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習股票知識,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炒股經歷,記錄一下,跟大家分享。
第一次接觸股票,在2015年6月。那時老爸出于讓我多去接觸新事物的目的,給了我一萬塊,讓我去炒炒股。一萬塊對于當時初入社會的我來說,可是一筆大錢,我懷著瑞瑞不安的心情觀望了半個多月的股市情況。在這半個多月里,我第一次聽說了大盤、K線、牛市、熊市等專業名詞,但心里其實一點概念還是沒有。
都說心動不如行動。在看了半個多月的大盤情況,又跟閨蜜打聽了哪只股票可以買后,6月中旬我決定殺入股市小試身手。
聽了閨蜜建議,買入第一只黑色金屬股。記得當時是第一次聽說這家企業的名字,第一次知道這個行業。但盡管如此,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
買完之后,心情忐忑,時時刻刻都在想這只股票什么時候能漲呢?什么時候能賺到錢?
接下來的每一天就跟大多數股民一樣,每天準時打開我的炒股軟件,看看大盤點數、看看買的股票漲了還是跌了,心里就跟在飄蕩的船一樣,時而高漲,時而跌宕。
當時買這只股票的時候大盤在5004點,沒想到過了2個星期,大盤就跌到了3794點。買的股票也跟著下跌了33%。我的心理有點恐慌,但同事說這是正常的下跌,而且還可以乘著下跌多買些。我似懂非懂,但還是跟著同事前后加倉了2次,到大盤3776點的時候總共持有1000股。
加倉之后大盤有了短暫回升,但在3900點一直搖擺,持續了2個多星期。心急的我覺得大漲的可能性不高,于是索性賣出了500股,剩500股繼續觀望。
過了幾天,大盤終于重新站上4000點,我認為機會難得,后面還是會下跌,于是趕緊把剩下的500股賣出。
又過了兩天,我忍不住跟閨蜜打聽,得知她換了一只新的股票后賺了不少,于是我又躍躍欲試,問了股票的名字后又重新殺入股市。
這次買的是一只環保概念股,當時看新聞都在宣傳環保概念,覺得這次肯定沒買錯,肯定能漲不少。于是滿懷期待買了300股,依舊每天上午準時看大盤。
這只股買的成本價是6.7元,大盤在3986點。由于之前大盤又站上4000點,各個財經新聞、股評人都看好上漲,認為這只是市場暫時的調整而已。我也從同事的見解中更加堅定大盤還能漲上去。
又觀望了2個星期,到8月底,大盤并沒有如專家預測的一樣上漲,反而持續下跌。從3900點反反復復跌到了3600點,于是我又忐忑不安,害怕持續跌下去,沒敢再加倉就急沖沖把手中的300股全部賣出。
賣了之后以為自己應該不會再買了,沒想到還是忍不住閨蜜推薦,又買入了一只環保概念股。這次我吸取了前兩次經驗,在看到股票有了上漲后立刻就賣掉,終于賺到了一點小錢。
至此,我有點明白大盤的上漲下跌很難像專家、股評人、新聞預測的一樣,總有出人意料的時候。心里有點小失落,再也不像之前那樣頻繁看新聞了。
從6月到9月,3個月的時間里,我以每個月換一只股票的頻率更換了3只股票,最后虧損了幾百塊(不算手續費),雖然不多,但也印象深刻。看著股市從5000點跌落到3100點,感受過心在高空、低潮,以及反反復復沉浮的心情。
感謝老爸給了我足夠的勇氣和成本,讓我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去經歷、體驗。
越年輕,試錯成本越低。
這次的體驗,讓我感受到了股市的氛圍以及炒股人的心理變化,都是之前未曾感受過的,在自我成長的歷程中增添上一筆不同的色彩。
最后給大家2個小建議:
一是不要頻繁進行買入、賣出操作,因為產生的手續費太多了。
二是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聽說哪只股好就買哪只,要自己獨立思考、判斷,再買入。
希望大家都多多思考、多多學習,在對一件新事物沒有足夠了解時,不要輕易去行動,不要在迷迷糊糊中當了任人宰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