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周日,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芭芭拉·奧克利所著的《學習之道》。
學習中我們經常面臨這樣的困惑,同樣的時間和課程,別人學到了一籮筐知識,而自己卻是一臉茫然。各種學習經驗分享、參考書也都看了,但卻依然處于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學習狀態。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避開學習中的誤區。我們今天分享3個部分的內容,分別是:張弛有度、老嫗能解和穿插練習。
①『張弛有度』
作者在書中講到:“計劃什么時候放下手中的活,和計劃什么時間工作一樣重要。”
她提到自己時間安排里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是:每日目標完成時間。她規定自己每天下午5點完成所有任務。這樣一來,她就可以按照這個時間來安排自己全天的工作、學習計劃。
這并不意味著5點鐘一到,她就徹底放下手上的工作,或者在剩下的時間內,都不學習了。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即使時間到了,她也會繼續把收尾工作做完。
她這么做的目的在于,讓自己盡量能抽出晚上的時間陪伴家人,或者閱讀。任務完成后,便可以沒什么心理負擔地去讀書。
另一位學習專家卡爾·紐坡特也是這樣做的。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一直把下午5點定為停工時間,用這樣勞逸結合的方式為自己充電,最后順利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②『老嫗能解』
我們過去總認為,只有先理解了某個概念以后,才能去解釋它。其實也可以試著倒過來想,我們在解釋一個概念的同時,反而更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如果你嘗試去解釋一個復雜的概念,你會發現,一個復雜的概念可以被拆分為幾個小組塊,這幾個關鍵的組塊依然可以繼續拆分,直到你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去解釋復雜的東西。這一過程能有效加深你的理解。
查爾斯·達爾文,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進化論”的提出者,當他嘗試去解釋一個概念的時候,他會想象有一個人走進自己的書房,為了幫助這個人理解概念,他會用最簡單的語言去描述。
這其實有點類似于中國的一個成語——老嫗能解。這個成語是個典故,據說唐朝詩人白居易寫完一首詩,就會念給年老的婦女聽,如果對方聽不懂,他就改,直到她們都能聽懂。
③『穿插練習』
不知大家學生時代是否有過這種體驗,數學課上你學了個新公式,去做課后題的時候感覺非常順,對照答案,確實做得不錯。結果考試時,卻發現摸不著頭腦,忘了解題方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本質原因是,在剛學了新公式就去做題的時候,解題思維方式不會受到其他知識點的干擾。同種題目的大量練習,會讓人產生一種掌握了解題方法的錯覺。但當它混在別的類型題目中間時,往往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解答。
這種不會觸類旁通的學習方法,會讓你看似學了一大堆東西,卻不會靈活運用。
所以,如果想要活學活用,真正掌握一類知識,關鍵在于「穿插練習」。比如不同章節的題目,穿插著來做,打亂順序再做。
穿插練習的過程不是在一個既定模式下去學習,這種方式會同時開啟識別模式的能力,見招拆招,而不是反復練習同一套拳法。
最后,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學習中需要注意3件事情:
001 給自己設定一個結束時間,重視結束時間的重要性。
002 把一個復雜的概念說得通俗易懂,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
003 多做穿插練習,而不是單純地反復練習。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參考書目:《學習之道》[美]芭芭拉·奧克利
來源:剽悍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