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 晴朗
文/至善至柔
今天繼續學習《大學》之修身在正心。
原文有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四聲),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hao四聲)樂(le四聲),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身:在這里作為“心”,內心的意思。
忿懥:這里指憤怒的意思。
好樂:偏好逸樂的意思。
心不在焉:指心不在這里。焉:于此的意思。
這一段也是我在學習《大學》里特別喜歡的一段話。現在把它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之所以說修身是在于先要端正我們自己的內心。因為如果我們的心有憤怒,就不能夠做到心正不邪;
如果我們的心有恐懼,那么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如果我們的心有偏好逸樂,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如果我們的心有憂患,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如果我們的心思根本就不在這里,那么看到的東西也就像沒看到一樣,聽到的聲音也就像沒有聽見一樣,吃到的東西卻不知道食物是什么味道。
這就是所謂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
典故:在元代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名叫許衡。有一次,他在路過河南沁陽時,天氣特別特別的炎熱,實在是口渴難耐。
路邊正好有一棵高高大大的梨樹,樹上結滿了新鮮的梨子,路過的人都紛紛去摘梨吃,唯獨許衡靜靜地坐在樹下一動不動。
有人甚是不解呀,前去問到:“別人都在摘梨子吃,你為什么不摘個梨子來解渴呢?”許衡答到:“不是自己的梨,怎么能亂摘呢?”
那人捂著肚子笑他太過于迂腐了,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什么主人呀?徐衡卻正色的回答:“梨樹雖然沒有主人,難道我們的內心也沒有主人嗎?”
那人聽后,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出自于《元史?許衡傳》:“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dan二聲)之。
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衡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也就是說,我們無論做任何事,不是為了被別人看到才去做,而是我們心中要自有一桿秤,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就像昨天我們所學的一樣的道理,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真誠。就像昨天擊文姐姐在評論中所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呂氏春秋?先己》中說:昔者先圣王,成者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其實圣賢書中的道理都是相互貫通的,學習使我快樂,明天繼續學習《大學》,歡迎友友們評論指導,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八月份繼續讀書寫文賺貝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