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有蠶絲歌曰: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這應該是首歌頌愛情的詩吧,雖然我們很渺小,但我們的愛情纏纏綿綿直到永遠。我們沒有古人那么多愁善感,但小時候養蠶的樂趣至今難以忘懷,如今孩子都三四歲了,想把那時候有趣的事記錄下來,帶著孩子再溫兒時記憶。
陽春三月綠葉新吐,小伙伴們都在神神秘秘的傳遞一樣東西。一塊破舊的報紙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黑點,小女生看到嚇得哇哇大叫,我們男孩子卻視如珍寶,那是蠶籽養蠶正式開始了。
首先得孵化,那時候沒什么專業的工具,就把蠶籽放在襯衣口袋用體溫孵化,如同母雞孵小雞簡單卻需要耐心和堅持。小孩子一開始哪有什么耐心,一會拿出來看一下,三四天了什么動靜沒有,急得上竄下跳,引得大人們哈哈大笑。后來才知道要保持恒溫連睡覺都要帶著,果然沒幾天黑漆漆的蠶寶寶一個個的爬了出來,毛絨絨的煞是可愛。
早早準備一個長方形紙盒,上面鋪滿嫩嫩的桑葉,拿根羽毛把蠶寶寶輕輕的掃到桑葉上。不要小看蠶寶寶的胃口,它們吃東西可不分晝夜,第二天打開一看桑葉啃的只剩經絡葉肉吃光光了。初春桑樹才剛剛發芽,那點嫩葉早被我們分光了,蠶寶寶可等不及一天不吃會餓死的。還好萵苣葉蠶寶寶也勉強能吃,看著那些小家伙食欲不振的樣子小伙伴們心疼的不得了,期待桑葉快快長出來。
一個星期左右桑葉漸漸多了,蠶寶寶又可以愉快的吃大餐了,小家伙們長得很很快,從小瘦黑變白富美了。每天放學小伙伴們一窩蜂沖出教室,直奔桑樹搶最嫩的葉子,那是蠶寶寶的最愛,小家伙嘴叼的很,老葉子啃一口就不吃了。看著它們一天天變大變白,滿滿的成就感,好像自己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
有天放學回家興沖沖地給小家伙們換上鮮嫩的葉子,可他們一個個懶洋洋的不想動,肯一口葉子又呆住不動了。難道他們生病了,急忙喊老爸過來了,老爸看一眼淡淡的說:沒事蠶要結繭了,我幫你準備個東西讓它們吐絲結繭。老爸拿稻草扎一個圓柱體,讓我把白胖胖的蠶寶寶一個個放上去。老爸說這個叫上山,白天它們安靜呆在上面,晚上會找個縫隙悄悄地吐絲結繭,原來蠶寶寶也是害羞寶寶啊。
一天兩天三天,白色的蠶繭還是沒動靜,用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形容最好不過。蠶繭大多白色,偶爾出現一個黃色紅色的繭,小伙伴驕傲的尾巴都翹起來。蠶繭慢慢有動靜了,蠶寶寶也從毛毛蟲變蝴蝶,雖然它們長的和飛蛾差不多,我們還是喜歡叫它們美麗的小蝴蝶。
可惜有些蠶繭始終沒有動靜,真正的作繭自縛了,還好只是少部分不然小伙伴得傷心死。把它們放在報紙活白紙上,有得迫不及待的產卵了,還有的在一起做羞羞的事情,然后再產卵。產完卵它們會安靜的呆在那里等待死亡,做到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些小家伙真的可愛可敬啊。小心翼翼的收好蠶籽,期待明年的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