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了比爾·蓋茨寫出自己第一個軟件、拿到第一個訂單時的工作狀態: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蓋茨如此努力工的工作,以至于常常在寫代碼的時候睡倒在鍵盤上。之后,他會接著睡一兩個小時,醒來后繼續寫下去?!?/p>
這種超乎尋常的專注工作狀態,就被紐波特稱為深度工作(Deep Work)。
根據紐波特的定義,深度工作是指
“在無干擾的狀況下專注進行職業工作,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b>
其實也就是在高度專注下進行智力活動,產出高質量的成果的過程。
紐波特認為,在當今知識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時代,深度工作的價值也越來越重大。但是,由于知識工作者經常會被一些事務性的工作干擾,而且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時間和精力的“碎片化”也越發嚴重,所以這種重要的能力反而越來越稀少。但正因如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并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而另一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深度工作又契合了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mind flow)理論。根據這一理論: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也就是說,人類在深度沉浸于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
所以,無論是從獲得成功還是收獲幸福的角度來說,深度工作都有著獨特的價值。那么,在日漸繁雜的生活中我們如何才能獲得深度?以下是一些建議。
1.減少自己的目標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我們經常會覺得非常繁忙?一部分當然是由于外部的干擾,另一部分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的、想做的太多。有多少人一邊想著在職場上順風順水、步步高升,一邊又眼饞知識付費的風口,私下里不斷地報班、學習、嘗試寫作,同時還保持著廣泛的興趣愛好,游戲,音樂,手賬,手工制作……“斜杠青年”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興起的。
可是,我們經常聽說一句話:“樣樣通,樣樣都不精”。其實,這正說明了我們的大腦并不擅長多線程的任務處理。不是說我們不能處理好這些事情之間的關系,的確有不少人通過合理的時間管理將自己眾多的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但是這種多任務間的不斷切換會增加我們注意力的消耗,結果就是降低對了我們在每一項任務中投入的精力,最后的結果自然不如那些目標更加集中、更加專注的人。
另一方面,根據著名的“二八法則”,在許多事情中,80%的效果只來自20%的“關鍵少數”。比如一個公司80%的業績都來自于20%的員工,80%的經濟效益都來自20%的客戶。對于個人也是如此,你關注的事情可能很多,但是真正提升你的業績、你的幸福感的東西其實很少,而這些東西才是你需要關注的“關鍵少數”。
所以,要想通過深度工作獲得成功,你首先得給自己來一次“斷舍離”。想明白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拋棄或減少那些和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無關的事務和興趣,把節省出來的精力統統集中到真正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上,這才叫做專注。
2.將時間集中起來使用
在《深度工作》中紐波特給我們提供了四種不同的“深度哲學”:禁欲主義哲學、雙峰哲學、節奏哲學和新聞記者哲學。其中,新聞記者哲學強調抓住一切空閑時間隨時轉入深度工作模式,這對于人的裝助理要求非常高,因此作者也強調并不適合所有人。而前三種哲學,都在強調一件事:把你的時間集中起來使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碎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最初,我們只是想要利用一下碎片的時間。但是當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碎片化產品時,我們反而主動把自己的時間打碎了??瓷先ピ趩挝粫r間內我們做的事情更多了,但是結果呢?
剛剛講到,多任務間的不斷切換會增加我們注意力的消耗,降低我們的效率,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不像電腦一樣可以迅速關閉一項進程,開始新的任務。前一項任務雖然結束了,但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徘徊一段時間,形成殘留,從而在后一項工作剛開始的時候降低工作的效率,這就是所謂的“切換成本”。
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最好不要讓自己的時間太碎片,或者至少給自己留出一些整段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你可以通過時間管理,將一些事務性的、碎片化的工作安排在一塊兒,然后空出一些完整的時間(至少以小時為單位,最好是天或者周)。在這段時間內,你要確保自己不受到任何人或通訊工具的打擾,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這樣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3.減少不必要的網絡社交和娛樂,在需要休息的時候真正的休息
休息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
保持精神上的高度專注是一件需要很強的自控力的事情,這對我們的意志和自控能力是一種很大的消耗。所以《自控力》的作者麥格尼爾就強調,自控是必須的,放松和休息也是必須的。在《深度工作》中紐波特也贊成這一點。而且兩個人都提到:不要用你的休息時間去瀏覽網絡或社交媒體。
這恰恰是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漫無目的的瀏覽網頁或APP當做一種休息。但其實對于我們的大腦來說,當你在網上閑逛時,每時每刻都有著大量的信息和刺激需要它去處理,所以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放松大腦,反而會造成額外的負擔。
所以,真正有質量的休息,就是離開你的電腦和手機。你可以選擇閉上眼睛做做冥想,或者小憩5—15分鐘(效果最好),也可以選擇到室外走動走動或做做運動。這些都是能夠幫助你真正放松精神和大腦,為繼續工作儲備精力的活動。
另一方面,在每天晚上的休息時間,如果不斷有和白天的工作有關的念頭跳出來也會極大地干擾我們的休息質量,通俗的來說就是讓我們“心神不寧”。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一些工作習慣,讓每天的工作結束后能夠和休息時間有一個明確的劃分,保證我們一旦開始休息,就不要再考慮工作相關的事情。
4.給自己制定一套工作儀式并養成習慣
我們的大腦非常需要“儀式感”的刺激和暗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的儀式,有許多我們還很熟悉,比如在學校讀書時上課前的上課儀式。這些儀式能給我們帶來一種心理暗示,幫助我們盡快的進入一種適合學習或工作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很多學習高手都強調紙筆記錄,手賬也在這個電子信息的時代重新流行的原因——書寫本身就是一件富有儀式感的事情。
所以,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要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在每次開始和結束深度工作的時候,如果能有一些固定的動作或流程,幫助我們明確“現在開始認真工作了”、“今天的工作就到此為止”的狀態切換的話,就能夠提高我們工作和休息時的效率。這種習慣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工作不同而不同,關鍵在于長期的堅持和內化。
比如,每天在下班的時候,都檢查一下今天工作的完成情況,制定好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就能有效降低我們在晚上休息的時候被工作上的想法打擾的幾率。
5.養成思考與反思的習慣,對抗無聊,訓練大腦
必須要承認的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能。
《深度工作》中提到,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一旦你適應了不斷分心的狀態,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就好像大腦被重新編程,換了一套操作系統一樣。
包括我們之前提到的使用網絡這件事,其實使用網絡本身并不會減損你大腦專注的能力。但是就像剛剛提到的,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我們時刻接受著大量的信息和刺激。而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刺激后,就無法再忍受一些低刺激、高價值的活動。簡單來說,我們越來越容易無聊了。而不幸之處恰恰在于,我們的工作,無論是否有價值,大多數總是無聊的。
所以,想要挽救或是培養我們的深度工作能力,就需要鍛煉我們忍受無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并不需要我們特別安排出一些時間進行專業的訓練,只需要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多思考。
我們可以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閑(比如走路、慢跑、淋?。┑臅r候,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明確的專業難題上。這可能是你目前生活中正在思考的問題,可能是你讀書時看到的一個觀點。不一定很重要,也不一定很緊急,但是你要對它有足夠的興趣。在思考的過程中,你的注意力可能會渙散或停滯,而你要做的就是如同打坐冥想時數息那樣,不斷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這個問題上。
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幫助自己熬過一些無聊的時光,同時鍛煉了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維能力。事實上,這種做法已經非常流行。比如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就是對自己在跑步時的思考的記錄,現在很多人為什么喜歡保持跑步的習慣,除了鍛煉身體外,也是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