走,兵追禽之”。孫權說:能夠搞定黃祖,主要因為“由陳就先獲也。”,所以“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呂子明童鞋開始升官受賞了。
然后就是跟隨著周瑜迎戰曹操于赤壁,再往后還是跟著周瑜攻打曹仁和徐晃,攻克了南郡。這個已經8得很多了,不在8了。南郡之戰后,周瑜被封為南郡太守,呂蒙也跟著升官了“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周瑜死后,魯肅把南郡借給了劉備,自己駐兵陸口的時候,路過呂蒙的駐防,兩人有過一番“登堂拜母”的交往。前面也已經8的很詳細了,這里不在8了。(孫權對呂蒙的勸學過程在前面也已經8得很詳細了,不再重復了。)
之后還有一段小故事,講的是呂蒙撫養了三位過世的同僚的遺孤,為他們盡心嚴教等等:“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并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於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
然后就是平復了來自魏國的騷擾“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
LZ小評:說實在的,LZ最初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很懷疑它的真實性。一個負責“蘄春典農,屯皖田鄉”官員,能夠保護好自己家地里產的糧食就已經很不錯了,還居然有功夫去騷擾別人。到底是誰騷擾誰啊?但是考慮到屯田的都是士兵,莫不是因為他們不打仗了以后手癢癢的厲害,到東吳邊境尋求一些刺激也說不定哈。
公元213年,第一次濡須口戰役,呂蒙“從權拒曹公於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這時候孫權已經第一次遷都,從吳都遷至建康。曹操帶領“步騎四十萬”南下伐吳,與孫權面對面相持了月余撿不到便宜,最后基本木有打就退兵了。臨走的時候還長嘆了一句:“生子莫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神馬的。提議修建濡須口,尤其是增加“塢”的修建,就是呂蒙的建議。塢:“小障蔽物,防衛用的小堡”。當時眾將官們奇怪修建這東東做毛用:“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回答道:“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LZ小評:由此可見,呂子明確實是一位非常現實的實干家。與敵人戰斗之前未想勝,先想敗,為人是非常小心謹慎滴。
一年后,公元214年,東吳開始了第N次掠奪皖城行動,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搶糧食。(貌似東吳之前就N多此掠奪過皖城,而且他們有時候不僅搶糧食,還順帶腳滴搶人。大小喬就是從這里被“搶”走滴)。因為當年氣候不錯,夏,四月,旱。五月,雨水。曹操令廬江太守朱光“屯皖,大開稻田”,到了六月正好是糧食大豐收的時候。呂子明童鞋上書孫權說:“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為了不讓曹操坐收如此豐碩美好滴糧食,使他們的人口和國力連年大增,我們應該盡快滴去搶)。
孫權聽從了呂蒙的建議,御駕親征討伐皖城時,“引見諸將,問以計策”。此時眾將建議,修筑土山,“添攻具”。而呂蒙建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并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
LZ八卦:攻城的時候竟然要修建土山,這個聽起來可是夠新鮮的,那個功夫可要費老了去了。不是說戰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便攜式云梯嗎?為毛攻一個小小滴皖城還需要修建一座土山?
呂蒙所說的也正是問題之所在:“必歷日乃成,城備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修建土山一來時間太長,二來雨季的路泥濘難走,事成之后想趕快跑回家都跑不快(抱著糧食跑確實更加困難一些)。他自己建議:因為皖城城墻很不堅固,所以應該“以三軍銳氣,四面并攻”。
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他自己“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早晨起來開始攻城,等到了中午就攻破了,可是夠快的,不知道是不是把人家的城墻都給拆了。戰果還不錯:“擒朱光,俘數萬人”。這時候駐守合肥的張遼得到消息后已經趕過來了,但是木有趕上,只能拉到。“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掠奪皖城搶糧食一戰大獲全勝,首功當推呂蒙,“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
呂蒙回到自己的駐地潯陽之后,又平定了一起“廬陵賊起”的叛亂。
到了公元215年,發生了孫劉聯盟的第一次摩擦,孫權因為荊州被劉備久借不還,很生氣,令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兩郡的郡守,全部“望風歸服”。一開始“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但是最終還是被呂蒙給勸降了。有關這段故事的描寫,本樓的第356樓有詳細八卦,這里不多做重復了。經此一役,呂蒙童鞋真的發財了,孫權“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有了自己的奉邑,就是真的地主了。
