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十三)

論語心得(十三)

文:Recycler

16/102,13353字

子路篇第十三

(一)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妗T唬骸盁o倦。”

錢穆白話試譯:

子路請問為政之道。先生說:“以身先之,以勞使民?!弊勇氛堅偌右恍┲笇?dǎo),先生說:“照上語行之無倦即可了?!?/p>

他說:

為政首在“先之”。先用最高的標(biāo)準(zhǔn)、最嚴的法度來自我要求,自我規(guī)范;然后用道德禮義教化臣民,憑學(xué)養(yǎng)知能服務(wù)部屬。如此以躬行實踐和熱心服務(wù)來代替高高在上的領(lǐng)導(dǎo),自能感化臣民部屬,使他們崇德好學(xué);于是推行政令,為民服務(wù),自能收到風(fēng)行草偃的良好效果。其次是“勞之”。領(lǐng)導(dǎo)者日理萬機,宵旰勤勞,為的不是爭權(quán)勢,謀私利;而是要勤求民隱,紓解民困,為人民、部屬謀福利。像這樣不辭辛苦的“凡民之事,以身勞之”,自能使政通人和,百姓安泰了?!跋戎?,勞之”,雖然只是寥寥四字,卻涵蘊著為政治國的許多道理。子路一時還不滿足,以為不足以闡述為政之道,希望孔子多給一些指點??鬃佑谑窃俣笠幕卮稹盁o倦”兩字,讓子路深思,并且勉勵他在“先之,勞之”的同時,要耐得住繁瑣,要能持久不懈,假以時日,自能為政有成。

我思:

“民來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眲冢拱傩談谧鳎瑒t百姓就會努力為了生計,則會想辦法。過分的追求勞作,則會心生怨恨。不勞作,過于安逸,心易生惡意,這就是要掌握一個度。如何見證這個度呢?看普遍的看法,是真實看法,而不是表面看法。如何控制這個度?過于安逸,則增加危機感,過于勞累,則提高福利。簡單的說,就是控制物價。物價高,則人們 努力賺錢,物價低,人們會多些享受。物價的高低,是由稅率的高低控制。稅率高,物價高,人們就會更加努力賺錢。相反也有道理。

(二)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舎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錢穆白話試譯:

仲弓做了季氏宰,請問為政之道。先生說:“諸事先責(zé)成下面的有司。他們有小過失,當(dāng)寬舎。多舉賢才來分任各職事。”仲弓說:“于何知得賢才而舉之呢?”先生說:“只要舉爾所知,爾聽不知的,難道別人會舍他不舉嗎?”

他說:

國家政務(wù)繁多,若要一一親自料理,如何兼顧得及? 、所以身為主管,行政業(yè)務(wù)應(yīng)該要能分層負責(zé),而由總理者考核功過。唐太宗曾誡杜如晦說:“公等讀牒不睱,安能求賢?”正說明了宰相要能知人善任,設(shè)官分職,各理所司。屬下有過錯,除非足以貽誤大事者,理處,否則應(yīng)加以寬宥,這是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具有的胸襟器度;能如此,自然人人奮勉,都愿盡心效力了。至于賢才更是國家政治清明與否的關(guān)鍵。能知人善任,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自然輔弼之士,人才濟濟,推行政事,易于有成。

我思:

一、表率在先,寬免他人的小過錯,選拔人才。表率在先是從政的首要,毋庸置疑的。小過錯是多大的錯?有沒有定量標(biāo)準(zhǔn),每個人的評定標(biāo)準(zhǔn)不同。舉用人才,是為了集體所需,但當(dāng)人才的才能高于本人,影響個人的地位,還會這樣嗎?二、金子總會發(fā)光的,自己無法判斷的人,不取用。也不用擔(dān)心埋沒人才,總會遇到伯樂,發(fā)掘這些人才。如何把握人才,識別人才,也是一門學(xué)問。

(三)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遷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錢穆白話試譯:

子路問道:“如衛(wèi)君有意等待先生來主政,先生對衛(wèi)事將何從下手呀?”先生說:“首先必該正名吧?”子路說:“先生真?zhèn)€遷到這樣嗎!這名又何從正呀!”先生說:“真太粗野了,由呀!君子對于自己不知的事,該閑去不談。若果名不正,便說來不順。說不順口的,做來便不成事。做不成事,便不能興禮樂。禮樂不興,單用刑罰,刑罰也必不能中肯。刑罰不中肯,民眾將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呀!因此君子定下名,必然要說得出口,說來必然要做得成事。君子對任何一句話,總求沒有茍且就得了?!?/p>

他說:

孔子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一一推論下來,由名分不正,最后造成的后果,將使人民生活不安。

