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中,父親、母親與我構成了一個家庭的三元關系。
在家庭中,在孩子0-3歲的階段,處于二元關系(即母嬰關系)中,是唯母是天,對母親萬般依賴的狀態,而從3歲開始,孩子會意識到家庭中父親的存在。
這個時候,二元關系過得好不好,可以決定我們怎樣進入三元關系,而父親以何種姿態“介入”到母嬰關系當中,也決定了三元關系如何修正母嬰關系,所以說,父親進入二元關系本身就是一種修正。
因此,在三元關系中,父親有兩個功能:①不能讓母親吞噬小孩。②不能讓小孩占有母親。并且,父親還是家庭當中整體秩序的把控者。
“母強父弱”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家庭存在著“母強父弱”的現象。
你家是否有一位“母上大人”呢?
強勢的母親,通常說一不二,而相對“軟弱”的父親,為了不挑起事端,引起家庭不和諧,通常會選擇“消極應對”,由著母親的各種行徑,形成母親“全對”。
這種父親對母親的順從所營造出來的家庭氛圍,父親的介入不僅沒有教會孩子批判性地看待問題,還會讓孩子對母親的權威感形成不僅“對”而且是不經修正的“全對”的概念,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形成的概念就是我不能離開母親,若我離開她就是我不對,從而形成無法言說的愧疚感,無法辯證地看待身邊重要的人,都是無條件的滿足順從,若想表達自我,就是我的錯。
“父愛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
樊登老師曾說過,一個孩子的成癮性人格來自于“父愛的缺失”。如果這個孩子的爸爸在家里面沒有作用、消失的,或者媽媽整天指責爸爸......當母親在孩子面前把父親的價值整個打下去的時候,這個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從外在的事物當中尋找依靠。
當今社會中,在網絡盛行的時代,最常見的成癮現象可謂是“網絡成癮”,例如長時間看網絡視頻,沉迷于網絡游戲等。
網癮問題的危害顯而易見。
對于青少年,輕則有損身體健康,重則忽略學業,成績下滑,前程堪憂;對于成年人,輕則影響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重則則是誤入歧途,金錢損失等......
在心理學層面上,網癮是一種“全能控制”:
“我控制不了我自己,控制不了現實,我可以控制游戲中的角色?!?/b>
兒童過早的、突然地分離于為其提供外在資源與內在資源的載體,會導致兒童極端的焦慮與恐懼,從而啟動全能幻想或全能控制的心理防御。這是網癮的心理動力學原型。
在網絡世界中,角色可以被任意修改、歷史可以被顛倒重來、現實感泯滅于幻想之中。去理解網癮者在現實中失去了什么,并幫助重建或哀悼其失去的載體,其意義遠大于聚焦于克制其上癮行為。
對于網癮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全面關注,互聯網行業需要加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所帶來的弊端也必須正視,積極進行監管,保護青少年可以在潔凈的環境下茁壯成長,成年人也應有自覺自律的意識。
與外部社會環境管理的協同,我們還應該追根溯源,從原生家庭環境、從心理健康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不僅需要給予孩子陪伴,還要與他們一同學習和成長;不僅要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綜合素質。
養育孩子,是每位父母的擔當與責任,且任重而道遠。
我是Jo小朵兒,樂于分享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兒,愿給平凡的生活加點料,給奮斗的人生多一點正能量,多一點色彩與活力!感謝大家的關注!
歡迎大家到同名的頭條號串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