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精要主義》
作者: [英] 格雷戈·麥吉沃恩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和生活
原作名: Essentialism
譯者: 邵信芳
出版年: 2016-4-1
媒介:電子書
方法:- [ ] 不求甚解; - [ ] 觀其大略;- [ X ] 熟讀靜思;- [ ] 八面受敵;
開始:20170518
結束:20170519
用時:跨度2天,看3小時左右,總結1小時
地點:家
評分:★★★★★
簡評:
讀完這本書的感覺就是,很多在別處聽到的知識,原來出處在此。一句話:“更少, 但更好!”
總結思考
什么讀這本書?帶著什么問題來讀這本書?
大名鼎鼎,很早聽過,沒時間讀。
最大的收獲是?體悟到什么啟發?你將采取的什么行動?
刪繁就簡!
更少!更好!
學會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讓生活充滿意義!
學校本應該是一個閑暇的地方。
不同意作者那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講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無
從這些啟發,你接下來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電影《甘地傳》 Gandhi (1982)
書籍《習慣的力量》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以下是我的筆記,對本書內容的一些總結和書中內容的摘抄。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原著哦!
精要的力量
“盲目地追求更多”的 境地。要想走出這種困境,出路就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
用忙碌衡量成功的淺見。
專注于最重要的事物。
電影《甘地》甘地本人就是一個精要主義者
離 世的時候,他只有不到十樣東西。
極簡生活,如果只有100件東西,你能活嗎?
甘地的人生是 一種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對精要事務的專 注能力和對非精要事務的決絕摒棄是他成 功的關鍵。
精要主義的本質在 于排除最重要事務以外的一切, 因為我們正在努力完成的事情中有太多是根本不應該做的。
鍛煉本身不是什么難事,每天決定是否鍛煉 才是真正讓人頭疼的。
養成習慣,不要讓大腦去決策,而是自動執行。
生之智慧,在于摒棄不 必要之事。——林語堂
可執行策略:
只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忽略其他一切別人要求的事。
刪減繁瑣事 務的日常計劃,并開始說“不”。
“這是我現在必須用自己的時間 和資源來處理的最重要的事情嗎?”
下班后就關掉手機,不再做時刻 聽命于手機工作指令的奴隸。他還經常去健身房 鍛煉身體,與妻子一起外出共進晚餐。
更少, 但更好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任德國博朗公 司(Braun)首席設計師多年。他遵從“幾乎一切 東西都是噪聲”的理念,認為只有極少的東西是 重要的。
精要主義并不是下一個新年決心要對更多的 事情說“不”,不是刪減收件箱里的信件,也不是 掌握新的時間管理策略,而是不斷地停下來問問 自己:“這些事情值得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嗎?”世間事務和機會之繁多,遠非個人的時間和資源所能及。
“更少,但更好”
蘋果喬布斯的“極簡主義”。
張小龍的“自律”,把微信做的如此簡潔、易用。
聚焦專注,而不是分散注意力。
正如李笑來老師所說,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比金錢更重要。
你的注意力成成為別人財富的源泉。
你刷微博、看一些視頻、玩游戲、看哪些八卦的新聞和所謂的新聞……你認為你在娛樂的同時,你的注意力也就被他們吸走了,變成他們財富的源泉。
騰訊今年第一季度的股票暴漲,王者農藥功不可沒。為什么呢?農藥吸引了大量“注意力”,越來越多人玩。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效應"越多人參與,越值錢。
《乘法器:最優秀的領導人如何讓每個 人變得更聰明》(Multipliers: How the Best Leaders Make Everyone Smarter)
勿忘初心!
成功會讓我們偏離最本質的事 情, 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很多公司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是“不假思索地貪多求全”。
心理學家們稱之為“決定疲勞”:要做的決定越多, 決定的質量就越差。
“我希望有勇氣真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按照別人的 期望而活。”
澳大利亞護士,他照顧過生命只剩最后 3個月的病人,并記錄下了這些人討論最多的遺 憾。在這些遺憾中,最大的遺憾是:“我希望有勇氣真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按照別人的 期望而活。”
不是盲目的追求自由,而是深思熟慮,有戰略性的選擇那些重要的事,淘汰那些浪費時間的事。學會減少、簡化,淘汰,聚焦于最重要的事。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研究表 明,對于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人們對其價值的 評價要高于其實際價值,因此要放棄就更難。
玩王者農藥,玩的越多,等級越高。你在上面投入的越多,你的沉沒成本就越高。
一段感情,投入的越多,你的沉沒成本就越高。要放棄就更難。
如何做到精要主義?
探索→排除→執行
探索: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 數
排除:擺脫無意義的多數
執行: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
這里和GTD有點像吧。先是收集、整理、加多一步(排除),然后再執行。如此反復循環。
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時間與精力只用于有意義的事。
三條核心真理:
“我選擇我要做的事”
“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
“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作者采用一種典型的“橫跨戰略”,但是他發現了問題。
“我企圖同一時刻面面出擊。結果,我既沒有在任何一項追求中徹底失 敗,也沒有在任何一個方面大獲全勝。很快,我 就開始懷疑所有這些開放的選項究竟有什么重要 的?
