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書籍開篇,是柳青這段關于人生的感悟,這也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故事發展紋路和所有情理之中的轉筆。
讀文章先讀作者,作者路遙,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被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做過一年農村小學的教師。這段經歷也就成就了《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原型。
主人公高加林,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高中畢業在公社小學當民辦教師,正在一切順利,自己夢想著熬成公辦教師時,人生有了第一次轉筆。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系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社會上的公平總是相對于少數人而言,事業上起起落落的人生波折并不特別,但在作者的白描手法下,你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更因此理解到農民生活的擰巴和艱辛,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了。
作者給出了這樣的解讀,“這三年教書,他既不要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又有時間繼續學習,對他喜愛的文科深入鉆研。他最近在地區報上已經發表過兩三篇詩歌和散文,全是這段時間苦鉆苦熬的結果。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他將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涯。他雖然沒有認真地在土地上勞動過,但他是農民的兒子,知道在這貧瘠的山區當個農民意味著什么,農民啊,他們那全部偉大的艱辛他都一清二楚!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不必隱瞞,他十幾處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
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也有很多像高加林這樣映射著自己人生經歷的原型。“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于是,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樸實生動的通俗語言來進行藝術創作,有人說他是一個接地氣的大家,而我卻以為他只是一個拿筆勞耕的農民,他在自己的一畝素箋之上,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我們再回到《人生》里,高加林的夢想幻滅,然而,人生走向低谷的時候自然即將迎來新的轉折。職場失意愛情得意,他收獲了一份美好的愛情。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的戀愛,使他在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準備就此在農村扎根,與劉巧珍生活一輩子也許就很幸福了。此時,人生再次轉筆,沒過多久,在縣勞動局當局長的二叔因轉業回鄉,后門安排使得高加林再次回到縣委當了一名通訊干事。此時,他重遇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和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的前途誘惑之下,他最終拋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當然,人生不可能就此停筆。就在高加林在縣委宣傳部里混得風生水起,并準備和黃亞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人生夢想時,高加林通過關系在縣城工作的事被檢舉揭發,終于,他還是回到了農村,老老實實當了一名平庸社員。而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巧珍嫁作他人婦,徒留他一人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
“我,快七十歲的孤老頭子了,無兒無女,一輩子光棍一條。但我還天天心里熱騰騰的,想多活它幾年!別說你還是個嫩娃娃哩!我雖然沒有妻室兒女,但覺得活著總還是有意思的。我愛過,也痛苦過;我用這兩只手勞動過,種過五谷,栽過樹,修過路……這些難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嗎?——拿你們年輕人的詞說叫幸福。幸福!”
高加林在經歷了人生的起承轉合后,開始真實而深刻地思考“人生”這一命題。身為讀者的我,在全書末也開始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與籍首柳青那段文字。高加林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岔路口,就是關于愛情的抉擇,而他選擇了放棄,也就選擇了后悔。“娃娃呀,回來勞動這不怕,勞動不下賤!可你把一塊金子丟了!巧珍,那可是一塊金子啊!”在經歷了“被后門”的代替后,終于自己也有了“后門”的機會,也許對于當時做決定的高加林而言,那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機會。放棄了巧珍,他選擇的是縣城,是憧憬的夢想,更是自己內心的虛榮與不甘只做農民的欲望。然而結果證明他錯了。
在《路遙傳》里,有這樣一段關于路遙談及自己的婚姻。當朋友勸他:“還是找一個本地人比較穩妥,知根知底,有挑有撿。”路遙生氣了,反問說:“哪一個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學?不上大學怎么出去?就這樣一輩子在農村漚著嗎?”路遙一心要找北京知青,不免有攀高枝借力之嫌,這點我是不能茍同的。所以當后來又了解到,林達成為路遙的未婚妻后,她為路遙付出了很多。她每月掙三十八元工資,除了自己的伙食和必不可少的零花錢外,其余的都讓路遙花了。為了支持路遙,林達放棄了上大學的選擇。我把路遙和那個選擇跟黃亞萍去南京逐夢的高加林劃上了等號。
但路遙終究不是高加林,但也因此,只有路遙才能創造出高加林。高加林的糾結、自私、悔恨、真實,在路遙的筆尖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那一份深厚的鄉土情結也始終貫穿在他的作品里,滲透在他的人生里。他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雖然他憑著借力飛黃騰達沾染了“城市味”,但他從未背棄過自己的初衷,從未背棄過自己的黃土地。不管是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亦或是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無一例外,都是創作在黃土地之上。
高加林懷著一個飛黃騰達的夢想,進入縣城,風生水起地演出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農村。誰不曾這樣年少輕狂、鴻鵠壯志哉,人生應當可圈可點才不枉走這一遭,但轟轟烈烈過,人生終是要活在平平淡淡、踏踏實實的日子里。能夠守在細水長流的從容歲月里,才是那些起起落落的經歷所真正能帶給我們的財富。
最后想特別記錄一下路遙的寫作手法,《人生》一書中,對于人物動作、神態的白描可謂入木三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開頭出對高加林父母的描寫,“他父親正赤腳片兒蹲在炕上抽旱煙,一只手悠閑地援著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親顛著小腳往炕上端飯。他兩口見兒子回來,兩張核桃皮皺臉立刻笑得像兩朵花……老父親立刻湊到煤油燈前,笑嘻嘻地用小指頭上專心留下的那個長指甲打掉了一朵燈花,滿窯里立刻亮堂了許多。他喜愛地看看兒子,嘴張了幾下,也沒有說出什么來,老母親趕緊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饃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鍋臺上,開始張羅著給兒子炒雞蛋,烙白面餅;她還用她那愛得過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過來,把兒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的上,嗔怒地說:“二桿子!操心涼了!”。全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白描,像是“近一個月來,他每天都是這樣,睡得很早,起得很遲。其實真正睡眠的時間倒并不多;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睜著眼睛。從攪得亂翻翻的被褥看來,這種痛苦的休息簡直等于活受罪。”這樣細膩地描寫失眠狀態,難怪其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