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讀《正面》管教,閱讀的時候我非常認真,書中的點點滴滴也在啟發我如何教育孩子,但在教育的實踐中,面對無理取鬧的孩子,和善的原則于我而言絕對是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只有堅定可以繼續。就在昨天,為復習的事情,我們又發生了爆炸性的戰爭,我又大發雷霆,而且打了孩子。
期末考試臨近,大部分孩子都投身緊張的復習當中,唯有兒子比較淡定,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星期天吃過早飯,兒子做數學老師布置的卷子,他很快完成,并讓爸爸給他閱。先生閱完后非常生氣,很簡單的方程題都做錯了,他嚴厲地告訴兒子要認真,并且讓兒子把錯誤的題重新改正。兒子在改正的過程中又錯了,先生已經不能控制情緒了,狠狠的訓斥了孩子。因為錯誤的題不是他不會做,而是不用心做,簡單的數字加減都搞錯了。
避開孩子我安慰先生,粗心的問題不是朝夕之間形成的,要改正這個毛病也得慢慢來。先生沒有再發火,而是去單位加班了,接下來我準備跟孩子談談。先生走后,孩子情緒也很激動,他把剛才的算題草稿紙撕下來踩在腳底,嘴里還在嘟嘟囔囔,應該是不服先生。一看他的情緒,我知道現在沒有辦法談,我冷處理了一段時間,也沒有再理孩子。過了一會兒他拿著心愛的樂高玩起來,把錯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我也有點兒生氣了。本來打算跟他溝通,商討處理粗心問題的方法,現在一點兒心情也沒有。
我把他叫過來,問他語文怎么復習,我說:“馬上期末考試了,你語文復習的怎么樣了?”他拿著樂高,心不在焉,很不耐煩地說,“語文我都會”。“每個單元后面的讀讀寫寫,你掌握了嗎?”,“掌握了”。“我抽查,我給你聽寫,如果有不會的,就證明你沒有掌握”。“哦,好吧。”兒子一臉不高興的答應下來。
下來我就拿著語文書開始給兒子聽寫詞語,因為是抽查,所以我基本選擇的都是平時老師強調的易錯字,剛聽寫了兩個單元,兒子就開始鬧情緒“媽媽,你為什么總是聽寫這么難的?考試的時候也不全考難的呀!”我說:“考哪個咱們誰都不清楚,但是保證全部會寫,考試還用擔心嗎”我繼續給他聽寫,但兒子很不樂意,嘴里一直抱怨。我頓時火冒三丈,正面管教那些和善的語言早跑到九霄云外,原始腦起作用了,開始訓他,他頂嘴,我狠狠揍了他一頓,他生氣地詛咒:媽媽早死。我更生氣,揍他更狠了,揍完他后我更生氣,心里想:這個孩子咋這么不懂事呢。我告訴他不許再和我講話,并且有事情也不允許他喊我。
星期天一天我都心情郁悶,認識到教育孩子遠非我想得那么容易,盡管我還在學習《正面管教》,且用其中一些方法。
苦苦的思索之后,我還是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也總結了一些個人經驗。
自己雖然在學習正面管教,但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習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在實踐中貫穿。
1.當孩子情緒糟糕的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到“積極停頓”的作用,而是馬上啟動原始腦,此時自己沒有了理智,任由暴躁性情駕馭。在聽寫當時,其實孩子表現出來反感,我理解他真實的意思,是擔心我聽寫得太多,因為語文書一共有8個單元,全部聽寫完,他幾乎沒有玩的時間,而我又沒有給他傳達抽查幾個單元的字詞,所以他不愿意配合。
孩子是最強的感受著,同時是最差的表達者,他不像我們成人,對不理解或者不認同的地方可以和別人進行溝通,他們就是用行動和情緒來表達自己的對抗,而我們大人對孩子背后真實的意思根本沒有理解,只是被孩子的行為表現所蒙蔽,孩子越是不配合,我們越是生氣,孩子的不良行為觸發我們敏感的神經,促使自己很快失去理智與孩子發生爭吵,于是開始謾罵孩子,這樣有效溝通已經沒有前提了。如果我當時能夠平靜情緒與孩子溝通,我只需要給他先聽寫兩個單元的字詞,只要掌握他就可以玩了,畢竟考試還有一個星期,每天堅持復習就可以了,我想孩子一定可以接受。然而當時我也很武斷,并沒有具體說明聽寫多少,導致孩子擔心和憂慮而對抗。
2.在孩子情緒還未穩定時,急于安排下一個事項,導致孩子反感。在語文字詞聽寫之前,兒子的數學因粗心出錯被先生狠狠的批評了一頓,他還未從心里接受這個批評,情緒還在宣泄的時候,我就安排聽寫,他從心里其實并沒有接受,正確的做法我應該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商討解決粗心問題的辦法,這個問題處理掉以后,當孩子情緒平靜時,才可以有效接受下一個任務。
3.和孩子約定的事項必須明確而具體,概括或者含糊的安排某一件事,孩子其實不知道怎么進行,導致他因不會而不做。反思我和先生有時給孩子安排事情比較籠統,比如讓兒子自己復習英語,其實兒子還不能清晰地掌握怎么復習,當看到孩子還未行動時,先生就比較著急會批評孩子。在安排復習之前應該跟孩子約定比如先復習單詞,再鞏固語法,加強閱讀,循序漸進進行,孩子一定可以理解并執行。
4.在孩子出錯之后,更多的進行評并和說教,引發孩子的壞情緒。
其實粗心的毛病每個人都有,孩子更是常見,看到孩子簡單題出錯,批評和說教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最好的辦法是和孩子做頭腦風暴,讓孩子想想怎么可以杜絕粗心的毛病,我們也可以提出很多種解決粗心問題的方案,比如設置一定數量的豆讓孩子數豆子,或閱讀一篇帶很多數字的文章,讓孩子聽,最后讓孩子列出一共有多少個數字等,鍛煉孩子細心。
其實作為家長的我們并不缺乏知識,而是缺乏智慧,教育的道路荊棘叢生,雄關漫道真如鐵,只有努力學習反思,才能向智慧型家長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