”
第一章 選擇,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 選擇的能力。——馬德琳·恩格爾
習得性無助與選擇能力缺失
第二章 甄別,幾乎一切都是噪聲
努力工作當然重要, 但并不是說更努力就 一定可以帶來更多收獲。 “更少, 但更好”可 以。
讓自己的時間變得更值錢!做更少的事情,但是有更多的收入,而不整天忙于生計。
米其林餐廳,也是遵循”“更少, 但更好”
無意義的多數與有意義的少數
帕累托原理(二八法則)
非線性增長
根據冪次定律, 某種努力與其他努力相比, 確 實會使成果呈指數級增長。
第三章 取舍,我究竟想要什么?
講了一個案例:
西南航空 ,廉價航空的權衡取舍。
有所取, 必要有所舍
公司的信條讓他們對“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何取舍?那是又價值觀決定的。參考“價值觀”這篇。
第四章 抽離, 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
沒有偉大的孤獨,一切 嚴肅的事情都無法做成。——巴勃羅·畢加索
你需要一個思考和聚焦的空間
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 分心物的空間
斷網!
丟下手機!
思路不受打攪和干擾。
持續地思考
理查德·韋斯特福爾(Richard S.Westfall)這 樣寫道:“在牛頓名聲大振的時候,有人問他是 如何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答案就是持續地思 考……’他一旦要思考什么,就持續地思考,也就 是排除一切雜念或是幾乎排除一切雜念地思 考。”換句話說,牛頓創造了進行高強度專注思 考的空間,而這種不受打攪的思考空間使得他對 宇宙間最基本構成要素的探索成為了可能。
讓自己成為時間的主宰
不管你覺得自己多么忙,你依然可以從工作 日中切出一塊專門用以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比 如,領英首席執行官杰夫·韋納(Jeff Weiner), 他每天都從自己的工作日程表中留出兩個小時的 空白,什么工作都不安排。因為接二連三的會議 使他幾乎沒有時間來思考身邊的世界到底發生了 什么,他便養成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慣例。剛開始 時,這像是一種自我放任,而且還有浪費時間之 嫌,但他最終發現這是最具價值的提升工作效率 的方法,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他將之視為一種黃 金法則,保證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一天,而不是 成為這一天的奴隸。
留出空間, 閱讀思考
比爾·蓋茨的故事
在公司發展史上最繁忙、最迅猛 的時期,他依然為自己創造時間和空間,每年安 排兩次什么也不干的一周,專門用來閱讀文章 (他的最高紀錄是112篇)和書籍,學習新技 術,勾畫更遠大的圖景。現在,他仍然從自己日 常的基金會工作中抽出時間來,不為別的,只是 為了思考。
第五章 審視, 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把眼光放在大局上
傾聽話外之音, 領悟言外之意
培養“新聞記者”的四種方法
1.寫日記, 成為自己人生的記者
顯而易見,“journal”(日記) 和“journalist”(記者)屬于同一個詞根。“記 者”一詞,按其字面的意思,指的是寫日記的 人。因此,要成為自己人生的記者,最明顯而且 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寫日記。
第六章 游戲, 擁抱內心孩童的智慧
學校本應該是一個閑暇的地方。
“school”一詞來自希臘語“schole”,意為“閑 暇”。然而,誕生于工業革命時代的現代學校體 系,已經扼殺了學習中的閑暇時光,樂趣也所剩 無幾。
游戲
游戲,我更愿意把它定義為任何一種我們僅 僅為獲得其中之樂而進行的活動,而不是一種達 到目的的手段,不管是放風箏還是聽音樂,抑或 是到處亂扔棒球——也許它們看上去像是一種毫 無意義的活動。游戲,通常被視為一種毫無意義 的活動。但是,它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 意義。美國國家游戲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創辦人斯圖亞特·布朗(Stuart Brown)通過研究大約6000個人的游戲史,得出 了這樣的結論:游戲, 能夠極為有效地改善包 括個人健康、關系、教育、組織能力在內的一 切。 “游戲,”他說,“能使大腦具有可塑性、適 應性和創新性。”同時,他簡明扼要地指出:“在 激發大腦功能方面,游戲的作用是無可比擬
游戲是解壓藥。
游戲對于大腦的執行功能可以產生 積極的影響。
讓游戲走進工作, 讓游戲走進生活
第七章 睡眠, 保護你的身心資產
每晚,當我入睡時,我 死去。次日,當我醒來時, 我重生。——圣雄甘地
睡眠有助于這些頂級的演奏家補充體力和精 力,從而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練習之中。
一句話,睡眠是必須的,你想成為下一個“李開復”嗎?
第八章 精選, 只接受前10% 的機會
●如果答案不是一個確定的Yes,就是一個肯 定的No。
●只接受前10%的機會。
●制定一種既有選擇性又明確的標準。
●放棄“不錯”,等待“最好”。
研究顯示,成就和對成就的認可, 是人類行為的兩大主要內在驅動力。
《再論如何激勵你的員 工》(One More Time: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的文章,此文是《哈佛商業評論》 史上最受歡迎的文章。在文中,弗雷德里克·赫茨 伯格寫道,研究顯示,成就和對成就的認可, 是人類行為的兩大主要內在驅動力。
常規造就天才
游泳冠軍 菲爾普斯
《習慣的力量》
思考題
“未來5年, 你真正的職業目標是什么?
“如果一生只能做一 件事情,你會做什么?”
“精要主義者與斜杠青年之間是矛盾關系嗎?”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期待與你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