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弛有度
“計劃什么時候放下手中的活,和計劃什么時間工作一樣重要。”每日目標完成時間。這么做的目的在于,讓自己盡量能抽出晚上的時間陪伴家人,或者閱讀。任務完成后,便可以沒什么心理負擔地去讀書。
我們在給自己訂計劃的時候,工作,學習,娛樂穿插著來。保證學習效率的同時,不至于一直緊繃著那根弦,做到勞逸結合。
2.老嫗能解
如果你嘗試去解釋一個復雜的概念,你會發現,一個復雜的概念可以被拆分為幾個小組塊,這幾個關鍵的組塊依然可以繼續拆分,直到你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去解釋復雜的東西。這一過程能有效加深你的理解。
薛兆豐老師每天寫專欄的時候,先錄音,錄完完之后給一個剛從大學出來不懂經濟的女孩子聽。只要這個女孩子一臉茫然,他就立馬修改,直到他從這個女孩子臉上撲捉到她聽懂了的信息后,才把文章發到得到。薛老師力爭每個不懂經濟學的聽了他的文章都能夠聽懂。
3.穿插練習
上學時候我經常會遇到自己上課明明聽懂了,對應的習題也會做,但考試遇到同類的卻不會做。我一直以為是自己練習不夠,原來是自己不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三個不同類型的題都會做,可是把它們揉到一起我就歇菜了。
本質原因是,在剛學了新公式就去做題的時候,解題思維方式不會受到其他知識點的干擾。同種題目的大量練習,會讓人產生一種掌握了解題方法的錯覺。但當它混在別的類型題目中間時,往往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解答。
這種不會觸類旁通的學習方法,會讓你看似學了一大堆東西,卻不會靈活運用。
所以,如果想要活學活用,真正掌握一類知識,關鍵在于「穿插練習」。比如不同章節的題目,穿插著來做,打亂順序再做。
穿插練習的過程不是在一個既定模式下去學習,這種方式會同時開啟識別模式的能力,見招拆招,而不是反復練習同一套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