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一開始接觸日本文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在我高中時期就讀到的一本書。
但是今天想推薦的是被大家炒爛了追瘋了的東野圭吾。
我個人是不喜歡推理類小說的,雖然很久以前就在書店里看到他的名字,但是一翻過來看到 推理小說 四個字一下就興趣寡淡。
朋友在我生日時送過《時生》給我,我到現在還沒打開。。。
簡單而直白地講 我喜歡的是文藝又矯情的類型,最好是日日難過,卻又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難過,僅僅是看到一片掉了的樹葉就難過得不行,放佛冬天就呼呼啦啦地傾倒而來的那種。
現在想想,不知道作何評價只能給我自己一個
總之,在我的印象里,推理小說都是十分燒腦的,并不能帶來特別好的矯情式閱讀。
東野圭吾是一58年生的爺爺,這也是為什么我感覺他的作品在解除所有疑問后會讓人感到,就因為這個就會殺人?(目前只看了《放學后》和《惡意》)。就好比很多人在電影院也好看紙質書也好,對于《悲傷逆流成河》的校園暴力哭得很難受,可能沒有相似的經歷,卻有人經歷著這樣的事就變成了作者筆下心思縝密的殺人犯?我多多少少有點看不明白。
換個角度想一下。
可能作者強調的不是殺人的 原始動機,而是整個推理懸疑的氣氛,突出作者講故事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以說通,當時看完這本書只用了一天,因為一環扣一環,引人思索,激發好奇心,讓你總想再往下看一看,淡淡地,但又擲地有聲地。故事后半段節奏加快,讓人心情也更加緊繃,直到真相大白后,“松一口氣”和“豁然開朗”的感覺充斥在讀者心理,而最初的動機,你會感覺,其實也就那么回事兒。
不知道你們看推理小說的時候會不會隨著劇情的發展而去研究接下來是什么樣的劇情,甚至查找線索,圈吊,批注,推理分析?
我不會,我只想看著劇情隨意發展。
再怎么想推理,怎么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一本書也就那么厚,如果單純是為了過癮,我覺得買一本習題集可能更好些。最初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想看看他能演出個什么五六七八,當然爺爺的作品還是要尊重,只是文學類型我只做個路人。
過程全不重要,我想知道為什么這本書叫 惡意
為什么日高邦彥會對野野口有惡意?為什么野野口這么坦然?
直到看到最后脊背發涼。在春日的夜里瑟瑟發抖,卻又覺得,嗯,應該是這樣,只能是這樣。
那是我在咖啡店最后兩個月里看的書,后來我拎清了想明白了終于離開那里。
我本以為畢業時我會是哭得最難過的那個。
在豆瓣上這本書的高分熱評里有這樣一句話:“比起冤有頭債有主,不知從何而來的惡意才最叫人心寒,也持續得最久。這世上多數的惡意大體如此。”
當年真正遭受到校園暴力的是野野口,這種校園暴力的影響跟隨了他的一生。野野口與同學日高邦彥是鄰居,沒有過度親密的關系也不是多么的生疏,兩個人同班,在學校的事日子里也沒有太多的瓜葛,唯一讓野野口感到心存芥蒂的,可能就是日高有著他協助校園施暴的證據。二人初中之后便分開了,但日后日高仍然大方地接受了藏在初中時因為掌握著那個證據而仇視他的野野口。兩個人成為了好友。而在故事一開始野野口的自白中卻對日高充滿了恨意。我感覺這個地方是最讓人覺得沖突的。
這本書的最后一章,警察采訪日高的身邊的人時,他們對日高的評價是: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從一開始就對讀者和警察刻畫日高的形象,就是因為他已經被謀殺了,沒有第一印象,日高討厭貓并殺貓,體現了最一開始也是野野口最終的目的:貶低日高的人格。
如果你看到這覺得似乎兩個人的關系很復雜的話,在最后一章的前面作者有講過一個故事。大體上是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受到了老師的關注,但是老師的介入,并不會使校園暴力得到停止,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但是,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強大。他們也許有一部分會原諒施暴的人,有一部分卻沒有辦法釋懷,造成心理扭曲,產生了報復的念頭。其實也沒有報復那么嚴重,只不過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正當防衛吧?我認為。你也可以看作是還擊。
野野口就是那個一開始遭遇暴力到后來被迫參與施暴的人,而日高,只是目睹這一切的人。
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擅長原諒,而有一部分人只會把難過的事情埋在心底滋生出很多消極的念頭,我不知道這兩種人都是好是壞。我們通常認為后者違背了正確的思想,他們成為小說或者故事里的惡人,但這本書也告訴我們,前者是一個好人,釋懷了過去的日高邦彥最后卻死于非命。他對于野野口的包容和恩德,卻招來了怨恨。