我思:

正什么名?稱呼,君臣父子?!懊徽圆豁?,言不順事不成,事不成禮樂不興,禮樂不興罰不中,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狈Q呼是最基本的言語,只有這些正名,才能平心靜氣的談事情,不至于為了爭長幼有序而不歡而散。因沒有規(guī)定,人們都想爭當(dāng)上位者。一旦規(guī)矩確定,就可以分清了主次。這就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本。這就需要承認上下級關(guān)系,眾人都認可的上下規(guī)定。承認位居人上是個人的虛榮心,人人都有,這也是這套制度能盛行的原因。當(dāng)人與人之間認可自由平等制度,我們還需要正名嗎?都是平等,就沒有名可正。人們即希望人人平等,又希望受到后輩尊重,和尊重前輩。我想,當(dāng)君臣父子不分尊卑,他們之間成事的原因只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結(jié)合的相同利益契約關(guān)系。這還是感情嗎?不說錯話,是一個人最基本應(yīng)該具有的能力,現(xiàn)在更多的是說話主要內(nèi)容和修辭方式不傷及別人,很少考慮稱呼上問題。人們現(xiàn)在越來越看重目的和結(jié)果,為了節(jié)約時間,忽略稱呼。真正想成大事,卻是要在每步都要做好,最開始就是稱呼搞對。君子做事就是要嚴苛到每一處細節(jié)。此文越讀收獲越大。

(四)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錢穆白話試譯:

樊遲請學(xué)稼穡之學(xué)。先生說:“我不如老農(nóng)呀?!狈t又請學(xué)治理園圃之學(xué)。先生說:“我不如老圃呀?!狈t退出后,先生說:“真成一個在野小人了,樊遲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禮,民眾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義,民眾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眾便莫敢不用他們的真心和實情來對上。政治能做到這地步,四方民眾都會背負了他們的孩子來請入籍,那就耕戶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學(xué)稼穡之事呀!”

我思:之前孔子有言,要身先,才能勞民。此處又說,只要有好禮好義好信,民眾自然會主動做事。這是不是兩種政治策略。再一點,孔子說樊遲是小人,有失圣人身份。好禮其實就是尊重,有尊重的地方就有人愿意前往。想想美國。

(五)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誦習(xí)了三百首詩,授他以政事,不能通達。派他出使四方,不能單獨作主應(yīng)對。那雖多學(xué)些別的,亦有何用呀!?!?/p>

他說:

《論語》上說:“學(xué)而優(yōu)則仕。”,因此先秦的教育大體是要訓(xùn)練學(xué)生投入政治。《詩經(jīng)》是先秦的重要教材,當(dāng)然也具備這種功能。春秋時代,各國之間的使節(jié)來往非常講究禮儀,語言表達尤其委蜿有致。有時候,很多話不明說,而用賦詩來表示。好的外交官可以在《詩經(jīng)》中引出最適合自己所要的句子,成功地完成上級所交付的任務(wù)。根據(jù)《左傳》魯襄公八年,晉國的范宣子到魯國來聘問,并且要把晉國將攻打鄭國的訊息告知魯國。魯襄公宴請范宣子,范宣子賦了《摞有梅》,魯國就知道晉國希望魯國一同出兵,魯國于是由季武子賦《角弓》這首詩,范宣子立即知道魯國要表達的是希望魯、晉兩國像兄弟一樣。范宣子和季武子都能“聞弦歌而知雅意”,這便是使于四方而能專對的例子。相反地,魯襄公二十七年,齊國的慶封出使到魯國,魯國的叔孫豹賦了《詩經(jīng)》的《相鼠》篇,慶封居然不知道叔孫豹是在諷刺他,成為外交史上的一個笑話,為人所不齒。

我思:

讀書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能化為己用,不能付之于行動,無論政事還是出使,讀再多書也沒用。讀書不在多,在精,在消化,在化為行動。

(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他身正了,不待下令,那事也就行了。他身不正,就使下令,下面也不會聽從?!?/p>

他說:

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遵行正道,循途守轍,端正他的品格,作部屬的模范。如果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具有上述領(lǐng)袖特質(zhì),自能感召眾人,起而效法,也奉行正道。如此一來,領(lǐng)導(dǎo)者和被領(lǐng)導(dǎo)者的人格特質(zhì)日益相似,自然形成共識,上下一心了,試問領(lǐng)導(dǎo)者還須三令五申來要求他的部屬嗎?有時領(lǐng)導(dǎo)者甚至垂拱無為,無所號令,大家也會潛移默化于他的德業(yè)和教化,凡事遵行正道,無所違逆呀!反之,如果身為領(lǐng)導(dǎo)者,卻言行不端,甚至敗德喪紀;那么他的部屬或民眾必然厭薄此人,而不屑和他同流合污;如有品德不端的人,也自然會耳濡目染,學(xué)到一些乖戾的思想言行。如此一來,再怎么三令五申,也無法讓部屬民眾奉行政令了!

