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踏上這樣的道路,因為生命何其短暫,而在這短短的余生里自己究竟要成就什么,是需要我們反思的。
精要主義是什么?它不只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關于你如何能過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哲學。它不是一種你偶爾嘗試就遺忘的方法,而是你一旦對生命本質進行思考,就會想要轉變自己并努力想過的一種生活,一種實踐。
“只有極少事務具有非凡價值”,這是精要主義的核心精髓。
簡單來說,就是追求“更少,但更好”。要過一種了無遺憾的生活,在了解了生命留給我們的時間少得可憐這一情況下,必須最大化你的個體貢獻值,通過只做最重要的事,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
這個社會用忙碌來衡量成功的虛假方式欺騙了你。你是否聽過“成功的悖論”:成功會帶來太多的選擇和機會,其結果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個專注點土崩瓦解。
事實是:你要做的決定越多,決定的質量就會越差。很多人患上了習得性無助和選擇能力缺失,是由于過分強調了選擇(面臨的選項)的外部條件,而低估了做出選擇(行動)的內在能力。很多公司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也是不假思索地貪多求全。
絕大多數提高生產率的方法都不外乎增強適應性,提高效率。精要主義的本質在于排除最重要事務以外的一切,因為我們正在努力完成的事情中有太多是根本不應該做的。
要應付繁忙復雜的生活,很多人采用的是拉伸自己的方式,努力讓自己接受、適應和改變,擠出時間搞定各種不同的事情。但問題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擁有選擇的人數有了極大增長,而我們的社會卻還完全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一切。你的選擇呈指數級增長,可你選擇的能力卻迅速的衰減甚至喪失了。
沒有比高效率做無用功更無用的事了。——彼得.德魯克
精要主義的價值基礎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定理,很多人可能都聽過:
1.帕累托原理:20%的事物產生了80%的效果,不管是社會中的財富分配還是你的個人時間分配。也叫做重要少數法則,巴菲特說他90%的財富僅僅來自于10項投資,他的投資理念雖然簡單,但也是這一法則的典型應用。
有時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樣重要。——沃倫.巴菲特
2.冪次定律:大多數人都體會過,有時候更多的努力會導致發展進入不再變化或增長的穩定期,甚至停滯不前。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是線性的回報。
不需要頻繁的買賣,只要幾次決定便能造就投資財富。——查理.芒格
某種努力與其他努力相比,會使結果呈指數級增長。幾乎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少數事物效果非凡,影響巨大。你需要拒絕好機會,擁抱真正的契機。
精要主義的核心真理
要成為精要主義者,你必須摒棄這三種錯誤思想:我必須做、這些都重要、我能兩者兼顧。
取而代之的,你要相信:我選擇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如果你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別人替你安排。
當然,這一切不會那么容易,你會面臨很多阻力,選擇精要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心智的訓練,也是情感的訓練,必要的時候還要對社會壓力說“不”。
精要主義的思維方式
你只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忽略其他一切別人要求的事——專注于最重要的事務,決絕摒棄非精要的一切,同時為了減少未來執行重要事情的難度,你需要把要做的事情建立成一種常規或體系,使未來每天的執行變得更容易。
保證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一天,而不是成為這一天的奴隸。
一、喚醒并主動運用選擇的能力
高度重視選擇能力,將之視為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它的存在獨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在行動之前系統地探索和評估,探索更多的選項,
二、將有意義的少數,從無意義的多數中甄別出來
時刻提醒自己:幾乎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少數事物效果非凡,影響巨大。
三、做出取舍
強迫自己權衡,并戰略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能極大地增加實現自己目標的機會。
精要主義的養成步驟
步驟一:探索
精要主義者的做法是在專注于某項事情之前,先廣泛地探索和評估各種選項。因為精要主義者只在少數重要的想法和事情上集中精力“大干”一場,他們最開始時探索更多的選項,就能保證以后作出的選擇是正確的。
精要主義者們用更多的時間來辨別,以便花更少的時間來做,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精要主義者知道什么是最有價值的事情: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需要觀察和傾聽的時間,需要有享受娛樂的心態,需要聰明地讓自己該睡就睡,需要在作出選擇時自覺自律地運用嚴格的選擇標準。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精要主義者會選擇給自己創造探索和思考的空間。
