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很素的封面。灰綠色的背景上面是一個類似于鋼筆勾勒出來的握著筆的手,下面的兩行字,唯一只認識“書”和“冊”兩個字。這樣的設計風格,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渲染夸大,給人以“充滿理性”的感覺,這是我喜歡的style。
不過它的背面更出乎了我的想象:沒有一個符號,一滴墨,僅僅是背景色。書的側面才有了我所認識的漢字《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是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著作。
在知識恐慌、本領恐慌的年代,閱讀是我發現的唯一出路。正如學校宿舍樓掛的不知道誰說過的一句話:讀一本好書,就像跟很多高尚的人對話。確實,閱讀給了我們更高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給了我們更加開闊的思路,給了我們更多實用的方法,給了我們用那些牛X的精英甚至偉人的方法來實踐、推進自己的一生。
從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到秋葉大神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還有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從基礎閱讀、檢視閱讀、主題閱讀,到拆書、邊讀邊寫,我曾貪婪的大口咀嚼關于讀書的方法,每每慌慌張張、亟不可待,還沒學到些許皮毛,就去匆忙實踐,還沒等一本書讀完,那些所謂的方法理論又拋之九霄云外,讀書的方法又回到舊石器時代——呼嚕呼嚕讀一遍而已。看著封面,似曾相識。
在追求知識道路上,有這樣一類人,總期望在短時間內占有大量的知識,因而什么速讀法、秒讀法應需而生。很不幸,我就是這類人中的一員。不過,也還算幸運,我已經醒悟到,就我個人具體實踐來說,速讀類的方法,收效甚微。所以,這一次,我打算慢慢、慢慢地讀。我找了個證據來支持自己:過短的閱讀時間會導致較少的思考,而較少的思考不利于腦神經鏈接的形成。嘗試過速讀的朋友,可能會感同身受。
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類于此。試問自己:我們在追求捷徑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走了一些彎路?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如此急功近利?網絡上有個知識紅人,“明目張膽”宣揚自己的讀書功利論,很多小伙伴頗有共鳴,如影追隨,期望短時間就成為“大師”,可以迅速著書立言(很慚愧,當時我也是其中一員)。不僅在讀書上,在工作中,在生計上,“功利”思想對人們的影響也無處不在。在撞得遍體鱗傷后,我們不免要問:怎么好多事情跟老祖宗教訓的一樣,“欲速則不達”呢?
昨天聽邏輯思維,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可能也可以解釋這個疑問。大概意思是:“人類進化的實質是基因的突變與當時環境情況的匹配。并不是每一個突變都適應環境,適應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遷移到短短人生的個人身上來說,我們的成長,就是自我改變與當下環境的匹配。自我改變是可以受主觀意識控制的,因而個人成長相對于人類進化有一點不同,就是允許“試錯”。基因突變后的狀態很穩定,不適應就是不適應,會直接面臨淘汰。而我們的自我改變、自我革命,如果發現沒有能夠與當下時局相契合,我們還有機會嘗試再做改變。
所以,期待《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成為啟動閱讀改變的催化劑,讓我由“功利”到“寧靜”,如止水般的進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