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習的繼續,我跟著陳蕾老師學完了王博士的《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第三模塊,其中關于合作學習的無要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文章講到合作學習的五要素包括:一、正向的相互依賴;二、建立個人與小組的責任心;三、鼓勵課堂互動;四、讓學生學會人際互動與小組一同工作所需的技能;五、持續改善小組活動程序。并且指出這五大關鍵要素,實則解答了“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問題。首先:我認為第一點和第二點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沒有建立正向的相互依賴,就很難建立個人與小組的責任心,小組在開展活動前必須進行明顯和合理的分工,根據小組成員的基本學情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讓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主動地保質保量地圍繞著小組共同的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同儕學習等方法達到共同進步。在我我們現實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小組分工不明確,分配任務不科學,人員搭配不合理等現象,導致有的組員被邊緣化,有的組員個人英雄主義而,沒有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其次:鼓勵課堂互動與反饋重在反饋,而且反饋必須反應出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數量和質量,反饋過程中要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大膽試錯,幫助學生努力糾錯,反饋過程中還給學生話語權,教會學生善于傾聽,師生之間以及同伴之間存在高水平的信任,并在有所收獲的時候因付出而得到適當的尊重、適當的獎勵。第三:關于學生在小組合作的人際互動中所需的技能至關重要,這要求孩子們不僅要有競爭意識,更需要有合作精神,這當中比如認真傾聽、積極回應、適當妥協、換位思考、發散思維、溝通理解等等都會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人際交流技巧。最后:關于持續改善小組活動程序這一點上,由于有了信息技術的助力,更多更精準的學習數據的產生是不斷變并無法完全預計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數據的反饋適時調整,改善小組活動的流程。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做到以上五要素的話,就不會流于形式,不會讓有的小組成員邊緣化,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個人英雄主義,而把小組活動開展好更是值得我們每個老師細細推敲,認真打磨的堅持不懈的過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