我思:

身正則會被人效仿,則事成。能讓百姓自覺的行事,需要思想教育、很難做到。人們越來越自由,越難被思想束縛。

(七)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p>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魯衛(wèi)兩國的政事,真像是兄弟呀!”

我思:

兩國政事相同,衰亂相同。相似性,是我們從歷史中學(xué)到的經(jīng)驗。雖然環(huán)境不同,智力不同。但是自己智力在人群中占的比重,卻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相似點。主要看什么?一是、社會中上位者的決策,也就是國家的導(dǎo)向,國家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軍事國家,農(nóng)業(yè)國家,商業(yè)國家,科技國家等等。還有一點,國家是民主,君主,專制等等。這影響人們自身為適應(yīng)社會而作出的選擇。二是,由于外在原因,造成擁有道德人在社會占的比重,即好人與壞人的比例。三是,還有一點要考慮的是個人智商程度,聰明還是笨還是一般。通過這三大點,對自己定位,例如,我們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國家,個人算是個道德智力的中間人。再到歷史中找到類似的歷史時期,如果你想成為某一行業(yè)的杰出代表,那就找到那個不是太聰明后來成才的那個人,看看他是通過什么方法成功的。如果還要考慮結(jié)果。也看看他的結(jié)局,都會給人啟發(fā)。歷史不真,但是品質(zhì)卻是歷史驗證留下來的。人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這些品質(zhì)。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活著時候的名譽還是為了死后的名譽,從歷史中總能找到例子。歷史中記載著,是好人和壞人的品行。如果自己的品性不在好壞之列,只能如沒有載入史冊古人一樣默默無聞。關(guān)鍵是看你想成為什么時候,達到什么成就的人,可以找到模仿對象。

(八)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鄙儆校唬骸捌埻暌印!备挥?,曰:“茍美矣。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衛(wèi)公子荊可稱得善于處理家業(yè)了?!碑?dāng)他財貨器用始有之時,便說;“將就湊合了?!钡剿远鄷r,便說:“將就完備了?!钡剿鄷r,便說:“將就算得是美了。”

我思:

知足而不知足,是我認可的人的欲望的追求。知足現(xiàn)有的生活狀態(tài),不知足于自己努力的狀態(tài)。還需要更努力更加保持激進。知足讓人快樂,不知足讓人保持進取心。知足和不知足是個矛盾點,知足意味著思想上要保守,不知足意味著激進,這本是兩個相反的態(tài)度,要同時出現(xiàn)在一起。那就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放慢努力不停止。每天進步一點點,不至于停止不至于心疲。其實每天我們都在重復(fù)同樣的生活,只要善于觀察,熱愛生活,總能在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這就是知足不知足的精華。熱愛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改變生活。

(九)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到衛(wèi)國,冉有為先生趕車。先生說:“衛(wèi)國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多了,再加些什么呢?”先生說:“設(shè)法教他們富?!比接姓f:“富了又如何呢?”先生說:“再加以教化?!?/p>

他說:

一個國家,人口繁庶之后,首先必須養(yǎng)民,讓人民豐衣足食。然而豐衣足食之后,為政者的當(dāng)務(wù)之急,必然是“教之”。提高知識程度、文化水準(zhǔn),提升人文素養(yǎng)、遠見卓識,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還要懂得如何自我實現(xiàn),如何立人達人,以期政府與民間,群策群力,締造富強康樂、優(yōu)雅恬適的國度。

我思:

人口多,就先富,然后教化。問題一,何為富,富到什么程度開始教化。問題二,為什么不是先教化再致富。試答問題一,鼓勵農(nóng)業(yè),糧食以溫飽,開始加大教育力度。過分的追求富裕,整體人民富裕程度每提高一個等級,會付出更多時間用于致富,人的教育就會減少。道德不正,在急劇的致富速度下,必將引起違反道德的事情。道德制約了致富的方式。從某一面說,道德教育和致富是相反的。溫飽即可,有飯吃,就不至于因糧食鬧事,再教化。當(dāng)?shù)赖潞椭赂贿_到均衡。即教化后的整體民眾的道德水平可以抵制因致富帶來的各種人的惡性。想國家發(fā)展,就需要致富,想致富就要道德規(guī)范。規(guī)范意味用制度限制發(fā)展速度。 這是一個循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任何環(huán)節(jié)脫離將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jié)發(fā)展。我的主張,有多大的道德水準(zhǔn),就有多大的致富速度。試答問題二,人口多,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飯。連飯都吃不上,談教育,有點過激了。仁德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飯,然后才是精神滿足??鬃舆@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并不是簡單的理解字面意思,需要將致富和教化統(tǒng)一起來考慮。

