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一十九):贏得倉皇北顧。
宣統三年,臨時大總統加身的袁世凱頻繁出手,先是大規模裁撤軍隊,但是主要涉及南方諸省,一時間南方各省督軍怨聲載道,各省三十余萬人馬被削減,其中涉及袁世凱的嫡系北洋軍卻并不多,所以南方軍的相對實力遭到嚴重壓縮。火上澆油的還有宋教仁在北洋集團的地盤上被刺身亡,這場一直尚難蓋棺的刺殺案,在當時讓袁世凱飽受非議,按理說以袁世凱的心機似海,即使想要痛下殺手,也絕對沒有必要在宋教仁赴約后在自己的地盤上動手,這場波瀾詭譎的懸案對雙方爆發的贛寧之役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對于袁世凱來說,北洋軍在贛寧之役中絕對是勝券在握。北洋軍嫡系六個師的人馬早已有兩個師開拔東南前線,震懾南方諸軍,一番暗中調兵遣將,袁世凱接著下令免去南方軍最具實力的三位督軍職位,南方軍終于坐不住了。被撤職的江西督軍李烈鈞率先發難在湖口起兵,公開通電反對袁世凱,所以北洋軍也將進攻重點放在了江西境內,贛寧之役拉開大幕。第六師北洋軍前鋒在盛夏時節開入江西境內與南方軍接火,在沙河一帶雙方近兩個師的人馬鏖戰數日,北洋軍驍將李純深感“左撐右持,危險萬狀。”其后南方包括江蘇、湖南、廣州以及福建等數個省份積極響應江西倒袁號召,贛寧之役全面鋪開,但是北洋軍反應迅速,援軍開赴后在八里坡一帶取得突破,贛軍傷亡三百余人,陣地被突破,段芝貴率領北洋軍主力兵鋒直指贛軍大本營湖口。
在湖口外圍陣地,南北雙方鏖戰十余日,在段芝貴的戰報中“士卒面目焦黑,膚發難辨”,最終北洋軍以優勢兵力突破陣地,李烈鈞雖然盡力維持仍然難掩贛軍潰敗,北洋軍勢如破竹,在海軍的支援下,連克九江、南昌等軍事重鎮,基本掃清了江西境內的贛軍。江蘇作為贛寧之役的另一個主戰爭,駐守南京的是南方軍中的精銳第八師,北洋軍元老張勛與馮國璋領兵進攻,張勛率領麾下一萬余人的武衛軍率先進入戰場,與包括一千余人的皖軍援軍在內的一萬余南方軍展開激戰,最終馮國璋麾下的三個師的北洋軍尚在隔江觀戰就已解決戰斗,隨后廣州等省份眼看大勢已去,紛紛倒戈表示不再反對袁世凱,贛寧之役也落下帷幕。
最終,這場持續近兩個月的南北交戰,無論在兵力優勢以及部署準備上,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都是勝券在握,接著北洋軍也將地盤擴充至長江流域,即使鞭長莫及的大西南省份也給予了一定震懾,但是贏了這場戰爭的袁世凱,輸掉的卻是人心。在贛寧之役中北洋軍雖然得以滲入諸多地盤但是減員嚴重,僅張勛麾下就折損了二十個營的兵員,曾經的袍澤老卒大多戰死沙場,府院更是抓住袁世凱用兵的契機大加口誅筆伐,看似春風得意的袁世凱,背后的危機也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