再往后就是同年孫權親自引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引發了名震古今的“張遼大戰逍遙津”之役。孫權被打得大敗,差一點兒小命都丟了。而死命地保護著孫權安全返回東吳的,一個就是呂蒙,另一個是凌統。“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凌統以死捍衛。”
LZ八卦:這也是為神馬孫權對呂蒙另眼相看的另一個原因,呂蒙是陪著他大敗過,也同生共死過的人。權主攻能算是個重感情的人吧,不僅呂蒙過世的時候他那樣難過,凌統去世的時候,他也一樣是很桑心滴:“嘉禾六年,凌統病卒,時年四十九。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凌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然后就是公元216年的第二次濡須口會戰了,“后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LZ八卦:第二次濡須口戰役打得也挺奇怪的,魏國方面幾乎傾巢而出,重量級將領就有好幾個,連曹仁、張遼都出動了。雙方看上去互有輸贏,但是曹操貌似更加占便宜。所以之后孫權上書曹操稱臣“都尉徐詳詣操請降”,曹操納降,“誓重結婚”。同年魯肅過世,呂蒙正式開始擔當東吳核心部分的重要角色了。
再往后,也就是呂蒙生平的最后一役,也是他本人最輝煌的成就:“白衣渡江”了。
LZ小總結:一項項數過了呂蒙童鞋的戰績,發現他此生經歷過的最輝煌的戰績就是跟著周瑜打的那兩仗,他此生慘痛的失敗應該是陪著孫權一起大敗于合肥,張文遠手上。他自己本人,靠著真刀實槍“打下來”的最大戰果,貌似竟然是那回跑到皖城去,搶人家糧食。當然了,濡須口的兩次會戰中,呂蒙的防御也是很給力的,值得表揚。
最有趣的是,貌似他的最強項并不在于“打仗”,而是在于“忽悠”。LZ感覺他“忽悠”敵人的本事,遠遠勝過他實際作戰的本事。他一生獨立作戰立功的機會一共也沒有幾回,而他竟然有三次都是把敵人成功“勸降”的。甚至這三次里面的兩次都歸屬于他本人最輝煌的成就:“白衣渡江”奇襲南郡。真的暈大了!看來呂子明這個書可真的是木有白讀啊,太有用了,如果將軍們人人都能有這個本事,世界早就和平了,再也不需要打仗了。中國歷史上軍事才干能夠勝過他的人數不勝數,但是單單這一項“忽悠”的本事,呂子明應該屬于佼佼者了,雖然還不能算是獨步天下,LZ估計也能夠擠入前十名。
問題是這樣的一個軍事才干,令其遠征徐州,是否能夠成功,LZ自己心里還是比較打鼓的。也可能呂子明的軍事才干遠遠不止這些,也可能他的潛質遠勝過他能夠發揮出來的效果。但是畢竟LZ木有看到過神馬出色的戰績,他連一個像樣一點兒的對手都木有遇到過。再研究一下他的性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妥當人,事事都盡可能提前準備好,而那些個沒有把握的事情,他一般也不會去碰。
就這樣的一個性格,還能在合肥如此慘敗,權主攻的仗到底是腫么打的?
7.13.
權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卦完了關羽北伐,白衣渡江,呂蒙,權蒙,黨爭等等,現在要開始818東吳方面在荊州之爭中,也是本篇文章中最后一名重要人物陸遜陸伯言,以及他權主攻的個人關系了。
陸遜本名陸議,是東吳本土土著的江東大姓士族,顧、陸、朱、張四大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他正式進入東吳政治中心之前,東吳的軍國大政一直都把握在孫氏兄弟的嫡系部隊“淮泗集團”手中。隨著“淮泗集團”最后一個重量級人物呂蒙的病故,“淮泗集團”的核心人物自此凋零殆盡,歷史最終將東吳的國運交入了江東大姓手中。
陸遜出生于公元183年,比孫權小一歲,死于公元245年,享年62歲。他自己不僅是東吳國運從昌盛,過度到平緩,最終到衰敗的分水嶺,他還見證了東吳之主孫權從早年英明,到中年的掙扎,直至晚年昏庸的全過程。和權瑜,權蒙,權肅相比,權遜的關系時間最長,最復雜,也最令人扼腕嘆息。
陸遜和孫家的關系很是微妙,既是血仇又是血親。陸遜早年失估,幼年跟隨著自己的從祖父陸康生活。由于陸康得罪了袁術,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城,城陷后一個月,陸康病死。(電視中孫策提著陸康的頭去見袁術,木有這回事兒哈)。當時年僅12歲的陸遜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了戶主的責任“為之綱紀門戶”。
陸遜少有才名,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被孫權召入幕府,做幕僚(也就是秘書)。之后陸遜出任過“海昌屯田都尉” 兼海昌縣令,當時“縣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深得民心。之后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剿匪:“時吳、會稽、丹楊多有伏匿,遜陳便宜,乞與募焉。會稽山賊大帥潘臨,舊為所在毒害,歷年不禽。遜以手下召兵,討治深險,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鄱陽賊帥尤突作亂,復往討之,拜定威校尉,軍屯利浦”。
這時候孫權已經看到了他的潛質,是個杰出人才,就將哥哥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了他(東吳的輩分一向很混亂,就表計較了)。娶親之后陸遜的工作沒變,繼續剿匪(東吳好多匪徒哈)。
直到公元219年,呂蒙趁關羽北伐之機,與孫權密謀“白衣渡江”奇襲南郡,奪回荊州的時候,此時年已36歲的陸遜才有機會進入東吳的政治中心,正式登上三國的歷史舞臺。(見前文)
日后有一次權主攻對著陸遜把他的這幾任大都督們,參照著周公瑾為標準,統統八卦了一遍,“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