(一〇)

子曰:“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茍有能用我之人,一周年的時間便好了。若經(jīng)三年,定會有成功?!?/p>

我思:

一年可樹立規(guī)模,三年可有成功。如何理解?一年時間可以奠定基礎(chǔ),按照這基礎(chǔ)不日就可以成功,只是時間問題。如一直用孔子,至少三年就可以成功。我想說,貴為圣人,如此堅信這點。要么是吹牛,要么確實是有類似經(jīng)驗。有這經(jīng)驗嗎?不懂歷史,不清楚。事情的成功,除了奠定了基礎(chǔ)的重要性,還有就是發(fā)展中解決實際的問題。

(一一)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哉是言也!”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古人說過:‘有善人來主持國政,經(jīng)歷一百年之久,才可以化去殘暴,消滅殺伐。’這話真對呀!”

我思:

百年,五代人,二十屆的工作主持,非圣人,誰能保持如此堅定的信念。殘暴去不了,殺伐去不了。人們一直在動蕩,好與壞之間抉擇。就算是善人主持國政百年, 之后出現(xiàn)問題,依然會出現(xiàn)殘暴。這句話是大實話,但是沒有實際功效。只能說鼓勵盡可能多的善人為政,人們就少點殘暴。沒有永久的善,只有暫時善。

(一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p>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如有一位王者興起,也必三十年時間,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呀!”

我思:

仁道實行三十年,才能看到全民成效。誰能堅持三十年?這將喪失多少利益誘惑。我們看到的未來是多少年后的景象。

(一三)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茍能自己身正了,這于從事政治還有何難呀?若不能正其身,又怎能正人呢?”

我思:

正其身再正人,更多的是影響人。

(一四)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弊釉唬骸捌涫乱??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p>

錢穆白話試譯:

冉有在季氏的私朝退下,來見先生。先生說:“怎么這樣晚呀!”冉有對道:“因有匡政討論?!毕壬f:“怕是季氏的家事吧!果有國政,此刻我雖不見用,也該預(yù)聞到?!?/p>

我思:

冉有作為季氏的家臣,參加私朝。算不上政事。

(一五)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錢穆白話試譯:

定公問道:“只一句話便可興國,有嗎?”孔子對道:“說話不能如此般的期望呀。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艄雷鼍y,那就庶幾乎一句話可以興邦了?!倍ü謫枺骸耙痪湓挶憧墒袉??”孔子對道:“說話不能如此般期望呀。有人說:‘我對做君不覺有何可樂處,只是說了話沒人敢違拗?!仁钦f的善,沒人違拗,不好嗎!若說的不善,沒人敢違拗,而你認此為可樂,那就庶幾乎一句話可以失國了!”

我思:

一、試著了解一個國家領(lǐng)導(dǎo)者的困境,如果自己假設(shè)成為一名領(lǐng)導(dǎo)者,如果管理一個偌大的國家。并不單單是自己喜歡的事物,包括吃穿住用行,以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以及長遠目標(biāo)。其實都是人,最多管理者比自己聰明一點,除非圣人,誰能做到面面俱到。不要埋怨領(lǐng)導(dǎo)者的某些做法,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做到適合任何人。當(dāng)了解這一點,人就豁達一些。理解領(lǐng)導(dǎo)的難處,并不是沒有要求,希望國家更好,每個人都有表達要求的權(quán)利。領(lǐng)導(dǎo)者也要解決各方面的矛盾。領(lǐng)導(dǎo)者不好當(dāng),既然在這職位,并不是輕松上下班,而是承擔(dān)各方面的壓力。二、領(lǐng)導(dǎo)者要樂于做本職,熱情于本職,這樣才能有可能做好一個領(lǐng)導(dǎo)者。但凡失去熱情,或是無奈推到這一職位,這是很容易帶壞團隊。另一個問題,是違抗。是人們出于什么目的而不敢違抗。是出于百姓自己的奴性,還是出于高壓政策??偨Y(jié),雖然百姓的意見各異。一個優(yōu)秀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在眾多意見中,分辨出那些是無理的,那些是急于去處理的。不能怕麻煩,不能設(shè)置限制,這是一個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做的。百姓需要與領(lǐng)導(dǎo)者一個溝通的途徑,哪怕這個途徑很長,百姓也是期待的。漠視無助,讓群體動物失去焦點。也就沒有維護群體的動力。

