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曬了自己的孩子養蠶寶寶的照片,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養過蠶寶寶。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養蠶寶寶,不知是因為它比較好養,還是因為那時上海的蠶寶寶特別多,總之,養蠶在小學生中間很流行。一只蠶寶寶剛孵出來時只有2、3毫米,到后來能長到手指那么粗那么長,然后織一個繭,搖身一變成了帶翅膀的蛾子。這對于小朋友來說,絕對是又新奇又有趣的,親自養一次蠶寶寶,就是上了一堂最好的自然課。
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也加入了養蠶大軍。我養的第一代蠶寶寶是好朋友送的,一共四只。它們剛來我家時只有幾毫米,就像根黑色的細線(百度說那叫“蟻蠶”),我不敢用手碰,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們捏死了,只能用牙簽小心翼翼地挑起來。我把它們安置在一個小盒子里,放上幾片嫩嫩的桑葉,很快桑葉上就出現一個個小黑點,那是它們的小腦袋在啃桑葉。
蠶寶寶長得非常快,沒過多久,它們黑不溜秋的瘦弱身軀就變成了灰白色,頭部分明了,身體上慢慢能看出一節一節的,身子下面的兩排小腳也清晰了,長到2、3厘米時,終于像條蠶寶寶的樣子了。這個時候我能用手去拿它們了,但還是特別小心,不敢用力,每天除了清理它們的小盒時需要把它們拿出來之外,就很少碰它們,看到柔弱的小動物,很自然就會耐下心來,手上也會特別溫柔。
蠶寶寶很專一,它只吃一樣東西,就是桑葉(其實桑寶寶也能吃別的樹葉,我甚至聽說有人喂青菜,不過吃其他東西會比吃桑葉死亡率高得多)。我自然是一心一意給它們吃桑葉,所以采桑葉就成了一項重要工作。我家不遠處就有一棵桑樹,每周五放學后我都會去那里采桑葉,但是隨著蠶寶寶漸漸長大,飯量也越來越大,門口那棵小小的桑樹已經滿足不了它們的需求了,我不得不去為蠶寶寶尋找新的口糧。那時候小學都是就近入學,同學們住得很近,放學了就在一個小區里玩。我們幾個養蠶寶寶的同學一招呼,便一起到附近的幾個小區里去找桑樹,那時候的我們植物不認識幾棵,花草喊不上名字,但桑樹長什么樣卻一清二楚。結果還真被我們發現了幾棵茂盛的桑樹。
看蠶寶寶吃桑葉是件很有趣的事。我喜歡把桑葉蓋在它們身上,它們自己會從下面啃出一個小洞,再把小腦袋從洞里伸出來繼續把洞啃大,有時候它們也會爬在桑葉的邊緣慢慢地吃。吃東西的時候,它們的腦袋會有節奏地上下動,就好像在一個勁地點頭。它們吃飯的時候,我可以呆呆地看很久都不覺得厭煩。
蠶寶寶越長越大,消耗桑葉的速度就越來越快,一天要喂好幾次。最后我的四條蠶寶寶都被我被我養得白白胖胖,我經常忍不住把它們放在手心里玩,它們的身體圓滾滾,軟綿綿的,因為長期吃桑葉,它們會變得越來越白,白色的背上隱隱有些發綠。也因為只吃桑葉,所以它們很干凈,還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桑葉香。另外,蠶寶寶還會蛻皮,脫皮的時候一動不動,每脫一次皮,就長大很多。小時候沒有那么詳細地記錄,這次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蠶寶寶一生一共要脫四次皮。
后來,蠶寶寶吐絲了。
起初,我發現蠶寶寶開始不吃桑葉了,慢慢爬到盒子的角落,頭開始往上仰,有時還會左右晃動,它的頭越仰越高,最后幾乎半個身子都抬起來了(蠶寶寶的柔韌性真好,瑜伽動作做得標準)。我馬上意識到蠶寶寶這是要吐絲了。吐絲可是蠶寶寶的人生大事,要好好伺候。于是我用紙糊了四個帶蓋子的小盒,給它們每人一個單間,好讓它們清清靜靜地吐絲結繭。分房以后,四只蠶寶寶很快找到了合適的位置,它們幾乎一致地選擇了盒蓋的四個角落之一,角落可以很好地固定它們的蠶繭。但是也因為這樣,它們一開始吐絲,絲就把盒蓋粘住了,我只能從縫隙里偷看。很快,蠶寶寶就把自己裹進了層層的絲里,看不見了,隨即一個厚厚的白色橢圓形的蠶繭就結成了。
大約過了十多天,蠶寶寶破繭而出了。當然,破繭而出的已經不是蠶寶寶了,而是變成了蠶蛾。說實話,那蛾子長得真一般,遠沒有蝴蝶漂亮。它的身體胖胖的(難道是我之前喂得太多了),乳白色,一對不太大的翅膀背在身上,它們在盒子里只是微微撲騰幾下,好像并沒有想飛的意思。雖然沒有蠶寶寶時代那么可愛了,但是畢竟是自己親手養的,我看著這些小蠶蛾,還是心生歡喜。
接著有一天清晨,我在睡夢中突然被一陣呲呲的震動聲吵醒,爬起來一看,竟然是兩只蠶蛾在親熱。看昆蟲交配,這對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可真是太稀罕了。我仔細一看,只見兩只蠶蛾的尾部緊緊連在一起,兩對翅膀拼命地拍打震動,同時,它們還在一起轉圈。因為盒子底部墊了張紙,它們的翅膀拍在紙發出了很響的聲音,所以把我給吵醒了。眼前的這幅景象我簡直看呆了,它們好像一個奇怪的運動中的裝置,又分明是兩只活生生的昆蟲。不過,我很快意識到它們在做什么了,想到自己能把螞蟻大小的蠶寶寶養成現在能夠交配的蠶蛾,還真有種自豪的感覺。
