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二
姑且不說別的,不夾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不為固定的品評范式所限,就事論事,曹操的確有實力篡奪漢室的帝業,并且有能力取漢帝而代之,但是,他沒有做。這此一點言,我覺得,曹操并沒有負大漢的江山,他也沒有負真心擁戴漢室的那些個信仰劉氏一姓的忠臣孝子。
曹操的“我負”與“負我”中,在正統的士大夫看來,當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實的“我負”與“負我”,就資料顯示,卻是因人而起。
至此,再聯系上文,猜想曹操的“奸”,有一大部分的因子,還是來源于他的“我負”與“負我”這句話。
關于“我負”與“負我”這句話的起因,說來話長。這件事還得從漢靈帝(劉宏,公元157年,一作156年~189年)說起。劉宏12歲前后登基,他從登基到駕崩頭尾在位22年,去逝時34歲。
從漢靈帝死到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234年4月21日)立,中間發生了董卓之亂。其間的曲折情節,在關于曹操的其他篇幅中,會點滴提及。
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后,他還推薦曹操做驍騎校尉(武官職位,具體職權不明,正史上記載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蛟S是因為曹操不認同董卓的人格品行,或許是因為曹操看不起董卓,或許是因為曹操不看好董卓的下場(這一條寫史的人后來覺得比較接近曹操的本心),或許是曹操不認同董卓的所作所為,總之,曹操最終沒有和董卓共事,而是選擇了逃走。
曹操這樣不給面子的行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給曹操一點顏色看看。
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憂,所以,他在出逃的過程中,改名換姓、東躲西藏,一關一關逃了出來。
關于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發生的一切,比較正式的歷史記載是:
曹操逃跑的時候,大概還帶了幾個親隨。
在逃回家鄉的路上,曹操經過成皋(今河南滎陽)。正好,曹操的老朋友呂伯奢是成皋人,曹操想著,順路去會下老友,順便休整休整,也好精神十足地繼續趕路。
曹操到了呂家,老呂恰巧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及其一眾賓客朋友,或許是不認識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親的故人;或許是看上了曹操的馬匹膘肥體壯、成色優異,看上了曹操隨行所帶物料的豐厚,于是他們起了劫奪之心。
亂世之中,小呂的行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曹操這一行人,因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緝捕,所以,他們的行蹤肯定有可疑之處。
小呂一伙下定了決心要搶劫打殺曹操一行,之后,他們安排好行動方案,見機執行。
不料想,小呂一伙,雖然年輕力壯,但是,比起才武過人的曹操來,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說,曹操的出逃時所精選的這幾個親隨,也都不是平常庸人。兩方一交手,小呂一伙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曹操一個人就手刃了好幾個人。
這個記載,很合乎正當防衛的規則,說來沒有什么違背道德和人倫的地方。
照此記載,要給曹操任何惡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依此而言,這件事,似乎 與“我負”與“負我”沒有任何聯系。
一切,并不是這樣,因為還有別的記載,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本篇為《三國志人物圖畫·曹操第一》中的第八節。)
(未完待續)