(一六)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p>

錢穆白話試譯:

葉公問行政之道。先生說:“近的人歡悅,遠的人來附。”

他說:

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惠愛人民。愛民之道,在于使治安良好,經(jīng)濟繁榮,社會安定,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果真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近處的人民自然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紛紛來這個國度觀光、投資,甚至定居了。

我思:

這是重點,近者,很政事有關(guān)的人,喜歡做這一件事。喜歡就是認真的動力。遠著,與政事關(guān)系較遠的人,因為關(guān)心而接近。但凡不關(guān)心或者無能為力干涉的,均會遠離。當(dāng)政事人人都盡心維護,國家能不富強嗎? 但是當(dāng)這股維護的心意過了,也就出現(xiàn)激進。問題和矛盾是有的,要一點點解決,沉住氣,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孫萬代?明確自己關(guān)心的目的,沉住氣,問題就可以解決。

(一七)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p>

錢穆白話試譯:

子夏當(dāng)了莒父宰,問行政之道。先生說:“不要求速成,不要只見小利。求速成,則達不到目的。只見小利,則不能成大事?!?/p>

他說:

行事草率,則不能洞燭機先;只見眼前利益,則往往忽略隱藏在背后的禍患。所以為政必須循序漸進,并從大處著眼,不可急求近功?,F(xiàn)在社會,一切講究效率,追求快速,因此漸漸形成人們只求成效、不問工夫的風(fēng)氣。但是一心求快,卻往往達不到預(yù)期的進度和目標(biāo)。為政、求學(xué)都是如此,躐(伯)等躁進就無法有成效,無法透徹明了道理。所以我們無論做事也好,求學(xué)問也好,都應(yīng)該平心靜氣,不急遽無序,不一味求快。按照既定的計劃,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循序漸進,平平穩(wěn)穩(wěn)、踏踏實實去做,最后一定能達到目標(biāo),實現(xiàn)理想。

我思:

速,激進,過分追求速度,容易忽視其他相關(guān)問題。事物的發(fā)展不止需要司機駕駛,和輪胎耐磨,發(fā)動機有力。一輛車的任何一部分,都是速度的前提條件??蚣?、外殼、油路,等等,整體的穩(wěn)健才能速成。兩個同樣精力的人,把精力用在速度上,則危險性增加。有句俗話,富貴險中求。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對于一件事,只要能承受失敗的風(fēng)險,速與不速都可以接受。對于人生,速,就意味著風(fēng)險更多。不速意味著更穩(wěn)健。如果喜歡這種大起大落的感覺,那就選擇速。個人的綜合實力,想的周到,可以減少一些風(fēng)險的發(fā)生。如果向往平靜的生活,那就慢慢進展。小利是多少?不影響大局的為小利。舍小利成大事。這個很難說準(zhǔn),有些事斤斤計較勤儉吃儉發(fā)家致富,有些事大大咧咧收買人心發(fā)家致富。那種算是小利?何有為大事?堅持自己想法,不斷調(diào)整得失心,最后找到一條自己可以接受的道路。不是看能獲得多少,而是看失去多少可以承受。

(一八)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p>

錢穆白話試譯: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這里有一個能行直道的人,他父親盜竊人羊,他出來證明了?!笨鬃诱f:“我們的直道和此相異。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直道便在其中了?!?/p>

我思:

何為正義?何為父子?當(dāng)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孔子的思想,下級維護上級,臣維護君,子維護父。也可以算是一種諒解。但正義何在?一次隱。多次還隱嗎?有些人認死理,一如既往的正義或是父子道。也有在這兩種關(guān)系左右搖擺的。人總是利益最大化,精神利益或是物質(zhì)利益,個人不斷均衡。沒有對沒有錯,為個人也對,為集體也對。開心最重要,沒有絕對的快樂,快樂和痛苦同時出現(xiàn),只是比例不通。個人對隨時調(diào)整抉擇結(jié)果,是對個人有利還是對集體有利。這需要高度的智慧,才能隨心抉擇。一般智慧,還是選擇一條路走下去吧,雖然前路困難多一些,但是抉擇錯了,也是問題。找到自己的價值觀。愚見。

(一九)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錢穆白話試譯:

樊遲問仁道。先生說:“平常獨居當(dāng)能恭,執(zhí)行有事當(dāng)能敬,待人要能忠。這幾項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棄去不行呀

我思:

