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臺綜藝《爸爸去哪兒》連續五季收視一路走高,將家庭教育中長期被忽視的角色——父親,重新拉回大眾視線,母親缺席的場合中,孩子與父親的相處遭遇重重考驗;
《爸爸說》系列漫畫在朋友圈中被廣泛傳播,漫畫里,面對孩子關于自尊、自強、自信、自愛等問題,父親的回答向孩子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年初上映的電影《飛馳人生》,劇情主線是賽車手張弛不忘初心,重返賽場,在巴音布魯克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隱藏在劇情中的父子關系同樣打動觀眾
……
最近幾年出現一個新詞叫做“喪偶式教育”,指向那些父親完全不參與教育環節的家庭,教育孩子的重擔完全壓在母親一人肩上,父親的家庭職責被簡化為賺錢這兩個字。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們好像也理所當然的變得沉默,像一座高大的、安全的、可以依賴的、不聲不響的靠山,他們在教育中的缺席成為一種越發常見的現象,74%的父親認為自己為了家庭忙于工作,承擔著養家的任務,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照顧子女,何況教育孩子的事,由母親一人來承擔也沒什么問題。
這又進一步導致,當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后,局面變成父親指責母親教子無方,卻不曾想到,問題的根源可能恰是在于父親的缺席。
父親缺席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普遍,事實上,這種家庭教育的模式對子女的成長隱藏著許多潛在影響。
有研究表明,長期缺少父愛或者缺乏與父親的溝通,將會導致孩子出現諸多不良現象,比如:缺乏自信心、表現過于羞怯、沉默寡言、不擅長與人交流、不敢表達自我、忽視內心感受、缺乏進取心、情感冷漠麻木、沖動易怒、自律性極差、缺乏規則意識、不服管教……甚至是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在《養育女兒》一書中說:“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他與父親的關系直接相關”,而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的教育地位卻被忽略了。
同樣,也有許多資料可以佐證,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將影響到子女在成年后對親密關系中對另一方的選擇。
父親的原始形象代表力量和英雄,孩子總會將這樣高大偉岸的形象傾注在對父親的崇拜和幻想中,這被稱為“理想化的父親”,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男孩在成年后也會成為好丈夫、好父親的角色。
而在父親缺席教育的家庭環境中,由于父親沒有提供情感上的支撐、價值觀的引導、規則意識的建立、行為舉止的示范,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內心力量過于虛弱、缺乏主見、唯唯諾諾,發展到極端可能就會成為所謂的“媽寶男”。因為男孩是通過崇拜、羨慕、向往,并從某種意義上戰勝父親這樣一個角色來獲得內心的力量和對自我的認同,從而實現真正的成長,完成從男孩到男人的轉化。
對于家中養育女兒的家庭來說,父親缺席教育環節,以沉默或者命令代替父愛的表達,情感的疏離和冷漠可能會導致女兒在成年后靠近年長自己許多的男性,尋找缺失的“父愛”,補償沒有真正從童年期走出來的自己,而這樣的關系往往是不平衡的、忽略真實需求的。
第二種情況,則是出于對情感冷漠狀態的熟悉,同樣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找了一位與父親相似的冷淡沉默不善言辭的男性作為伴侶,復刻自己的家庭環境,將這種影響傳遞給下一代。
更有一些女孩,面對冷酷強硬的父親,留下許多潛藏在內心中的創傷,導致對男性失去信任,難以與異性建立一段親密關系。
女孩在與父親的相處中能否獲得安全感,同樣也決定了女孩在成年后能否從親密關系里獲得安全感。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大,如何重新走上缺席的位置、回歸家庭生活、真正參與進孩子的教育,是許多父親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