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在廣義的定義中,指的就是“剪輯”。因為“蒙太奇”來自法文的單“montage”,意思就是“組裝、安裝”。那它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電影剛剛出現的時候,膠片復制技術還不發達。那會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就是從開機一直拍,到關機就是一部電影。所以為了表達清楚故事,基本就是只會用一個景別:全景(展示人物的全身)來講述故事。那會兒的電影為了表達清楚人物的情緒就得加入夸張的肢體動作,才能讓大家看明白。
歷史上真正使用不同景別進行剪輯拍攝的是愛迪生的助手,電工出身的埃德溫·波特。他拍出了6分鐘的實驗片《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他試著將不同空間的兩段畫面拼接在一起完成敘事。
波特的實驗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拼接在一起的兩個鏡頭可以在觀眾的腦子里創造出上下文關系!可以把那些在完全不同地點,相隔一段時間拍攝的鏡頭組合成為一個敘事整體。
這就是最基礎的剪輯的誕生: 將不同鏡頭平順地組成同一個連續時空。
但這種平順的鏡頭銜觀眾看久了會有些有些枯燥和乏味,導致觀眾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觀看影片。
這是怎么回事?這個答案到應用心理學慢慢成熟后才被大家所揭示——視覺心理學。
美國心理學家霍伯爾和瑞士科學家威塞爾(為1981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獲獎者)的研究表明,人腦與眼具有探測運動的特殊細胞。這些細胞促使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不會老是停留在一處,而是不斷地轉移視線,不斷地變幻角度去觀察世界。
舉個例子,當你在讀一本小說時,眼睛總是不間斷地從一行字挪到另一行字。當小說處于平緩抒情段落時,讀者的心情顯得平靜安謐,眼睛運動速度也將緩慢和悠閑。隨著小說情節的推進及讀者情緒的激動,眼睛運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這與人親臨某個事件的情形相吻合。當一個人在觀察或親歷參與非常激動心和變動極快的活動時,他的反應節奏就會大大加速,他會迅速地變換視線的方向。這種生理現象,便產生了蒙太奇的節奏要求。
在當年沒有這些理論的情況下,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就是格里菲斯。但他完全是一種沒有理論體系下無意識的憑借直覺實踐了蒙太奇的技巧。
也就是我們最常用的“敘事蒙太奇”(后來大家的歸納)。
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系來分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從而引導觀眾理解劇情。
它又分為:平行蒙太、交叉蒙太奇、顛倒蒙太奇、連續蒙太奇。
一、平行蒙太奇
以不同時空(或同時異地)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并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
這種手法是幾條線索平列表現,相互烘托,形成對比,易于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
二、交叉蒙太奇
將同一時間點不同地域發生的兩條或數條情節線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另外線索,各條線索相互依存,最后匯合在一起。
這種剪輯技巧極易引起懸念,造成緊張的氣氛,加強矛盾沖突,是掌握觀眾情緒的有力手法。
三、顛倒蒙太奇
這是一種打亂結構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現故事的或事件的現在狀態,然后再回去介紹故事的始末,表現為事件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重新組合。
它常借助疊印、劃變、畫外音、旁白等轉入倒敘。打亂的是事件順序,但時空關系仍需交代清楚,敘事仍應符合邏輯關系。
四、連續蒙太奇
沿著一條單一的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羅輯順序,有節奏地連續敘事。
這種蒙太奇手法是最簡單的。按照單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以上便是廣義上的蒙太奇的定義和手法。
相對于狹義上的蒙太奇的定義,這些手法更應該被稱作剪輯的基本技巧。
因為大部分故事都不會只是一條單一的故事線,出場的人物也會很多。所以你會在很多片子中看到這幾種剪輯手法混合在一起使用,并沒有絕對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