人不能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而舍去品質(zhì)。環(huán)境,是指除品質(zhì)以外的任何事。例如地域、財富、權(quán)位。這點很難。有些人認為,到了窮地方,就可以少要點品質(zhì),多貪求生存。位卑的時候,多貪污點,等職位高就不貪了。在我認為,自己選擇的品質(zhì),無論個方面條件變化,隨著時間,只能變得更好。猶如學(xué)習(xí)。只能多學(xué)習(xí),不能放棄學(xué)習(xí)。

(二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纾俊弊釉唬骸半[!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錢穆白話試譯:

子貢問道:“如何才算士?”先生說:“他行為能知有恥,出使四方,能不辱沒君命,可算是士了?!弊迂曊f:“敢問次一等如何呢?”先生說:“宗族稱他孝,鄉(xiāng)黨稱他弟?!弊迂曈终f:“敢問再次一等如何呢?”先生說:“出一言必信,不反悔。做一事必果決,不轉(zhuǎn)變。堅確地像塊石頭般,那是小人呀!但也可算是次一等的了?!弊迂曈謫枺弧艾F(xiàn)在那些從政的人如何呢?”先生說:“呀!那些都只是一斗五升之人,何足算數(shù)呀!”

他說:

誠信已經(jīng)很難要求了,行己有恥就不用說了。

我思:

一、羞恥心,是件很高尚的事,首先不讓別人感到羞恥,就會為別人解決困難,其次不讓自己羞恥,就讓自己更加完善,減少錯誤。二、在一個誠實的時代,得到別人誠懇的回答,是對自己的行為的肯定,難免有表演成分,所以說是次一等。三,做自己認為仁的事情,雖然不是大眾認可的仁,但是大部分還是符合仁的標(biāo)準(zhǔn)。堅決做自己認可的仁,這是再次一等的。四、器量狹小非仁者。器量,包容度,容忍度,如何提高呢?我想轉(zhuǎn)變自己的心態(tài),從利他思想中找到快樂點,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漸改變,就會越來越大度。

(二一)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p>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我不得中道之士和他在一起,那只有狂狷了??裾吣苓M取,狷者能有所不為?!?/p>

我思:

中庸之道才是穩(wěn)健的生存之道,如果做不到,那就做個即進取又防守的人。從長久利益上講,不如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我個人理解,在個人能力內(nèi),一點點努力。如果我有一百的精力,每天用于生活工作消耗七十,剩下的三十,做一些提高自己能力,改善周圍環(huán)境的事。如果過多的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用于生活工作的精力就少,就不會做好這些事?;蚴浅^自己百分的精力。畢會拖垮個人,不是長久之策。所謂中庸之道,做好自己生活和工作,剩下的精力,做點可以提高自己,或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懶惰不激進。比中庸之道次一等。并不是懶惰。而是激進。追求自己的欲望,釋放自己的能力。容易迷失自我。這需要個人的潔身自愛,時刻監(jiān)督自己行為。不可超過欲望的界限。講這句話作為自己行事標(biāo)準(zhǔn),細細品味。

(二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品颍 缓闫涞?,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若無恒,不可當(dāng)巫醫(yī)?!@話真好呀!易卦上也說:‘其德不恒的,常會有羞辱隨后?!毕壬f:“這也只有不替他占問就罷了?!?/p>

我思:

做事要有恒心。若無恒心,問占卜也沒用。恒心意味著抵抗眾多誘惑,意味著解決眾多問題。恒心意味著堅持初心。恒心談何容易。我們堅持的,持之以恒的事,是對嗎?堅持錯了,自己不知。豈不是錯誤。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不分對錯,多嘗試,多接觸。也許能找到一件事,覺得一時可以獲得益處。于是想堅持下去。其實我們堅持的事應(yīng)該是五年十年后方能看到結(jié)果的事。所也不要懊惱自己有違誓言,年輕的恒心,只是當(dāng)時的想法,用成年人的想法,將會得到更加恒久的事。所以說,還是要等自己思想成熟,考慮周全,從利益和損失多方面考慮。才能找到一件恒心的事。

(二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他說:

人與人的相處,是門大學(xué)問,團隊中要相處得好,并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習(xí)慣、意見。在人與人交際之間,有德君子,他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調(diào)和大家的意見,是大家能和諧相處。不過對于見解拙劣、不合義理的意見,卻不敢茍同,一定要維持大原則,絕不做鄉(xiāng)愿。而品格低劣的小人則不然,沒有原則,只會附和別人,向人奉承、討好;或是極力維護自己,凸顯自己,與人不能和諧相處,最后不免在團隊中制造黨同伐異的紛爭。在民主時代的今天,君子這種處世的態(tài)度更是重要,能堅持大原則,又能調(diào)和大家的意見,與人和諧相處,這正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地方。

我思:

和,指和平相處,但是各有各的追求和道義。小人,只是為了逐利。無法和平相處。出現(xiàn)一個問題,有些小團體,內(nèi)部極度團結(jié),對外一直貪財。相成一個利益團體,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就怕流氓有文化,一旦小人有了智慧,理解了團體的作用,后患卻是無窮的。忽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利益?我想和封建制度有關(guān),古代一個榮譽將惠及子孫。所以人們拼命的想為子孫后代做點事,生財之道,或者科舉當(dāng)官。愛子傳宗接代是人之常情。但是現(xiàn)在。榮譽無法傳至后人,官職無法傳至后人,生財之道不日就可以模仿而失去優(yōu)勢。我們留給子孫的,只有此生自己拼命賺得錢。不圖將來自己的名聲好壞,只要此生累積足夠多的財富,傳給子孫。此生也無憾。古代傳個手藝,可以幾代人受用?,F(xiàn)在一個手藝,瞬時就有模仿。沒有了傳承的優(yōu)勢。人們最終會認為,只有給子孫留下足夠多的錢,才是人生目的。因此自己變得貪婪,巧取豪奪。原本,我想可以試著現(xiàn)在試行,家族榮譽傳承制。獲得榮譽,可以傳承給后代幾世??梢栽诤蟠墓苍O(shè)施,稅率等提供便利,鼓勵不斷的做善事,就可以為后代樹立社會優(yōu)勢。相反,對于一些作惡的人,本著慈悲的信念,應(yīng)消除其懲罰,建議功過相抵,多行善事。這只是不成熟的小建議。唯有這樣,利用親情,人們才會為了子孫后代少作惡,少自私?,F(xiàn)在沒有這方面約束,人們想到的也只有錢才能惠及子孫。另一方面,人性越來越自由,人們越來越考慮自己,只為自己活,而不是后代。這也是人們自私的一個原因。拙見。

(二四)

子貢間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錢穆白話試譯:

子貢問道:“一鄉(xiāng)之人都喜好他,如何呢?”先生說:‘未可就說是好呀。”子貢又問:“一鄉(xiāng)之人都厭惡他,如何呢?”先生說:“未可就不說是好呀!不如鄉(xiāng)人中的善人喜好他,不善的人厭惡他?!?/p>

我思:

這是孔老師的辯證法。好人,并不是老好人,對好人好,對壞人好,讓好人喜,讓惡人喜。這種好人并不是合適的好人。讓人們都厭惡他,也不是合適的做法。讓好人喜歡他,讓壞人厭惡他。即是本人的對好人友善,對惡人憎惡。對不好不壞人什么態(tài)度呢?

(二五)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p>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君子易于和他共事,但難于得他喜歡。你討他喜歡不合道,他還是不喜歡。待他使用你時,卻量你的才具。小人易于討他喜歡,但難于和他共事。你只要討他喜歡,縱不合道,他仍會喜歡你。待他使用你時,卻求全責(zé)備,凡他想要你做的,你都得做?!?/p>

他說:

這里所稱的君子與小人,都是指在位的人。品格操守好的君子,行事規(guī)規(guī)矩矩,一切直道而行,替他做事,只要憑才干、憑能力,秉公而行,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很容易服事。但是如果你要想曲意奉承、套他喜歡,卻不容易。因為那跟他的行事原則不合。至于小人,心術(shù)不正,專門喜歡別人的奉承阿諛,替他做事,如果不知道逢迎巴結(jié),只曉得規(guī)規(guī)矩矩,直到而行,反而得不到他的歡心,事實挑剔,所以很難服事。再說用人方面,君子會衡量每一個人的專長而加以任用,而小人則會苛刻地責(zé)備求全,不重視別人的專長??鬃拥倪@段話,應(yīng)該可以作為今之在位者的鑒照,看看自己究竟是屬于哪一類型的人物,以為戒惕。

我思:

君子和小人后加個逗號。第一句君子不是主語,主語是指代我們這些人,省略。這樣翻譯就容易理解了。

(二六)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君子舒泰,但不驕矜。小人驕矜,但不舒泰?!?/p>

他說:

當(dāng)一個人地位比別人高的時候,權(quán)利比別人強的時候,財富比別人多的時候,能力比別人好的時候,名聲比別人大的時候,甚至容貌比別人美的時候,總而言之,就是資源、形勢優(yōu)于他人的時候,很容易就產(chǎn)生驕矜自滿之情。沒有修養(yǎng)的人,會放縱自己的這種情緒,沉溺在睥睨他人的快感中,終至驕傲放肆,目空一切。有修養(yǎng)的人則不然,他會克制自己,讓自己在這人生的順境中,保持舒坦平易的心情,不會盛氣凌人,給人難堪。此外,有德君子還會樂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要訣,分析所知所能工人參考,毫不吝惜、隱瞞。至于缺乏修養(yǎng)的小人,恰恰相反,一旦得勢,或是炫才耀能,目中無人;或是驕奢放肆,盛氣傷人。然而內(nèi)心時?;嫉没际?,生怕別人勝過他,所以心中并不舒泰安詳,并不快樂。君子、小人的氣度,于此可見。

