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想放棄,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孩子下意識的行為。
家長們常常就事論事,面對不同的困難用不同的解決辦法,卻發現只是治標不治本。
是因為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關鍵。
小輝的父母很注重培養小輝,從小學便開始讓小輝學習各種才藝。
但無論是書法、游泳或是音樂,
小輝往往都堅持不到一個學期,最少的甚至只上了幾節課。
為此父母沒少打罵教訓小輝,
但小輝仍每次都以自己不喜歡、太難、學不會為由鬧著不去,
父母只好頻繁更換興趣班。
由于成績始終不理想,上了初中,母親開始抓小輝的學習,辭去工作專心在家陪讀。
母親對于小輝的學習非常上心,始終做到親力親為,碰到不會的也是有問必答。
經常都是整晚整晚地陪小輝做作業,
為了不讓孩子睡太晚,有的時候甚至還會代為寫作業。
可小輝的母親發現,最近小輝的學習效率越來越低,
原來會做的題也開始經常出錯,一碰到難題就要尋求幫助。
作業一多便開始以頭疼、上廁所、喝水等各種理由逃避。
小輝現在不僅學習成績很不理想,
而且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習的各種才藝也都無疾而終,沒有一項堅持下來。
像小輝這樣的情況其實是非常常見的,
每當家長在遇到這類情況時,都覺得又氣又無助,
孩子做事總是半途而廢,耗費的不僅是時間、精力和財力,
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一直這樣下去孩子將來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是什么因素導致孩子做事容易半途而廢,遇到一點困難就輕易放棄呢?
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而解決困難失敗時有發生。
心理學上將個體在實現既定目標過程中,
遇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障礙,使目標無法達成,
而產生的消極的心理狀態稱為挫折心理。
孩子面對困難產生挫折心理,臨陣脫逃,和其自身較低的抗挫折能力有關。
隨著年級升高、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增加,
抗挫折能力越低,越可能越學越不會學,甚至泛化到遇到任何事都容易放棄。
孩子面對困難會選擇逃避,不僅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也受父母教育的影響,
其中,教育方式的偏離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父母若采取過于嚴格的教育方式,
比如對孩子的失敗非打即罵,或者對孩子要求過高超過孩子的能力范圍,
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即經歷了挫折與失敗后,再次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極端方式(如打罵)、期望過高等都是導致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的誘因。
除此以外,父母如果采用過度保護的方式,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案例中,當小輝無法堅持在興趣班學習時,其父母只是一味指責或頻繁更換興趣班,
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會助長小輝輕易放棄的壞習慣。
同樣,小輝母親全程陪伴學習,不斷幫助他掃除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就是過度保護的典型表現。
家長沒有意識到,有些困難是沒辦法規避的,過度保護就是在剝奪孩子歷練的機會,
這也就導致孩子會習慣性地尋求幫助,
當沒有得到幫助時就會選擇逃避,當遭受挫折時就會無法承受。
除了孩子自身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外,
任務本身是否真正適合該年齡階段的孩子也應該被考慮。
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雖然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但不能遠超于發展。
教育要著眼于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孩子提供難度適當的任務,才更有利于其發展。
有時候困難遠超于孩子的能力。
讓孩子覺得目標達成遙不可及,也是孩子讓輕言放棄的重要原因。
那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提升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家長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01
要讓孩子經歷“無聊感”
只有經歷了“無聊感”才知道什么是真興趣。
今天喜歡吉他,明天要去學滑冰,后天又想學武術。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三心二意,可干啥都沒長性。
這其實特別正常,父母要做的是不要立刻同意讓孩子放棄,
至少需要讓孩子經歷“重復的無聊感”。
一個人如果想要堅持做一件事情,很關鍵的一點是找到一個“對”的興趣。
言外之意,大部分孩子認為的興趣,最終都是“錯”的。
但是要知道這個對錯,就必須讓孩子經歷“無聊感”。
比如孩子吵著要學吉他,家長就應該和他溝通好,
剛開始學是很開心的,但是中間肯定會有重復和無聊的過程,
但是你需要堅持,就像植物大戰僵尸里的豌豆射手一樣,
眼看著僵尸就要吃掉自己了,也依然不放棄地繼續朝它發射豌豆,是不是?
只有當孩子經歷了無聊,也選擇了堅持,
你們仍覺得這不是一個“對”的興趣的時候,才可以放棄。
如果沒有經歷“無聊重復”,光讓孩子嘗到入門的甜頭就同意他放棄,
那就等于放棄了一次驗證興趣是否合適的機會,這和一開始就什么都不學沒有區別。
當然家長也不應該走另外一個極端,一條路走到黑。
大部分孩子一開始的興趣都是不合適的,
他要不斷地嘗試,才能發現那件他愿意投入一輩子激情的事,
因此請容許他一開始選錯“興趣”。
02
加強挫折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當孩子不得不獨自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心理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榜樣激勵法,以身示范。
父母不斷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可以向孩子介紹戰勝挫折的范例,
讓孩子耳濡目染。
父母還可以主動創立挫折情境,如陪同孩子爬山,途中遭遇風雨、蚊子騷擾、挑戰更高的山峰,這也是體驗堅持和戰勝挫折的好機會。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等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03
父母積極引導,鼓勵與支持相結合
犯錯在所難免,當孩子經歷失敗時,
父母的指責有時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陷入失敗的泥沼。
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就需要父母正確引導。
父母首先要擺正心態,共情孩子的感受,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失望的情緒,
而要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么,父母始終會在自己身邊給予支持。
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對失敗進行正確歸因,即從主客觀角度分析為什么會失敗,然后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失敗。
父母還要教給孩子應對困難(挫折)的具體方法。
遇到挫折后,可以引導孩子聚焦于具體細節上的改進——
改變策略?調整計劃?增加練習時間?變化方式?降低難度等等方式來應對困難與挫折。
孩子克服了困難,或者看到孩子為克服困難付出了努力,父母應該及時鼓勵,這樣有利于孩子建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04
任務難度設置要合理
父母在給孩子設置任務時應該充分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任務的難度不能設置過高,
要做到,不讓孩子“踩在腳下”,但也要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如果總體任務的難度讓孩子一時無所適從,
父母可以將任務分解成孩子能夠克服的一個個小任務,
幫助孩子設立解決困難的具體目標,即設立階梯目標,
讓孩子更易接受,不會出現中途放棄的情況,
每當孩子完成一個小目標,家長要及時地給予鼓勵
通過小目標的達成,達到最終完成總體任務。
不怕失敗,不輕言放棄,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需要一個長期引導和培養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中間還會出現反復。
所以家長不要著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有比以前進步的地方,
要及時地發現并且給予肯定,正向引導孩子,
孩子就會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內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