我不記得它們這樣親熱了多久,也不記得它們是怎樣分開的,只知道后來,母蛾開始產卵,公蛾就漸漸死去了。不過后一年有一次,我自認為有經驗了,看見兩只蛾子黏在一起的時間實在太長,怕影響母蛾產卵,就強行把它們分開了,也不知我的自作聰明是不是毀了它們的雅興。
再說母蛾產卵,它也是一邊拍動翅膀,一邊轉動身體,把卵下在我給它墊在身下的紙上,蠶卵是圓形的,但不是鼓鼓的球體,而是扁扁的,一個挨著一個粘在紙上,排列得非常整齊。剛產下的卵是白色的,等到第二年春天快要孵化時顏色會越變越深,最后成為黑色,小蠶寶寶就會出來了。
母蛾產完子以后沒多久也死去了。另外兩只蠶蛾,我忘了它們有沒有交配,可能它們很不幸是同性。總之,最后四只蠶蛾都死了,我把它們埋在了家門口的花壇里,還插了一根小樹枝作為墓碑。埋它們的時候,我心里有些難過,雖然知道蠶的生命只有短短幾個月,但這幾個月來精心喂養它們,早已把它們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的不舍,都是因為投入了感情吧。
我挑了兩個干凈完整的蠶繭放在瓶子里保存起來,一直留了很多年。聽說有些工廠里專門收蠶繭,我這才想起蠶寶寶吐的絲還能織布,我只是把它們養著玩,其實它們還有著更高的價值。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我的第二代蠶寶寶們出生了。
冬天過后,氣溫逐漸升高,白色的蠶卵慢慢變成淺黃色、土黃色、棕色,最后成了黑色,忽然有一天,蠶卵上出現一個洞,小蠶寶寶就一點一點鉆出來了。新生命的到來總是讓人充滿歡樂與期待,不久,蠶寶寶們都出來了,一下子有了二三十條。剛開始,我還為第二代蠶寶寶人丁興旺而高興,可是它們漸漸長大,我卻高興不起來了。因為數量實在太多,桑葉供給不足,為此爸媽還專門跑到附近一座小山上去找桑樹。一下子好幾個盒子都是蠶寶寶,清理起來也麻煩,實在養不了這么多。于是我想了個辦法,上街去賣蠶寶寶。
幸虧蠶寶寶每只都長得差不多,也不會撒嬌逗人開心,若是搖頭擺尾的小狗小貓,我定是舍不得賣的。那天周日吃過午飯,我就和我的一個好朋友,搬了小凳子坐在小區的入口,開始了我們的地攤生意。我的定價是這樣的,小的3毛錢一條,大的5毛錢一條,外送幾片桑葉。為了招攬生意,我還不停地吆喝:賣蠶寶寶咯……
我們的小攤還真吸引了不少人,小區門口坐著聊天的爺爺奶奶都圍過來看我們兩個小姑娘賣的什么東西,七嘴八舌地問這個怎么賣呀,蠶寶寶是怎么養的呀,于是我就像個養蠶專家一樣,一五一十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詳細給他們解釋蠶寶寶的生活習性,每天要喂多少桑葉,多久能長大等等。不過,大人們似乎對我這個賣蠶寶寶的小姑娘更有興趣,看一個二年級小學生如何擺攤做小買賣才是他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倒是路過的小朋友更喜歡我的蠶寶寶,都驚訝地張大了嘴說:哇,蠶寶寶,然后都要過來碰一碰,摸一摸。
小攤擺了一下午,看熱鬧的人不少,生意卻不怎么興隆,只有兩個帶孩子的媽媽和個別童心未眠的奶奶買了幾條,我也只有一兩塊錢的收入。眼看著太陽要下山了,我只好收攤了。
黃昏時分,我捧著沒賣出去的蠶寶寶,在小區里溜達,嘴里還在有意無意地叫賣。這時走來一位爺爺,好奇地打量我手中盒子里的蠶寶寶,似乎很有興趣。我趕緊乘機推銷了一番,甚至央求道:“爺爺你買幾條吧。”這位爺爺很是爽氣,一口答應下來:“好,這一盒我全買了,五塊錢賣不賣?”我一聽,有人要把我的蠶寶寶都買下來,那可真是求之不得。當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拿著五塊錢喜滋滋地回家了,這生意送算是做成了。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老爺爺卻找上門來了。
“小姑娘啊,你的蠶寶寶吃起桑葉來實在太厲害了,我來不及喂啊,我自己留了幾條,剩下的都還給你吧,五塊錢也不用還我啦……”老爺爺哭喪著臉,一副又想笑又無奈的樣子,看來是被這群吃貨給折騰慘了。
打那以后,我只好自己養著這些蠶寶寶。數量一多難免疏忽,最后有幾個調皮的竟然爬到了我家的櫥頂上結繭去了。
……
我大約養了三年的蠶寶寶,后來漸漸大了,學校功課多活動多,也就不再養了。現在回想起來,那卻是童年一段難得的美好回憶。
我想,孩子小時候,讓他/她學著養一些小動物,和小動物一起生活,他/她會變得更有耐心和愛心,可愛的小朋友和可愛的小動物天生就會是好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