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論語中有感觸的內容做個摘抄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這段話出自《論語》,描述了孔子對衛公子荊的稱贊。衛公子荊是一位衛國的大夫,他善于管理家庭經濟和生活。
在這段話中,孔子用“茍合矣”、“茍完矣”和“茍美矣”來形容公子荊在不同階段的滿足態度。 “茍”意味著差不多,而“合”、“完”和“美”則分別表示滿足、完備和美好。
“始有,曰:茍合矣”意味著當公子荊剛開始擁有財富時,他就滿足了,覺得差不多夠了。這表現出他知足常樂的品質。
“少有,曰:茍完矣”表示隨著財富的逐漸增加,公子荊仍然保持滿足,認為已經完備了。
“富有,曰:茍美矣”則說明當財富達到富有時,公子荊依然能夠保持滿足,認為生活已經非常美好了。
孔子通過這段話表達了對公子荊品質的贊賞,認為他懂得知足常樂,善于管理生活。這也是孔子倡導的生活態度,教導人們在生活中要有節制、知足常樂,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這種品質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關于領導者品德對部下影響的一種表述。意思是,當領導者自身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時,不用下令,部下也會自覺地遵循;而如果領導者自身品行不端,即使下達命令,部下也不會服從。這句話強調了領導者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以及身教勝于言教的原則。
在這段話中,孔子提倡領導者應當首先端正自身品行,這樣才能贏得部下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更好地帶領下屬,實現治理目標。這種觀念在我國古代政治哲學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對于后世領導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這句話也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身品行修養,以身作則,成為他人的榜樣。
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準則,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努力把事情做好,先做事后做人,工作了19年,一直以做好事情為準則,取得了一些小小成績,積攢了一點點人品,但今天才體悟到我不快樂是因為這一切不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所以看上去有點做、假,之前也有朋友提醒我減少向外求,關注自己的內心,在今天才有一點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