我思:

君子坦然,小人傲物。人的坦然境界,比不傲物實現(xiàn)起來要難一些。

(二七)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剛強的,堅毅的,質(zhì)樸的,訥言的,那四者都近仁。”

他析:

仁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孔子認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標(biāo)準(zhǔn)。對于其門弟子,無意輕許其為仁。欲念多的人無法剛正,反之,剛者無欲,所以不自私,近乎仁。毅者,果斷堅定,能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人謀福利,能近乎仁。木訥者絕不巧言。所以說討人喜歡的話來諂媚人,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來奉承人的。這種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質(zhì)樸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會弄虛作假而與本心大相違背,所以近乎仁。剛則無欲,毅則能果敢堅忍,木則率真篤實,訥則真誠力行。

我思:

仁者,做到這四點。如何實現(xiàn),還是多在事上磨練

(二八)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錢穆白話試譯:

子路問道:“如何可算為士了?”先生說:“須有切磋,又能和悅,這樣可算為士了。切磋以處朋友,和悅以處兄弟?!?/p>

我思:

士,可以激烈的切磋批判辯論,但是有和睦相處,不翻臉,只是伸張各自的觀點,并不影響其他關(guān)系良好相處。因為相互切磋,交流技能,而成為朋友。因為切磋且能相處良好,而成為兄弟。朋友比兄弟就相差良好的相處。起因就是因為對同一件事物的喜好而切磋辯論。

(二九)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善人在位,教民七年之久,也可使他們上戰(zhàn)場了?!?/p>

他說:

使人民了解為國效命的大義,體認保衛(wèi)疆土的責(zé)任。一旦國家對外發(fā)生戰(zhàn)爭,人民才會勇于作戰(zhàn),效命疆埸擔(dān)當(dāng)起“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神圣使命。

我思:

政治和思想教育,讓保證戰(zhàn)爭的正義性。如果不去教化,戰(zhàn)爭存在非正義的因素。

(三〇)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用不經(jīng)教練的民眾去臨戰(zhàn)陣,只好說是拋棄了他們?!?/p>

他說:

執(zhí)政者不可輕易用兵,如需用兵作戰(zhàn),尤其是保國衛(wèi)民的正義之戰(zhàn),必須先教育和訓(xùn)練人民。否則人民不知為何而戰(zhàn)、為誰而戰(zhàn),也不具備相當(dāng)?shù)募寄?,讓他們盲目參?zhàn),必然白白犧牲寶貴的生命,這就是棄絕人民的行為。唯有“明恥教戰(zhàn)”,才能克敵制勝,也唯有視民如傷,具有仁者之懷的為政者,才能獲得人民的擁戴。這一章則對“不教民戰(zhàn)”的不負責(zé)態(tài)度,予以嚴厲批評,孔子認為這是拋棄人民,讓人民白白去送死。在諸侯互相兼并、天下兵爭無時或已的現(xiàn)實情況下,雖然只有德治,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但充實軍備,訓(xùn)練戰(zhàn)技仍是必要的,此二者并不沖突

我思:

沒有思想盲目去賣命,不懂技術(shù)魯莽去戰(zhàn)場。只有當(dāng)讓我們做好準(zhǔn)備,上戰(zhàn)場才有勝利的可能。延伸思考,對面是個強大的對手,如果目前自己的技能與對方差不多,此時戰(zhàn)斗,各有傷亡。如果略低于對手水平,穩(wěn)住對方,發(fā)展自己,直到優(yōu)于對手。如果相差,很遠,如何努力也趕不上對手。那就出奇招。不按規(guī)矩出招。也許會有取勝的機會,按常理出招,只會等死?!笆畡t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邊打邊撤出其不意。

~~~~~~~~太長不看~~~~~~~~~

簡版: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論語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
    Recycler閱讀 835評論 0 1
  • 她愛上了他,他愛上了她。 你不是我喜歡的那種人,卻成了我喜歡的那個人!
    鄭安晴閱讀 174評論 0 0
  • 當(dāng)你剪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發(fā)型,而別人卻說這個發(fā)型很顯老氣,一兩個人說你,也許你并不會在意,而當(dāng)99%的人都這樣說...
    小小叮閱讀 42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