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也叫桑蠶、家蠶,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桑葉為食,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tài)和生理機能完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
大約是2000年以后,娘家村里興起了養(yǎng)蠶熱,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桑養(yǎng)蠶。爹娘也種了2畝桑地,開始養(yǎng)蠶大業(yè)。
大家都叫它們蠶寶寶,還不許說它們的壞話,不然它們會不開心。不開心的后果很嚴重,它們會生病,生病之后自然無法正常吐絲結繭,甚至會死掉。
從幼蟲到蠶寶寶吐絲總共大約50天,因為時間短,收效快,所以當初很多人都喜歡養(yǎng)蠶。我沒見過蠶寶寶的卵,一般蠶寶寶分到村里,先在村里養(yǎng)一段時間。
卵到幼蟲的時期,因為太小,不好喂養(yǎng),都是先在村里集體養(yǎng),請村里一些年輕細心的女人去照顧。稍微大點,才分到各家各戶。
蠶寶寶是放到紙上往下分的,每張紙上的蠶寶寶數量差不多,具體多少我不清楚,據說一張紙大約是可以產45公斤蠶繭。
那時的傳統(tǒng)養(yǎng)蠶每年從4月份開始,10月份結束,一年能喂四季,春,夏,早秋和晚秋。夏天太熱,不容易成活,早秋比較忙,顧不過來,所以爹娘只喂春天和晚秋兩季。
只記得開春桑樹發(fā)芽的時候喂得少,只能喂一張紙。秋季桑樹葉子多,可多喂半張。村里年輕人聰明能干,桑樹長得好,又不怕受累,2畝地桑樹也有喂兩張紙的,甚至兩張半,最多能喂三張。
蠶寶寶很嬌嫩,桑葉是不能打農藥的,蠶寶寶的屋子里也不能打滅蟲劑。屋子提前用生石灰殺毒消菌,還得前后窗通風透氣。
屋子里的濕度和溫度也有要求,我記得屋子里都放置溫度計,及時發(fā)現溫度濕度是否合適?溫度低的時候還要準備爐子,必要的時候需要加溫。
門窗必須有窗紗,防止蒼蠅蚊子進去,否則蠶寶寶會不開心,生病就麻煩了。我們去采桑喂蠶的時候不能用香皂洗手洗臉,還不能涂護膚品,怕傷害蠶寶寶。
蠶寶寶幼蟲領回家,一般都提前在屋子里或者大棚里埋上幾排木棍,上面橫著豎著綁上幾根竹子。竹子上面放養(yǎng)蠶寶寶的草簾子,最多的時候要放置上下兩層。
幼蟲的時候,放置在一張草簾子上,需采嫩葉喂養(yǎng)。一片葉子可以喂好幾只蠶寶寶,所以幼蟲的時候最輕松。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才能長成成蟲。
每一次蛻皮,蠶寶寶都會休眠,不吃不動,表面上看著在休眠,實際是在蛻皮,才能繼續(xù)長大。這時候不能打擾它們,也是人們休息的時候,大約一天時間。
隨著蠶寶寶長大,草簾子也分得越來越多。它們吃的桑葉也越來越多,最后一次蛻皮后是最累人的,要不停地采桑才能供上它們吃。
喂蠶的時候,滿屋都是沙沙聲,像下雨一樣。放桑葉的時候,后面的簾子不等分完,前面的就吃完了。好像每隔6個小時喂一次,夜里也不能間斷。
采桑更是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的。雨天最累人,剛開始時穿雨衣,雨披,都不行,身上會淋濕,后來我買了雨衣雨褲才得到改善。
前面喂蠶過程我不參與,最后的喂蠶時間我得回去幫忙,因為他們兩個人忙不過來,太累人。不光采桑忙,喂蠶寶寶累,還要及時清理糞便。
蠶寶寶白白胖胖,很可愛,觸摸手感也很好,又嫩又滑。雖然樣子和豆蟲差不多,卻不像豆蟲那么可怕,不過也有一些人害怕不敢拿。
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發(fā)育到5齡末的時候,就逐漸停止吃桑葉。排出的糞便也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身體收縮并呈透明狀,這時稱為“熟蠶”。
熟蠶頭胸部昂起,8字狀擺動,尋找地方吐絲結繭。吐絲結繭的時候叫簇蠶,要把它們一只只放到蠶簇上。這個比較麻煩,需要很多人來一起幫忙。
必須盡快把蠶寶寶放到蠶簇上,不然它們就會爬得到處都是,因為它們等不及,要吐絲結繭。我記得姨和姨夫也都過來,還有前后左右的鄰居,聽說誰家要簇蠶,都會過去幫忙。
當時兒子還小,也就2歲左右,我回娘家都會帶著他,他從那時就開始幫忙干活了。我們把蠶撿到盤子里,他負責端過去給姨夫。姨夫守著蠶蔟,把蠶倒在蠶蔟上。兒子不怕蠶,敢用手直接拿,不過好像沒禍害,還是懂點事的。
蠶簇上的蠶寶寶滿了之后就掛起來,它們爬到蠶蔟的小格間里開始吐絲結繭。當然也有調皮的蠶寶寶會兩個鉆到一個格子里,也有的爬到蠶簇邊上,需要及時處理,不過大部分還是乖寶寶。
期間要不時查看,有時它們吐的絲會把相鄰的蠶簇纏在一起,需及時分開。還要不時把蠶簇上下翻,因為蠶寶寶是往上爬的,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三天的時間。
蠶繭最后從蠶簇上扣下來,賣到蠶繭站,養(yǎng)蠶工作才算大功告成。蠶蛹是很干凈無農藥無害的,至于有些人吃蠶蛹中毒,那是儲存不當的問題。
起初養(yǎng)蠶在西屋,空間太小,簇蠶的時候需要在院子里用塑料布搭個棚子。狗,貓都過去搗亂,需要好好看護。簇蠶如果下雨,那就糟了,蠶蔟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白忙活了。
后來爹把伯父的舊屋拆除,搭建了一個棚子,才寬敞一些。簇蠶的時候不用擔心貓狗搗亂,也不再怕下雨。隨著父母年齡漸大,力不從心后停止養(yǎng)蠶。
桑樹也都被砍掉,記得當時邊采桑葉邊吃桑葚,嘴巴,手都都被染成紫色??上菚r太忙,沒空摘桑葚,大部分都爛掉在地里。
如果是現在我會采集一些桑葚做酒,可惜不知道是蠶繭便宜,還是人們嫌累,都不再養(yǎng)蠶。所有的桑樹也都被砍掉,重新變成耕田。
我為此感到好遺憾,桑葉,桑葚都是好東西,連蠶寶寶的糞便都叫蠶沙,能明目。我記得娘還用蠶沙給兒子做了個小枕頭,可惜后來丟棄。
有些記憶已經模糊,我上網百度了一些資料,發(fā)現現在的養(yǎng)蠶業(yè)已經從傳統(tǒng)的一年三至四次,增加到一年十二次。養(yǎng)蠶的收入,從原來的靠天吃飯,變成了固定而且高薪。
繭價不再隨行就市,甚至有了定價權,規(guī)?;B(yǎng)蠶讓蠶繭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這個美好的時代,那些曾經的苦累已經漸去漸遠,隨風流逝。希望能把它們留存在文字里,作為忘卻的紀念。???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優(yōu)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著優(yōu)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