在這次八卦中,按照孫權自己的評價來看,陸遜應該是唯一可以繼承周瑜的人:“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呂蒙雖然是權主攻一手提拔起來的愛將,比周瑜也要略遜一籌,但是超過魯肅:“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魯子敬排名最末:“后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LZ小評:孫權的這番八卦被陳壽評價為“優劣允當”,所以得以收錄在冊“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按照LZ個人的看法,陸遜雖然還不是個天才,但也是個極為優秀的人才了。讓他繼承周瑜還是有困難的,畢竟時代不同了,他和孫權的君臣關系和“權瑜”相比也是有“質”的不同的。但是和其他另外二人相比,陸遜不論學識才干肯定要勝出很多。陸遜不僅文韜武略,才華出眾,而且品質極佳,是一個極為難得的王佐之才。
其實按照陸遜自己的心思,LZ感覺他未必就一定抱有一個“黨爭”的念頭,要和“淮泗集團”一爭高下,甚至拼個你死我活。但是有一句話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為一個“江東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無論你個人才干品質如何超群,你的命運必定會給你烙上“黨爭”的烙印。
孫權對陸遜認識的很早,也很熟悉,為了拉攏他還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即便如此孫權都一直沒有將陸遜納入自己的核心團隊。孫權最終啟用陸遜為大都督,更多的原因也是“迫不得已”,但凡呂蒙在世,東吳的軍權無論如何不會落入到陸遜的手中。
越到后來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國后期各國的人才都凋零得令人心痛。等到了夷陵之后,丕殿派三路大軍南下的時候,就連諸葛瑾童鞋都要脫去文官袍服,換上武將鎧甲去迎敵曹真,救援朱然。由此可見東吳后期可是真的沒人了,可憐啊!
8.
終結三國——夷陵大戰
LZ前面把權瑜,權蒙,權肅,權遜都八卦了個遍,如今可以開始進入本篇文章“十年烽火漫荊州”的終結篇:夷陵大戰了。如果說赤壁之戰是三分天下的源頭的話,那么夷陵之戰則是最終確定三國版圖的終結之戰。在夷陵之后的幾十年間,三家雖然依然互有相爭,但是直至鄧艾滅蜀之前,三國的版圖基本上沒有改變了。
8.1. 夷陵大戰(一):從魏王曹操病逝到丕殿稱帝
上回說到了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失利被殺;呂蒙白衣渡江之后病逝于公安;陸遜領兵,從此正式登上了三國歷史舞臺。
LZ小八卦(笑噴了,捶地):今天剛剛在《資治通鑒》里面又看到權主攻八卦他那些個大都督們。基本上保持原文不動,獨獨在八卦周瑜的時候變成了:“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寡儔”。不僅“邈焉難繼”變成了“邈焉寡儔”,而且竟然把后面一句“君今繼之”給刪了。司馬光老先生啊,乃個權瑜黨!!!LZ哭笑不得,這令陸伯言童鞋情何以堪啊!不過話又說回來了,LZ心里倒也覺得孫權對著陸遜說那一句“君今繼之”的時候,未必就是真心話,多多少少有撫慰人心的意思在里面。
LZ一邊揉肚子,一邊繼續八卦哈。接著上面所述還是公元219年,這一年還沒完呢。這里有一件小事情要交代一下:劉璋被劉備奪得了益州以后,送回到了公安,如今落入了孫權的手中。孫權待他不錯,還把他給“官復原職”了:“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未幾,璋卒”。
襄樊之圍被解后,曹操親自迎接徐晃將軍得勝歸朝“舉酒謂晃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之后曹操“表孫權為票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從此荊州最終歸到了孫權名下,名至實歸了。
孫權得了荊州自然得意,但是他也知道劉備絕對不肯善罷甘休。他一邊令陸遜重兵駐守宜都秭歸等要害,一邊思考如何才能夠使劉備的注意力從他身上轉開呢?權主攻開始使用他的外交手段了:派使臣入貢,勸曹操進位稱帝,自己稱臣“權遣校尉梁寓入貢,又遣硃光等歸,上書稱臣于操,稱說天命。”
曹操當然不是白給的,他一眼就看出了孫權的用心,他對著臣下們說:這臭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這時候侍中陳群等同聲同氣滴勸曹操:魏王表推辭了,乃就從了吧!“漢祚已終,非適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宜正大位,復何疑哉!”(LZ小注:陳留也是個厲害人物,日后丕殿托孤的四人中,有他一個)。
曹操死活不干:“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不干自有他的道理,他已經知道了自己命不長久,何苦還去爭那些個俗世間的紅塵名利?第二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一代梟雄魏王曹操病逝于洛陽,終年六十六歲。二月丁卯葬于高陵。(219年終于結束了!)
陳壽對曹操的評價規格很高滴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LZ感覺司馬光摘錄的一段魏書中評論也甚為得當:“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這一段司馬光是跳著摘的。看到了“幾平海內”LZ幾乎淚奔,周公瑾真夠造孽的。)
LZ作了幾十年的曹操粉不能白作哈,也來上一段自己最喜歡的:“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丑,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也是對那一句“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的注解)