這與野野口的自卑感也是有關系的,他不想輸日高,對方卻先他一步,寫書出名了,成為了他想成為的人,但他卻又去拜訪,暫存自己心底的惡意。直到最后發現自己得了癌癥,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而日高又頻繁地與當年校園暴力被他寫成小說的主人公妹妹產生官司糾紛,才導致了野野口的這一系列故事。
我應該來怎樣形容野野口這個人呢?自卑? 善妒? 貪婪? 愛慕虛榮,但是不得不說,他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在這個社會上獲得了一席之地,也確實有那么一些才能(故事中提到了他是個兒童文學的作家)。如果不是這位判案的警察善于發現的話可能日高的人物形象會被完全反轉,而野野口最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覺得這是野野口的本事,不管他的價值觀是對是錯。
就好像當年他由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一樣,他沒有選擇,不然只能繼續做受害者。雖然這件事在他的心上造成了很大的創傷,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哪怕被警察逮捕了也要掩蓋這件事情。他給自己編造影子作家的故事透漏出他對名譽的渴望。
他能得到什么?無論有沒有這個警察,我覺得他是失去最多的那個人,如果你要問他為什么要對日高做這些事情,卻又說不出來原因?能得到的,也許只是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
最后在故事結尾的幾段文字里也體現出野野口從小受到母親的思想,對日高一家的態度極其輕蔑,家庭教育也是人格缺陷的一大原因。
整本書最打到我心里的就是那句“其實也沒什么,我就是看他不爽。”
可能大部分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經歷:莫名其妙的就被懟,或者總感覺有人看你不順眼給你下拌子。其實前者輕到忽略不計,后者卻重如泰山。
也許是我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特別相信第六感,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我,看我不順眼的話我很快就能感覺到,但是感覺畢竟是感覺,也不會去做什么。你不喜歡我,我也并不喜歡你啊,兩個人的磁場相互影響的話,互相離遠點就是了,井水不犯河水。并且我認為,如果對方明明知道你發現她不喜歡你了,卻還是繼續做著某些事,讓你感到不舒服,那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故意的成分在里面。這樣處于劣勢的,也許并不是你。
可人是會變的,因為在乎會變得計較,人也會變得自私,如果因為莫名其妙毫無原因的看不爽或者不喜歡而視若無睹的話,那么吃虧的,心里堵著的,只有自己。有些事明明可以做,卻又不被人知道那為什么不做?
而有些事,人人都能看出來問題不在你,卻并沒有人說什么,那為什么不去拎出來?
既然大家都不說不做,那就讓我去做這個惡人好了,最起碼自己痛快自己活得真實。
我就是不想要那么多虛偽的東西,我就是想讓自己痛快,哪怕日子會變得艱難。
人生在世件事,活著總得有一點擲地有聲的東西才好。
后來等我看完我的第一本推理小說,情緒緩過來之后,我開始想,作者寫了這么多人的自白,為何偏偏不寫日高的自白?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死人,并不會說話嗎?那么日高在死之前是否知道夜晚偷襲他的人就是好友野野口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日高并沒有做什么,或者并沒有來得及做什么,即使是死了,我認為他總是能釋懷的。
因為人和人的高度從遇見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你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很難改變的,它們影響你的行為。世界觀方法論彼此影響,糾纏在一起,想要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太難了,所以這種距離和高度,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可我們無法停止不同高度人的相遇。
日高什么也沒有做錯,野野口也沒錯。
日高是注定要死的,野野口也是因為癌癥注定要死的。
只是這本書讀完 我真恨啊
管好自己不就行了嗎?哪來的那么多“就是看你不爽”呢,可這種事情又怎樣去避免呢?沒有辦法。
沒法停止相遇
但也釋懷了,日高都死了,我還活得好好地,這不證明,我該做出改變嗎?我該變得更加自私地活,對自己更加自私。
就 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