留出點時間來喘一口氣,四下望一望,好好想一想,是必不可少的。有意識地留出沒有分心物的時間和沒有分心物的空間,除了思考,絕對不做任何別的事情。你需要這樣的安靜清明來創新和成長,創造一個空間,來探索一百個問題和一百種可能性。
所有這五個要素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在現實中偶爾抽離,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留出觀察和傾聽的時間,把眼光放在大局上,以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同時,注重游戲和睡眠,它們是你的身心資產,讓你更有能力探索世界、建立聯系;建立嚴格的選擇標準,放棄那些還“不錯”的選項,只等待“最好”的。
步驟二:排除
有6種方法,將自己從無意義的事情中擺脫出來:
1.客觀的評估一個事情的價值。
2.通過澄清目標,我們可以學著做一些一次性決定,它們相當于未來的一千次決定,這樣就省得一次次用同樣的問題來折騰自己。
3.有勇氣,優雅地說“不,只答應真正重要的事。
4.及時止損,忽略沉沒成本,放棄就是最大的贏。
5.刪除冗余,自律地拋棄那些好選項、用有意義的活動取代無意義的活動、審視自己的活動和行為是否與自己的核心目標相符相配。
6.設定邊界會帶來自由,別人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找到自己的壞事者,事先溝通約定界限,避免直接說不。
步驟三:執行
為了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你需要:
1.提前準備,基于最佳情況,考慮最壞的可能,為意外情形設置緩沖。
2.通過問“重要事務實現道路上的攔路虎是什么?”,來鎖定和掃除你推進道路上的“最慢行進者”。
精要主義者不關注需要增加哪些精力和資源,而是關注哪些限制和障礙需要連根拔起。
“哪一個障礙掃除之后,其余的障礙會立刻消失?”根據這個問題,來給所有的障礙排列優先順序。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有且只有一個頭等要事,如果主要障礙巋然不動的話,盲目掃除障礙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3.從小處著手,為自己創造動力。
直觀地看到自己正在朝著目標進步,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
不要再從大處著手,然后除了浪費時間和精力,一無所獲。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須從小處著手,創造動力。然后,運用這種動力創造下一個勝利,再下一個,長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4.讓重要事物處于默認狀態。
Twitter和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的聯合創始人杰克·多西就把自己每周的常規活動安排得有滋有味。他把一周分成幾個主題。星期一的主題是開會以及處理公司經營方面的工作。星期二主攻產品開發。星期三致力于營銷、傳播和發展。星期四關注開發人員和合作伙伴。星期五的主題是公司文化建設。這種常規設計,有助于這家高速成長的新興公司在面臨千頭萬緒時能夠冷靜應對,鎮定處事。
如果我們能夠創造一種處理重要事務的常規,執行就如同擁有了自動駕駛儀。這樣,重要之事就不用我們有意求之,而是水到渠成,無須思慮。某些情況下,精要主義者仍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由于有了正確的常規,每一分努力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規的作用力來自于大腦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斷生長,直至成為一個完全無意識的過程。
常規還有另外一種認知優勢。一旦腦力活動轉入基底神經節,精神空間就得以釋放,可以專注于新事物。我們無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用于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樣的決策,只要把決策嵌入到常規中,就可以把這種自律調撥到其他精要事務上去。
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常規,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變行為。你需要找到引發非精要活動和行為的刺激事件,并設法讓這個刺激事件與確屬精要的事情相關聯。
5.專注于當下最重要的是什么:不為未來擔心,不為過去焦慮,專注于當下,享受當下。
當你面臨很多很多的任務,以至于不知該從何下手的時候,停下來,深呼吸。投入到當下,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明天最重要的是什么,甚至不是一小時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不確定,那就把所有爭搶你注意力的事情都列出來,然后劃掉所有此時此刻不重要的事情。
對過去的錯誤不能釋懷,或者對未來要面臨的事情頗有憂慮,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擔心過去或未來上花費的任何一秒鐘,都在分散抽離著你對此時此地重要事務的關注。
聚精會神、心無旁騖,這是現代人需要努力修煉才能收獲的技能。
活在當下,這是我們的愿望,也是精要主義者奉行的原則。如果你也在擁擠不堪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能找到片刻安寧,希望本書能帶給你一些收獲,在合適的時間里選擇一條合適的路。
附上整理的思維導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