有一件事和本文無關,但也挺重要的:同年,尚書陳群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用于“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九品官人之法”以及它的衍生產品“九品中正制”在中國官員制度史上,尤其在對于人才選拔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LZ不歪樓了,感興趣的筒子們可以自行查找資料,網上的資料很多也很全。
當時關羽北伐的時候,LZ就提起過劉備派干兒子劉封和孟達進駐房陵、上庸、西城,為的就是給關羽做戰略性配合。劉封“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之為子”(LZ八卦: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貌似還木有子嗣,阿斗和他弟弟應該都是后來才有的)。當關羽被徐晃的援軍圍困的時候,劉封沒有提供過任何協助性的幫助,之后關羽兵敗被俘的時候,劉封也斷然拒絕援助于他。
劉封因孟達受降于己,但是之后受寵于劉備,與其長期不和“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馀家來降。達有容止才觀,王甚器愛之,引與同輦,以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行軍長史劉曄之前曾經勸過劉備:“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孫、劉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劉備不聽,后悔了吧!
后來襄樊之圍已解,丕殿令“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劉封”,奪回上庸三地。這時候“上庸太守申耽叛封來降,封破,走還成都”。諸葛亮這時候“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漢中王因此際除之;遂賜封死。”
劉封被殺,是諸葛亮極力主張的結果。按照日前提到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的看法:“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不除則易世(劉禪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于吳人,以損關羽之命。”那么就是說:劉備和諸葛亮這兩位二位君臣,借劉封之手除掉關羽在前,等到關羽兵敗身死再殺掉劉封滅口在后,介個實實在在滴是陰謀論啊!LZ感覺到自己脊背后面都冷風嗖嗖滴。此計用心之險惡,手段之毒辣,曹孟德都未必能做得出來,章大師乃是腫么想出來的?LZ雖然肯定肯定不是亮迷,但是也不敢這樣想他。咳。。。
LZ小評:嫉妒神馬的真是害死人啊!由此看來劉封童鞋的品質人緣確實很有問題,不能都怪關二爺。所以LZ在此奉勸所有的看官們:做人還是要厚道一些比較好,再能干的人也比不過好人緣來得重要。君子有容人之美,君子有成人之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看看劉封和關羽的下場,再對比著看看周瑜死后,他的小兒子周胤犯了罪,被徒廬陵郡。淮泗集團的“遺老們”諸葛瑾,步騭兔死狐悲,聯名上書寫了一大通長篇大論滴替他求情也就罷了,竟然連江東集團的主力干將朱然和全琮也都在替他求情,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分。咳,其實當時權主攻降罪周胤,也是作為長輩的一片苦心,想讓這小伙子吃些苦頭,督促著讓他學好而已“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結果由于最后求情的人太多了,又都是朝中心腹重臣,權主攻無可奈何之下也只能作罷。
公元220年十月,“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于魏”。丕殿再三推之不卻之后,便心安理得滴“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了,定都洛陽。(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LZ多八卦兩句:說良心話丕殿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封他為“山陽公,行漢正朔,用天子禮樂;封公四子為列侯”。曹魏對他一直都不錯,公元234年三月庚寅,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魏明帝素服為他發喪。同年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謚號“孝獻皇帝”。結果丕殿又被新三小黑了一把,這里算是給他洗洗白了哈。
緊接其后的公元221年三月,“蜀中傳言漢帝已遇害,于是漢中王發喪制服,謚曰孝愍皇帝。群下競言符瑞,勸漢中王稱尊號”(LZ:散布謠言神馬的,介個是故意的捏,還是故意的捏?)。在群臣的極力建議下,劉備由“漢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擔之南,大赦,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立夫人吳氏為皇后。后,偏將軍懿之妹,故劉璋兄瑁之妻也。立子禪為皇太子。娶車騎將軍張飛女為太子妃”。(LZ八卦:翼德將軍的的模樣應該不盡與新三中的相同吧,否則他的女兒做了太子妃,那太子豈不要被。。。)。
司馬光在此處對“承傳正統”一案發表過一篇很漂亮的評論,森森滴符合LZ滴心意。篇幅不多,轉過來與大家分享:
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勢不能自治,必相與戴君以治之。茍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賞善罰惡使不至于亂,斯可謂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內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號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王。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霸。故自古天下無道,諸侯力爭,或曠世無王者,固亦多矣。秦焚書坑儒,漢興,學者始推五德生、勝,以秦為閏位,在木火之間,霸而不王,于是正閏之論興矣。及漢室顛覆,三國鼎跱。晉氏失馭,五胡云擾。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硃氏代唐,四方幅裂,硃邪入汴,比之窮、新,運歷年紀,皆棄而不數,此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也。
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茍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馀皆為僭偽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為正邪,則陳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為正邪,則劉、石、慕容、苻、姚、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都也。若有以道德者為正邪,則蕞爾之國,必有令主,三代之季,豈無僻王!是以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確然使人不可移奪者也。臣今所述,止欲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拔亂世反諸正也。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周、秦、漢、晉、隋、唐,皆嘗混壹九州,傳祚于后,子孫雖微弱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復之望,四方與之爭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臨之。其馀地丑德齊,莫能相壹,名號不異,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國之制處之,彼此鈞敵,無所抑揚,庶幾不誣事實,近于至公。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后。據漢傳于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于陳而隋取之,唐傳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昭烈之漢,雖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后,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8.2.
夷陵大戰(二)——東吳的戰前準備,以及一系列內政外交措施
上回說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稱帝。第二年四月(公元221年)劉備在蜀中也自立為帝。在其他兩位鄰居們都在忙著“稱帝”的時候,東吳之主孫權童鞋卻在馬不定蹄滴忙些別的東東。
權主攻在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同時,就已經開始了他的一些列“外交”和“內政”舉措。LZ認為都還是挺不錯的,很值得研究一下。
1)“備戰”:權主攻在呂蒙“白衣渡江”的同時令“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這樣做一來是防備蜀國得到消息以后派人出兵益州援助關羽。二來也是為了日后有可能發生的的“夷陵大戰”做前期的備戰準備。
2)“遷都”:先從建業暫時遷往公安,之后定都在武昌(古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孫權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這已經是孫權在十年內的第二次遷都了,第一次是從吳都遷往建業。權主攻定都武昌就要將東吳的一切政治經濟中心,從本土揚州遷移到荊州,并且由他本人親自坐鎮荊州。
3)“求和”:劉備當時已經有意向出兵伐吳,手下大將趙云等一干人等都勸他表去:“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劉備不聽。
孫權得知此事后,派諸葛亮的哥哥,當時的南郡太守諸葛瑾童鞋寫信給劉備:“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於反掌。”劉備還是不聽。
然后就開始搞笑了,先是外面流傳謠言,說諸葛瑾和劉備私自來往,孫權不信:“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然后就是陸遜聽說了有這種謠言,還特特找到孫權“表明瑾必無此”。權主攻很郁悶滴安撫他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于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已失身于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豈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知卿意至,輒封來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因為寫得漂亮,全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