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個初三的心理學愛好者到心橋觀摹用場域動力處理個案,別看只是個小女孩,她提出很好的問題,家排和場域動力是一會事嗎?它們的相同和異同?當我一一解答后,這個可愛的女孩就這個問題寫了一篇論文。當時她告訴我,她沒有用微信,微信很多都是碎片,如果自己自控力不強,很容易浪費自己生命和時間,只用QQ。她說心理學太有趣了,未來她要報讀心理學專業,事隔數年我們沒有再聯系,但她的求知的眼神,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我仿佛看到中國心理學的希望和未來包括世界更大場域。
《場域動力學》凝聚著東西方文化的智慧,是現代心理學和中和思維碰撞的結晶。心橋在國學顧問蘇士雄的引領下,用場域動力激活生命活力為主要方法,十幾年來為很多個人解除身心痛苦,很多家庭重建愛的秩序、讓企業組織系統更具生命活力。心橋不忘初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證和研發著。我們始終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命再于積德、聚能、擴場。合道者順,失道者衰的自然規律,我們愿意用畢生的精力實證、研發、推廣本土的《場域動力學》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可以參加我們每周三的心橋沙龍,十幾年來,我們要么用場域動力處理個案,要么就是用場域動力探討個案,現在心橋有很多學員,是場域動力受益者,同是又是學習推廣者,感恩一路有您!!我雖然在北京開放大學上課期間,也能感受心橋沙龍場域愛的流動。請看心橋馮坦老師2019年6月5日沙龍小記:
有人說,“所謂危機,是“?!?,也是“機”。一切都取決于人。”您認同嗎?6月5日晚的心橋沙龍甴國學顧問蘇士雄老師主持。沙龍主題是《個案探討:怎樣在家庭中做到精準動念,達至整體和長遠效益最大化?》。沙龍伊始,馮坦老師向蘇老師請教;對于馮老師近期演義卦圖過程中的困惑,蘇老師用中和思維視角予以了解答,指出了馮老師在接項及演繹過程中動念的偏差:比如根據“選項三不”注原則,在感覺到對方已經有決定且不愿改變的情況下,寧可不接這個單子。接著,蘇老師為一位糾結于原生家庭關系的女士用【卦圖演義】做了呈現,蘇老師請這位女士憑自己的感覺選擇棋子,并依次將它們放入由天地人三才構成的時空場域圖中:當事人將父親選作“乾”,幺弟作“兌”,母親選作“坤”,大弟選作“震”,二弟選作“艮”,自己選作“離”;其中“乾”、“兌”、“坤”被放在場域的中心區域,“震”、“艮”、“離”處于社會層面;蘇老師解讀:在你們這個家庭里面,父親和幺弟是主要角色;父母及幺弟在家里有想法、意愿比較強。當事人對棋子的一番移動后,蘇老師解讀:父親與幺弟的關系很緊密,幺弟會將父親的想法在現實中加以實現,母親與幺弟的行為不完全同步,與二弟的關系較緊密;同時,原生家庭現在發生的事與你隔得比較遠。隨后,蘇老師用中和思維提出建議:事情是可以轉化的,如果你放得下情緣,反過來就主動了。越放不下,越想參與,別人越反感你,越會以為你有企圖;你與其糾結,還不如以不變應萬變!沙龍結束之際,大家紛紛表示,通過今晚沙龍蘇老師的講解,明白了精準動念的重要性。注:選項三不:1、不知深淺風險太大的不做:2、不方便的,鞭長莫及的不做;3、不相干的和非己所長的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